学生作业出错原因中的“多”与“少”
2012-02-15许金梅
许金梅
每次做完练习,总有老师唠叨:学生不会审题,做作业太粗心。一句话,学生做错作业不是老师的过。那么出现这样的现象,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听的多说的少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习出效率的最佳时间。有些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也深知好的课堂不应该由老师包办代替,学生通过想办法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就绝不插手。可是,当前老师的课堂走新路穿旧鞋的现象绝非个别。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位一年级老师的课。上课伊始,“前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内容。”说完,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出了以下算式:26+31、35+25、52+27、36+28。“那么,35+25和36+28该怎么计算呢?请小朋友先自己思考一下,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在解决新问题面前,教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笔者还在暗暗叫好,学生还交流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教者已带领学生进入了新的环节:全班交流。交流的结果,可想而知,课堂成了部分学生的课堂,成了老师讲授的课堂,还有部分学生成了课堂的听者,成了课堂的看客。笔者觉得,集体交流环节可以来得晚一些。在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如果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同伴的互相交流,在同伴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再集体汇报,问题就能很快的解决了。能通过同伴互学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放到大集体中去呢?为什么要由教者插手,包办代替?老师本该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扶的多放的少
经常听老师交流:这道题,我讲了这么多遍,我们班还有学生做错。初听起来,觉得这样的老师做事认真,善于反思。细细想来,话里含有一丝对学生的抱怨,甚至认为,我讲了这么多遍,你学生就应该会,遇到同类型的问题就应该能顺利解决。曾有一段时间,我也很赞同该观点,也经常这样抱怨自己班上的学生。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一直思索着,自从经历了以下这次听课,该观点才有所改变。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练习,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次听课中,我对以下细节印象特别深刻。教者直接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老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机会,直接问:“至少l本,至多3本”什么意思。又是在学生未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老师道:“至少l本,至多3本,也就是最少l本,最多3本。”这个环节,一路由老师扶着走来。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去组织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吗?我觉得该环节不妨这样去处理:出示题目后,首先学生独立读题。读完以后,可以提醒学生:“这个题目中,你有哪儿不理解的?”让学生自己说出哪儿理解有困难,这样让学生亲历独立读题与思考的过程。然后,“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一句话,又把解决问题的权利抛给了学生,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学生成了真正的参与者。如果这样坚持,学生的作业质量一定会提高,更不会出现以上我们老师的抱怨声了。
练的多反思少
一般的练习,都遵循着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练,老师讲,学生订正,老师重阅。日积月累,老师总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
在教学完“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后,老师组织学生练习,练习的效果皆大欢喜,出错的现象很少。就在该内容所在的单元结束后,进行了单元练习,结果出乎意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出错率与刚学完进行的练习相比,高出了许多。
细细思考之后,一方面是因为在单元练习之前没有进行复习,部分学生对该内容已遗忘,导致出错率上升;另一方面,也是出错的主要方面,在新授练习部分,只给足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容学生去总结,去反思。在该知识点学完之后,老师不妨带领学生做如下总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还可以怎样说;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可借助于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了反思,学生才会不再重复的犯同一种类型的错误;有了反思,学生才会把所学的零散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总之,学生的作业不仅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凸显了老师的教学理念。老师应该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西场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