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与心灵情致共生
2012-02-15刘如莲
刘如莲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浅显明了。如何通过简单的文本内容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的同时又滋养孩子的心灵呢?
找准切入点——在情景引读中入境
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教学第二自然段,主要抓住“嘱咐”一词,让学生感悟到太阳公公对小蒲公英种子的关心和爱护,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在熟读课文、理解“嘱咐”这个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回忆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嘱咐过我们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在嘱咐我们这些话时,对我们是怎样的感情(充满期待、充满关爱),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太阳公公的嘱咐。这样一来,原先还不能很好感悟这段话的同学已经能充满感情地朗读,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场所。
捕捉生成点——在多向互动中入情
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呈现“非预设”的特征。教师要向着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出更独特、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如《蒲公英》的教学,孩子在品读蒲公英不同的选择时,出现了不同的解读:
师:蒲公英的种子带着一个个小降落伞,带着自己的想法,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请同学们用心读书,边读边想象,努力体会蒲公英的种子们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大多数蒲公英的种子很听太阳公公的话,我想用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生:我对他们的表演有意见,因为我觉得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只是看到了沙漠、湖泊的外表美丽,没有想到后果,这不好。所以,我们在朗读它们说的话时,应该带点讽刺。
生: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他们对美好的地方充满向往,这没什么不好,所以,应把他们的话读得天真、带点幻想。
师:让我们来探讨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的选择,你有什么想法,就大胆地说出来。
生:沙漠、湖泊不是蒲公英生长的地方,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话,当然没有好下场。
生:它们只知道去追求财富、自己的快乐,不知道考虑后果。
生:这是因为它们还小,我们应该体谅它们。如果那颗蒲公英的种子万一落在沙漠中有水的地方,不是就能长大,为沙漠增添绿色了吗?
师: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着把自己的想法、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比比哪组的表现能引得同学们的喝彩。
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验教材”,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兴奋的关键点上,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使得课堂中闪烁着思维撞击生成的智慧的火花,教学过程成为了课程的生成和创生过程。寻求发散点——在自主探究中入心
学完《蒲公英》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
教学《蒲公英》,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理解,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实现了语言与心灵的同构共生。
(作者单位:江苏邗江区头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