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育教师的职业心境

2012-02-15刘俊其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12期
关键词:敬畏师生关系生命

刘俊其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工作者,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但更需要良好、稳定的职业心境。心境是纯粹的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个人的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在人生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的言谈举止和情感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生活境况,甚至健康状况等。教师的职业心境应该是教师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怀,一种职业智慧。教育工作是高尚神圣,然而又是平凡的职业,这样的职业特别需要敬畏和尊重、恬静和平和以及宽容和慈爱的心境。教师拥有这种良好的职业心境,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教师需要对自己“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多一份敬意之心。敬,有崇敬、敬仰、敬畏之意,多少带点宗教的色彩。敬意之心至少应是教师个人内心对职业的评判和觉解。只有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存一份敬意,教师才会感到自身职业的高尚和神圣。有这样的感觉,教师的精神境界就会提高,得到升华,其生存的过程也就会轻松、从容,让自己的心智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教育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坚持自省、自修和自律。自省,即自我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教师,有哪些缺陷、哪些不足,以便准确定位自己。自修,就是不仅要针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去改正,还要不断地有目的地去学习、去提高,使自己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积极状态。自律,就是永远记住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端正品行人格。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教师应努力做一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民满意的教师。因此,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自己的职业表示敬意和敬仰。

教师需要有对学生个人生命权的尊重和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以及终极关怀是现代人文精神的第一要义。生命的存在是一个人其他一切存在的基础,没有生命,人的一切都将失去根基和依赖。一个生命就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奇迹。没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社会也就不复存在。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生命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生命是伟大的,是值得敬畏的。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才把对人的生命权的保障置于社会价值的首位,并将其视为第一人权。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是个体依赖教育不断提高其生命质量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生命的和谐、充盈和完满;是为了使人有力量改变外来压力和内在冲动。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必将遭到否定和抛弃。所以,教师对于学生首先应该表现为尊重、理解和关爱。

教师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是对学生个人生命敬畏的集中的、典型的体现。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积极有效的教育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紧密相联的,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师生智慧,激发创造精神,从而使师生双方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教育任务,达成教育目标。所以,在当今的学校里,有必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决不是简单的家庭式的亲子关系,而是建立在“教书育人”之上的“天然”的友爱关系。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社会、家长和学生理解自己、尊重自己,但是,我们更要首先去要理解、尊重社会、家长和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学校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驿站,是一道焕发美丽生命光环的风景,是师生心灵神会的场所,是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的地方。而且,教师理所当然的是这道风景的主要建构者,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缔造者,是践行敬畏个体生命、孕育人生希望的引领者。

教师需要以恬静的心境来对待生活时世。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组成的系统工程,教师是作用于这个系统工程的特殊一份子。无论教师拥有怎样的职业心境,他们都是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职业要求教师用恬静的心境去对待学生赖以生存的复杂的社会,并与之相处。如今,教师的身旁确实不乏富有之人。也许,在涵养和学识方面,他们远不及教师。因此,教师可能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他们只凭那些经历就赚了那么多钱,我们读书读了那么多年,凭什么就不能得到同样多的钱,凭什么还要在学校里如此拼命地工作。教师若有这种想法,他们就容易沦为现实生活的“奴仆”,抱怨所受的不公;他们的心灵就会倍受煎熬,工作打不起精神,觉得生活的天空总是灰色的。其实,不管怎样,有一条我们应该思考:他们能致富,关键就是抓住了机遇,并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了成功。现在,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当前教育发展的良机,努力工作,艰苦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改变教师的命运。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要用宁静的职业心境来对待社会时世的一切。等待,是一种关注,是一种倾听。学会等待,意味着要用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意味着锲而不舍、诲人不倦。等待,是与急于求成、心浮气躁相互对峙的。“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在我们的生活时世中,心灵的宁静和解放,摆脱狭窄的物质追求,应是教师人生追求的目标。

这种恬静的对待生活时世的职业心境,需要教师养成宽阔的胸襟。真正的宽以待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真诚,是一种境界。只有理解了人类生命的价值,才能做到宽以待人。高山宽容了每块岩石,高山便更伟岸;大海宽容了每朵浪花,大海便更浩瀚;蓝天宽容了每片云彩,蓝天便更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如果能够宽容每位学生,那么,他便能达到心底无私的宽广境界。我们宽容别人,他们便会尊重我们,我们的关系就会融洽。教师以宽容之心与学生相处,师生关系就会和谐。相传,古代有一位老禅师,某日傍晚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了。他没有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个小和尚越墙而归,黑暗中踩着了老禅师的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他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口吻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个故事是发人深思的。教师若能多做诸如此类的善事,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真正充满人性的魅力,教师的职业心境就会更加完满、透亮。

这样的职业心境,也需要教师学会享受精神上的自由。自由,既是个人和人类的理想目标,也是现代人应有的精神品性。自由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自由。从个体角度看,尽管外在自由对个人成长具有重大影响,但实际上,外在不自由的形成正是众多个人的内在不自由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外在自由的拓展也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内在自由意识和选择能力不断提升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是否真正拥有精神自由,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与成功的向度和程度。而只有当众多真正拥有自由意识并能付诸实践的个人形成合力时,社会自由和社会繁荣的目标才能达成。因此,教师精神自由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主要是与之是否具有现代人文精神有关。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道理,才能建立起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为核心的精神世界和职业心境,才能去培养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对象。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敬畏师生关系生命
一些敬畏
敬畏先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敬畏 果决 笃信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