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闪耀灵动之光

2012-02-15覃敏柯建雄欧亚琼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教师

覃敏 柯建雄 欧亚琼

徐金奎,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两次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9年又被评为省“中学语文学科优秀教师”,并被《中国教师报》誉为“阳光教师”。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会员,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国家、省、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滋生,我的幸福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获取!如果还有来生,我仍愿做教师。

——徐金奎

心系学子:为爱而执着

在三十年教师生涯中,要是说有什么能让徐金奎感到痛心或者感伤的,莫过于看到一个个正当美好年华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每当面临此情此景,徐老师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他甚至不敢面对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睛。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再咬咬牙,再多跑两趟路,再做做工作,哪怕是能多挽留住一个孩子。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7年,大年正月初十,徐金奎徒步翻越几座大山来到一个名叫徐丽霞的学生家里,希望做做家长的工作让其继续学业。当日因家中无人无功而返。次日再访,人是碰上了,可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再送女儿去学校。通过徐老师本人出钱凑生活费、暂缓缴纳学费以及减免部分学费的“三管齐下”方法,好说歹说,徐丽霞的父母总算答应了。不料事与愿违,开学后依然不见徐丽霞的身影。他决定再去徐家一探究竟。当他第三次走进徐丽霞的家,父母却说孩子已经买好车票准备外出打工了,再劝也没有用。他急忙骑自行车赶到罗田车站,硬是追回了徐丽霞。“这辈子就没见过你这样的老师,对农民的娃像对待自己的娃一样,我能不答应吗?”徐丽霞的父母终于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骆驼坳中学则成为其中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徐金奎所在的罗田县的初中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了50%,而在农村中学则远远高出这个比例。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叛逆心理。没有家庭的庇护,他们就像暴风雨摧残下的小草,左摇右摆,飘忽不定。留守儿童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徐金奎,他想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为化解这一社会问题作出努力。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张力是一位缺乏亲情呵护的留守学生。初中三年张力没有回过一次家,在学校不善于打理生活,性格自卑孤僻。作为张力的语文老师,徐金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小心“呵护”着孩子那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同时,又以严父之爱,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在实践中砥砺他的坚强意志,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令人高兴地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张力学习特别刻苦,成绩突飞猛进。2003年秋,张力在学校的“语数外三科赛”中表现突出、力拔头筹,且被选派参加黄冈市的“三科赛”。徐金奎高兴地亲自带着他来到黄冈参加比赛。头一回住宾馆,张力东瞄西瞧、兴奋不已。可是,没过一会儿,张力就像变了一个人儿似的,眉头紧缩,眼光中全是慌乱的神情,一句话也不说。在徐金奎一再追问下,张力终于怯生生地说出了他的忧虑。原来,房间只有一张床,张力怕自己脚臭“熏”了老师,不好意思。徐老师听后乐了,“今晚我们不仅要同床睡,而且要共枕。”“为什么?”张力低声问到。“各睡一头,想用你的臭脚‘熏死我?”徐老师摸摸张力的头,调侃了一下。师徒二人会心地笑了。

在徐老师期盼的目光中,张力自信乐观、自立自强,一路昂扬前行。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重点高中——黄冈中学,后又顺利就读于武汉大学。今年5月,他特地回母校来拜谢恩师。目前,他正在新加坡留学深造。

近年来,通过调研和学习,徐金奎发表了《让心灵之水愉快地流淌——也谈关注留守儿童》和《为留守儿童创建一片美丽的天空》等系列文章,希望借此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文章中,他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大胆地提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纠正“孩子中心论”“过分民主论”和“充分满足论”等,建设性地提出了减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七点建议。

让关爱洒满心田,让孩子绽放笑脸。徐老师身体力行,倾力培养留守孩子的精神情操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砥砺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他注重与“留守孩子”的心理沟通,适时地给他们的心田注入清泉活水,催开他们的理想信念之花,健全他们独立的人格,让他们与所有的孩子一样沐浴着关爱的阳光,在全面发展的沃土中健康茁壮成长。

语文教师:让课堂闪耀灵动之光

徐金奎说: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让课堂闪耀灵动之光。为了实现这样的追求,他倾心投入课堂教学,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开头语,拉动学生心绪。如何打开学生思想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拨动他们心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一环。徐金奎的每一篇教案都精心地设计了导语,简明而恰当,在第一时间便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如学习鲁迅的《故乡》,他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晚上响起。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归宿。那么,一旦回到故乡,那份美丽会依然存在吗?让我们看看鲁迅小说《故乡》,看看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是否一样。”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感悟文本的兴趣。

情感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学生听中人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提供的意境。他在教授课文《春》的时候,开始时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接着以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教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大脑,使学生脑海里出现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画面,以拓展学生关于春景原有图式的信息量,从而引起学生对教材的极大兴趣,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学生也不禁情动于中,跃跃欲试,兴奋不已。这样,春天那美丽的画面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完全产生了共鸣,获得了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那一次课后,学生告诉徐金奎,他的朗读让人陶醉。

创设情境,激发共鸣。“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徐金奎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沁园春·雪》《岳阳楼记》《黄河颂》这些描摹祖国壮丽河山或名胜古迹的课文时,他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在学习《邓稼先》《闻一多先生

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传权学》等写人叙事的课文时,他用图片和视频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让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习《变色龙》时,他让学生事先预习后写好剧本,再当堂进行课本剧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字斟句酌,体验作者情怀。语文教学,教师要认真理解文本中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要善于指导学生对重点字句进行精心品味,既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达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本来是很普通的副词,在这里却有了深厚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泪流不止,一流再流。“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与学生都热泪盈眶”。徐金奎动容地说。

从枯燥的文本到课堂上生动的情景,徐金奎总能把最难教的语文课上得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学生们都说,尤其是徐老师的诵读,每一句话从他嘴里吐出来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抑扬顿挫;他的鬓角、他的眼睛、他的腮帮子都随着文章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着。这些,总是让学生如痴如醉,进而抱怨他的课总是那么快就结束了。

语文教学:要敢于突破常规

徐金奎说:语文教学要敢于突破常规,变狭隘的封闭式教学为多元的开放式教学,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他大胆地推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积极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

推行讨论、辩论式教学。徐金奎认为,语文课堂必须要“活”起来,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堂为学堂,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契机,搭起思维的跳板,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进步。讨论的内容、辩论的命题都与课文、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品质培养等密切关联。他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培养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要时组织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凝练真知。辩论没有绝对的输赢,双方都拓展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赢得了“道理”。

提供平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他常常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篇课文,经过一周时间的充分准备,组织语言和思路,在晚自习课上讲给其他同学听。“讲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备讲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说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学生自己能上台表现自己,锻炼了胆量,提升了临场心理素质,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难处。

开卷有益,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他要求学生常看新闻,关心身边的事情。他鼓励学生订阅杂志和报纸,拓展课外知识量。他给学生开推荐书目,让学生多读经典。班上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都买了三本以上的名著,大家交换着看,效果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徐金奎挖空心思,变着花样地引导学生。在教室的黑板一角,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语文小贴士。刚开始的时候,他自己写,从蒙学课本《三字经》到《大学》,从《论语》到《史记》,到后来由学生写,讲且分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的学生由此迷上了阅读,有的学生能背《三字经》《千家诗》等。每天他都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的知识。学生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爱上了读书,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国学。

拿着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徐金奎的学生李祖成道出了一个“秘密”:“我是理科生,本可以上武汉大学的生物系,但是,由于中学阶段受到您的影响,所以我改报了武汉大学的中文系”。听了这样的话,徐金奎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欣慰与快乐。

挑战权威,倡导开放的文本观。小树苗养在花盆里,它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地,学生被教师束缚在自己陈旧的教学理念中,自然也不可能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这就不仅要求老师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根据时代的步伐来革新自己的教学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如何指引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徐金奎认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学生反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超越传统,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关键要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徐金奎的语文课堂上从来没有过“千人一面”“百语同声”的情景。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他常会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如果你写你会怎么写;也会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还会利用教材进行情节补充训练或主题改变的训练。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轻松自由的氛围作支撑。迫于升学的压力,毕业班的学生没日没夜地做练习,查漏补缺,在这种压力之下,学生的天性受到了老师教学计划的影响。或许他们之中有人有着活跃的艺术细胞,钟情于文学或艺术创作,但是在老师的“魔鬼式”练习之下,他们往往不可能进行创作或享受这些禀赋带给他们的快乐。徐金奎却敢于打破常规,提倡让学生包括毕业班的学生从大自然中去领略、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正是他解放了学生的手,解放了学生的眼,解放了学生时间、空间,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学生才能自己动手收集材料,观察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他让学生表演走过春夏秋冬的活动、七嘴八舌谈自己看到的美丽山川的感受,锻炼了学生的表演、交流、发现和探索自然美的能力。通过大胆想象、联想,不仅展示了春风、夏雨、秋收、冬藏的特点,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风雨的洗礼和历练,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再回到课堂上,回到经典的文学文本当中,作品中的情与境,真善美与假丑恶,无需赘述,不证自明。

教师成长:讲台要站十年冷

“讲台要站十年冷”。徐金奎常以此自勉。其实他又何止站了十年冷讲台,这一站就是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教书生涯使他对教学有了更加透彻的见解:名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他必须在三尺讲台这个“八卦炉”中经过烈火的磨练,其间必须经受住孤独、苦闷和无奈。当一个好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学识外,他还必须有能打动人的软件——人格魅力、人生阅历和一颗宽容学生的心。在学生的眼中,徐老师知识渊博且善于引导,像专家一样;治学严谨但不缺乏幽默风趣,像

磁石一样;酷爱学习,紧跟时代,像火车头一样;态度温和却很公正公平,像父亲一样。三十年教书生涯成就了他一个人民教师朴实而光辉的形象。

阅读是吸收,教学是倾吐。徐金奎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超大容量的知识积淀,要有见微知著的灵性,要有奔放的激情和横溢的才华。他痴迷于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醉心于从中外名著中采撷精华;情系于效法蜜蜂在姹紫嫣红的语文百花园勤奋地穿梭,汲取风华雨露,酝酿凝炼出甘甜醇厚的“蜜”来滋养自己,滋润莘莘学子。教师只有通过静静的“吸收”,达成绵绵的“倾吐”,实现融融的“建构”,才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如果教师读书不从源上去开掘,不从流上去开拓,不下功夫刻苦修炼,不陶冶精神,就会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教学中自然只有漂亮的招式、别人的见解和陈词滥调,不可能有自己的东西。把教书锁定在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师,是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更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成为优秀的教师。

他坚信,作为教师,教与学,授与受,要做到游刃有余,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内存作支持;智慧的驰骋自如、个性的自由张扬、风格的豪放挥洒,没有知识储存的充实空间是不行的。教师要充实这空间,必须早读、博读和深读:早读,尽量抢在在学生之前阅读,否则就落后于学生和时代;博读,广泛涉猎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边缘化知识,并进行整合;深读,往深处发掘,读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和主张,形成能力。坚持两三天的阅读也许很容易,但是要长久地坚持下去却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只有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在别人闲谈的时候,他利用这个时间在研究自己的教学设计。正是这一股子冲劲,带着他走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三十多年了,他已经习惯了读书和教书,习惯了忙忙碌碌,习惯了与学生一起欢笑,一同思索,一同讨论……孩子们迷茫时,他能看出他们渴求的眼神;孩子们成功时,他会分享孩子们的甜蜜;孩子们遇到挫折时,他总能帮他们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不管徐金奎的身份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还是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他总是以“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信条。

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场景:别人闲聊,他细细品味文学著作;别人游玩,他勤奋地写文章;别人聚会,他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以校为家,师生们戏称他为一头永远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参加工作以来他极少请假。他曾患有严重的。肾结石,到百里外的黄冈市医院去做手术,也是趁周末去的。在2008届6班学生的眼中,徐老师一天忙到晚,从不迟到、早退,哪怕生病了,也一定准时上课。一次,他带病坚持上课,累倒在讲台上,被师生们抬到镇卫生院。那一次,他请假住院三天。然而,面对家庭,他说他不是一个好儿孙,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丈夫。“也只能如此,谁让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呢?误谁也不能误人子弟啊。”徐金奎这样解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专业教师的成长问题日益严峻。作为副校长的他冷静地分析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在实践中,他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学校从四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一是加强师德修养,培养敬业乐业情操。二是建立“入门——升格——形成风格”的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性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三是以“四结合四为主”抓好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转变学习方式,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学校提倡教师阅读教育理论,撰写教育论文,常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人们有太多华丽的语词来赞美教师。但在徐金奎老师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似乎少有鲜花和掌声,伴随他迈过三十年教书生涯的,是一路汗水,一路风尘。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只是尽到了一名教师的职责和本分而已。然而正是这三十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最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作者单位: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罗田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