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民国时期借贷研究综述
2012-02-15王曼
王 曼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近30年来民国时期借贷研究综述
王 曼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借贷作为一种金融行为,是观察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特且准确的视角。民国时期,中国的借贷体系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征。早在20世纪初,众多学者就开始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进行调查研究,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借贷的卓越成果;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才真正从学术角度探讨民国时期的借贷问题。文章对国内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梳理和总体评析。
借贷;民国时期;综述
借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经济现象,在其背后隐藏着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活动,借贷成为观察一定历史时期政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窗口。民国时期,中国的借贷体系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征,借贷内容之丰富、变化之剧烈都是空前的,有学者称之为“在中国借贷关系史是非常重要的一章”[1]。早在20世纪20-40年代,众多学者为改变中国经济落后与金融市场混乱的局面,开始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查研究,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借贷的卓越成果。如《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2]、《北通县第一区平民借贷状况之研究》[3]、《清华园附近农村的借贷情形》[4]、《四川农业金融》[5]等。这些论著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借贷奠定了基础。但此后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有关民国时期借贷研究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才开始真正从学术角度探讨民国时期的借贷问题。本文即对近30年来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民国时期借贷研究成果作一评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借贷综合研究
借贷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的行为。单强[6]较早地利用地方档案馆藏资料及部分社会调查资料,从信贷资金之用途、信贷主体结构、融资手段与利率以及信贷习俗等方面,对民国时期江南农村信贷市场作了区域性考察。傅建成[7]对上世纪20、30年代农家负债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农家负债问题对当时大多数农家生产生活及整个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危害都异常严重。阎庆生[8]、俞如先[9,10]、裴庚辛[11]分别研究了陕甘宁边区、闽西和西北地区的农贷问题。
李金铮对民国时期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乡村借贷关系作了迄今最为全面的研究,其著作《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1]是第一部系统探索民国时期区域借贷问题的专著,全面介绍了民国华北乡村借贷的各个方面,并对以往研究较少的钱会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12]一书中,李金铮则在其华北借贷研究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统借贷、新型借贷进行论述,同时将私人、店铺高利贷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高利贷进行分开研究。作者在此书中弥补和改进了其华北乡村借贷研究一书的盲点和不足,形成了一部结构合理、完整的民国乡村借贷专著。
到了21世纪,更多学者开始注意民间借贷与农村社会的关系问题。温锐对借贷双方的经济选择、运作及其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阐述,通过谷物四季价格的不同,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民间借贷受到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具有浓重的市场趋向性[13]。李金铮认为,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一个垂直的贷款网络体系,它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具有和谐与紧张的两重性,是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它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借贷系统[14]。
此外,金融网络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王颖从借贷的几个基本方面说明近代西北农村金融的传统性,又从现代银行和合作社事业在农村中的发展说明西北农村金融的现代化尝试,展示了在政府推动下的西北农村金融网络的发展状况[15]。李云峰、赵俊分析了局部抗战阶段西北金融业的恢复和发展,并介绍了国家银行、商业银行等在西北的发展经营状况[16]。李一翔则论述了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金融联系,在对同业往来、放款、投资的描述中,具体介绍了上海的一些银行对工商企业放款的状况[17]。
二、新式借贷研究
民国时期,新式借贷获得很大发展。李金铮从整体上将新式借贷与传统的高利贷进行比较,强调现代金融机构的进步性和重要性,并肯定其在现代金融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加快了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18]。薛念文则在对新式农业金融机构产生背景、建立和发展进行详细分析后,指出其局限性的同时也注意到它产生的进步意义[19]。
作为现代金融机构主体的银行,冲击了钱庄、票号、当铺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地位,在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市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兰日旭揭示了以银行为主体的现代金融机构深入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20]。邹小昇、黄静对中国农业银行的农贷活动做了详细论述,指出中国农业银行的农贷具有普遍性[21]。薛念文分析了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推行农贷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22]。
除了农业方面的贷款,银行还对工商业和私人放贷。马长林[23]对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金融界的几次银团活动进行了探讨,反映了上海银行界对参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性。兰日旭[24]在对近代中国银行业资金运作变迁及其绩效的论述中,阐述了银行业受自身收益高低影响,资金运作重心向工业资金借贷及直接经营的混业化发展的转变过程,符合了银行业资金运作的规律,适应了经济发展方向。而更多的研究则集中于金城银行。金城银行除扶持国内小工商业贷款外,还与教育部合作,试图帮助工科学术人才,并且对国家设施建设投资放贷。徐锋华研究了交通银行对实业的放款情况[25],王红曼、杨菁分别对四联总处在西南地区的金融发展及对工矿业的放贷活动进行了研究[26-28]。
在城市工商业借贷研究中,银企关系不可忽视。李一翔是银企关系研究的先行者。他认为,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不密切到密切,从不同步到同步的复杂过程,但最后并未融为一体。同时,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筹资行为促进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形成,既推动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又带来了不利影响[29-32]。姚会元与李一翔的观点一致,认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相辅相成[33]。龚关对李一翔涉及较少的中国近代银企关系演变趋势,及其对企业治理结构、银企各自绩效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得出工商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对企业的控制也越来越完全的结论[34,35]。刘淼考察了从简单的银行放贷给企业到银行对企业金融支配与控制关系的建立过程,以期说明农业产业组织的变迁与沿海及内陆区域经济关系形成的问题。该研究对我国早期生产、贸易、金融三位一体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所认识,这是不同以往银行借贷研究的新发展[36]。
银行作为现代金融机构,不仅对私人、农业、小工商业实行放贷,还对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贷款和投资,并在一些领域与工商业建立了先进的银企关系,推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些是传统的钱庄、票号所不及的,也是银行先进性所在。
新式金融机构除了银行,还包括合作社、合作金库、农业仓库等,而合作社是学者关注较多的领域。在关于银行放贷的研究中,都将合作社看做是银行向农村放贷的中介机构。张士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对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研究[37]。李玉敏从整体上对民国乡村合作社的发展、绩效与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38]。李金铮对华北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运行方式、绩效不足做了介绍,同时对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和构成进行了分析[39]。昝金生论述了江南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运行及缺陷情况[40]。赵泉民将国家权威与行政力量这些元素考虑到影响合作社的运行中,对国家政策命令带来的运作变化和发展做了说明[41]。从这些文章中可看出,合作社在民国时期金融借贷中的重要地位。
三、传统借贷研究
民国时期,传统金融机构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补充,仍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作用。以下就典当业、银钱业和高利贷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
随着银行的发展,典当业在近代开始衰落。李金铮对20世纪20-4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当业的衰落作了系统研究,并肯定了典当业的优点,认为典当业可以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存在和发展[42]。杨勇对近代江南典当业社会地位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作了阐述,认为典当算不上暴力,是典型的“生存借贷”[4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典当业的很大一部分经营资金须私人或钱业贷来。关于这一点,马俊南曾进行过比较详细的研究,得出典当业与银钱业相互依存,双方各有裨益的结论[44]。除了江南典当业的研究,学者也对兰州、广西、山西、黑龙江等地典当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张国辉《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钱庄和票号》可以算是较早的研究中国钱庄、票号有关借贷的文章[45]。此后出现了很多关于银钱业的论著。刘克祥从四川、山西、广东等省份的具体发展状况来说明农村钱庄的发展和兴衰过程,农村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钱庄的发展是以较大程度发展的商品生产、交换和商业流通为条件的,突出说明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借贷业的兴盛[46]。郑亦芳阐述了上海钱庄对外贸、商业和工业的放款情况,认为钱庄的放款是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说明了商业和金融相互依赖的关系[47]。马俊亚以1933年废两改元前20年为背景,对近代钱业市场的层次、运营以及与农副产品贸易的关系作了探讨,论证了在钱业市场中居于主要地位的传统钱庄,一方面连接着国内农副产品贸易商,向其发放大量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又连接着新式银行,当其资金短缺时,向银行大量拆借,与银行形成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局面[48]。
高利贷是民国时期最主要的借贷方式。笔者此处所说的高利贷是指利率高,对债务人造成残酷剥削的高利率借贷。韩德章、郑庆平的论文即论述了近代农村高利贷的债权人、剥削方式、高利贷对农民生活及农村经济带来的摧残和破坏[49,50]。王天奖对河南农村高利贷利率,高利贷者构成等的综合情况及盛行原因、特点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做了详细的阐述[51]。李金铮对民国时期高利贷研究向前作了很大推动,如指出农村中的高利贷队伍不仅包括地主、商人,还有部分农民,并且指出高利贷不仅对社会经济起到破坏作用,同时也对金融起到了调剂作用[1,12]。高石钢则以专题的形式从资金流向、农民负担及土地分配不均等方面对高利贷进行分析[52,53],这也是对以前研究的补充。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民国时期西北边区的高利贷研究也有了发展,如刘征对甘宁青农村高利贷利率特点及其社会影响等的研究[54,55]。亦有学者对高利贷在工商业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研究,如陶德臣研究茶业高利贷,说明了近代茶业金融的落后以及茶业金融中高利贷资本把握茶业命脉,最终导致了茶业的破产事实[56]。这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四、其他方面研究
作为借贷的一个方面,借贷习惯是制定借贷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对象。李丕祺从债务担保、借贷关系、典当关系及债权取消等方面简要评析了清末民初甘肃省民间传统债权习俗,剖析各种习惯的得失利弊[57]。李金铮从制度建设与基层社会的冲突对峙角度入手,分析了社会各方对国民党政府对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20%政策的态度,以此解析国家正式制度在面对民间非正式制度时的尴尬僵局[58]。在根据地借贷研究中,李金铮在另外两篇文章[59,60]中分析了根据地减息政策中禁止高利贷,同时在借贷停滞后又利用高利贷的不同处理方式。通过分析中共对民间借贷政策不断改变的三个阶段,揭示了革命政策在事实上仍受民间传统制约的事实,革命政策与传统是一个相互矛盾、调和、反复的艰难过程。江旺龙对各根据地前期信贷政策特点、负面影响,及信贷政策调整与过程中的错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61]。
钱会是农村基层社会重要的经济互助组织,它把农民手中分散的资金积聚起来,为农民的简单再生产提供融资渠道。徐畅是较早对“合会”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对合会的类型、运作方式、功能、特点以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状况与在借贷中所占的比重进行深入分析[62]。单强对江南农村的合会做了研究[63]。胡中生探讨了徽州钱会的类型与基础、生存状况以及对徽州社会的影响[64]。李金铮在他的著作中对华北农村的合会做了具体的研究。这些研究肯定了合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生产状况中所起的作用,这种金融手段相对于典当和高利贷来说,具有更强的吸纳能力,更能直接快速地发挥作用。李金铮对这一方式产生的原因,开展的成效与不足以及政府对这一方式的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既肯定了互借是一种适合战时环境,特别是适合农民救灾渡荒的有效借贷方式,同时又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65]。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民国时期的借贷研究朝着越来越具体的分析方向发展,信用借贷即为其一。在借贷研究中,很多文章提到信用方式,但只是一带而过,专门研究民国时期借贷信用问题的成果不多。李金铮专门对农村借贷的信用方式,借贷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各种信用方式做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和总结,并肯定了无抵押的信用借贷占较大的比例的事实[66],这就与王天奖在《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中所提到的抵押借贷的比重大[51]的观点相反,或许这就是江南与华北地区在借贷方式中的差别,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徐畅对农村普遍存在的耕畜借贷进行了研究,他将这种借贷分为了三种运作方式,即牛行出租耕畜;地主、富农、自耕农出租耕畜;耕畜户济合作[67]。这是为数很少的专门关于耕畜借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借贷方式。徐畅还以农家负债和地权变动为切入点,从农户土地典押借贷比例,由土地典押借贷到丧失地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农户因土地典押借贷引起地权丧失的实况等方面,论证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处于集中时期[68]。这是关于民国时期地权情况的考证,同时也是对民国时期土地抵押借贷状况的研究,它使借贷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延伸,也给后来人提供了一个关于借贷研究的新角度和更为宽阔的眼界。
综上所述,近30年的研究成果已经建立了民国借贷研究的基本框架。尽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借贷研究仍存在若干不足。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涉及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文章占据了绝大部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关于西北地区的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有了一些对甘肃、青海等地借贷的探讨,但仍需更深入地挖掘这些地区的材料,做出视野更广阔、更深入的研究。此外,华北的借贷研究也屈指可数。对于东北地区的借贷研究,几近于空白。同时,以往研究偏重抗战前,对抗战时期的研究还很欠缺,大部分的成果涉及的是国统区与中共根据地的借贷政策与借贷状况,而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沦陷区的借贷情况很少提到。另外,在民国借贷研究中,农村借贷占绝大部分,与之相比,关于城市工商业与市民借贷的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而研究的重点地区又多是沿海经济型城市,如上海、天津等,还有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西南地区。内陆城市和日伪沦陷城市的研究相比之下,单薄了许多。从内容来看,对城市工商业借贷的研究往往是属于银行、钱庄等研究的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很少有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迄今为止,在民国农村借贷研究中的不足,需要更多的学者予以深入研究。
[1]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2.
[2] 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J].社会科学杂志,1932, 3(2).
[3] 吴志铎.北通县第一区平民借贷状况之研究[D].北平:燕京大学经济学系,1935.
[4] 李树青.清华园附近农村的借贷情形[J].清华周刊, 1934,40(11-12).
[5] 中国农民银行,四川省农村经济调查委员会.四川农业金融[Z].重庆:中农印刷所,1941.
[6] 单强.民国时江南农村信贷市场之特征[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2).
[7] 傅建成.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
[8] 阎庆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J].抗日战争研究, 1999(4).
[9] 俞如先.清至民国闽西乡村民间借贷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0] 俞如先.清代民国时闽西培田民间借贷利率研究[J].福建论坛,2008(3).
[11] 裴庚辛.抗战时甘肃农贷及对河西农业的扶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12]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 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4(3).
[14] 李金铮.绩效与不足:民国时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J].中国农史,2003(1).
[15] 王颖.近代西北农村金融现代化转型初论[J].史林, 2007(2).
[16] 李云峰,赵俊.1931-1937年间西北金融业的恢复和发展[J].民国档案,2004(1).
[17] 李一翔.论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金融联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1).
[18] 李金铮.民国时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兼与传统高利贷比较[J].江海学刊,2002(3).
[19] 薛念文.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式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J].档案与史学,2001(4).
[20] 兰日旭.20世纪20-30年代商业银行等新式金融机构对农村放款的效应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2).
[21] 邹小昇,黄静.论中国农业银行的农贷运行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2004(4).
[22] 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农贷活动[J].民国档案,2003(1).
[23] 马长林.民国时上海金融界银团机制探析[J].档案与历史,2000(6).
[24] 兰日旭.近代中国银行业资金运作变迁及其绩效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5] 徐锋华.交通银行的贷款机制和投资方式(1927-1937) [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
[26] 王红曼.四联总处与西南区域金融网络[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4).
[27] 王红曼.抗日战争时四联总处在西南地区的工业投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8] 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9] 李一翔.近代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5-1945)[M].台湾:正中书局,1997.
[30] 李一翔.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银行与企业关系[J].改革,1998(3).
[31] 李一翔.银行资本与中国近代工业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1).
[32] 李一翔.论30年代中国银行业对棉纺织业的直接经营[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
[33] 姚会元.江浙金融财团的三个问题[J].历史档案, 1998(3).
[34] 龚关.清末至民国前银企关系探究——以天津恒源纱厂与银行的关系为中心[J].南开经济研究,2007(6).
[35] 龚关.近代天津金融业研究(1861-193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6] 刘淼.民国时祁门红茶贷款案与银企关系的建立:关于上海金融资本对周边产业经济之控制[J].安徽史学,2005(2).
[37] 张士杰.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与发展[J].民国档案,1992(4).
[38] 李玉敏.民国乡村合作社研究[J].北方论丛,2005(6).
[39] 李金铮.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J].史学月刊,2000(2).
[40] 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J].中国农史,2003(3).
[41] 赵泉民.进化与异动:合作社对乡村借贷关系的影响分析——以20世纪前半中国的乡村信用社为中心[J].江海学刊,2006(5).
[42] 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4).
[43]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J].史学月刊,2005 (5).
[44] 马俊南.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J].中国农史,2002(4).
[45] 张国辉.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钱庄和票号[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1).
[46] 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和兴衰:近代农村钱庄业探索之一[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
[47] 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M].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
[48] 马俊亚.近代国内钱业市场的运营与农副产品贸易[J].近代史研究,2001(2).
[49] 韩德章.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J].中国农史,1984(4).
[50] 郑庆平.中国近代高利贷资本及其对农民的盘剥[J].经济问题探讨,1986(4).
[51] 王天奖.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J].近代史研究,1995 (2).
[52] 高石钢.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盛行原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2(2).
[53] 高石钢.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民间高利贷特点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2(1).
[54] 刘征.简论民国时甘宁青农村高利贷的社会影响[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1).
[55] 刘征.民国时甘宁青农村高利贷利率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0(2).
[56]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业中的高利贷金融资本[J].中国农史,2001(3).
[57] 李丕祺.清末民初甘肃省债权习惯评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58] 李金铮.政府法令与民间惯行:以国民政府颁行“年利20%”为中心[J].河北大学学报,2002(4).
[59] 李金铮.华北抗日根据地私人借贷利率政策考[J].抗日战争研究,2001(3).
[60] 李金铮.革命策略与传统制约:中共民间借贷政策新解[J].历史研究,2006(3).
[61] 江旺龙.华北抗日根据地银行对私有经济信贷政策的演变[J].党史研究资料,2003(11).
[62] 徐畅.“合会”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8(2).
[63] 单强.论江南农村的“合会”[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 (4).
[64] 胡中生.钱会与近代徽州社会[J].史学月刊,2006(9).
[65] 李金铮.私人互助借贷的新方式——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互借”运动初探[J].中共党史研究,2000(3).
[66] 李金铮.民国乡村私人,店铺借贷的信用方式: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67] 徐畅.耕畜借贷与农业经营: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2(2).
[68] 徐畅.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以20世纪30年代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5(2).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Overview Study of Loan in Recent Thirty Year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Man
(School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As a typical financial activity, loan is one unique and accurate perspective to observe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oan system entered a new period. Back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scholars had already started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had gotten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 really start of studying loan problem academically was from the 1980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analysis is mad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that were published in the recent thirty years.
loan; Republic of China; overview
K265; F329
A
1009-9115(2012)01-0091-05
2011-09-29
王曼(1985-),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