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构件“攵”的变体例释

2012-02-15李利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篆隶碑刻变体

李利芳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8100)

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中构件“攵”的变体例释

李利芳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8100)

在魏晋南北朝碑刻中,汉字的同一构件常常会由于讹变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变体。以其中的构件“攵”为例,探讨它讹变的情形及缘由,以期为俗字考辨及古籍的整理与释读提供材料,为汉字发展史和俗文字发展史提供材料。

碑刻;文字;构件;讹变;攵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写本典籍及碑刻墓志中的俗讹字连篇累牍,满目皆是,清人凌虚在《六朝别字记序》里就曾指出:“六朝碑版本属无多,造象流传,大抵出石工之手。点画偏旁,随意增损,怪诞纰缪,触目皆然,固不能画以六书绳之耳。”本文即以构件“攵”为例,列举它在魏晋南北朝碑刻中出现的所有变体,对其分别举例加以说明,探讨它们的演变缘由及其发展变化。

一、“攵”写作“攴”

《说文·攴部》:“攴,小击也。从又,卜声。”又《九经字样》:“攵,音扑。《说文》作攴,隶省作攵。”《广韵·屋韵》:“攴,凡从攴者作攵。”可见,隶变后“攴”已省作“攵”,但是在南北朝碑刻中,一部分从“攵”之字又写为从“攴”。这既是人们的复古思想在文字形体上的反映,也是一些正统文人对文字形体持保守态度的反映。虽然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及后来的隶书、楷书,字形常常处于变化之中,但是自从汉代有了文字学的开山之祖许慎的《说文解字》后,人们谈论文字总是以其为标准。如唐代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讲到汉字的正、通、俗三体时就指出“所谓正者,并有凭据”,这里的凭据就是指《说文解字》。

二、“攵”写作“戈”

《元新成妃李氏墓志》:“鸿基肈于轩辕,宝冑啔于伯阳。”啔,同“启”。,同“肇”。

《韩贿妻高氏墓志铭》:“侍中尚书令司徒大将军平原郡开国公、侍中司空澄城郡开国穆公显之元姊。”,同“肇”。

《说文·攴部》:“啓,教也。从攴,启声。”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愚谓当解为从口,声。盖教者必以言,故字从口。教者发人之蒙,开人之智,与啓户事相类,故字从声,兼受字义也。”甲骨文中既有像以手开户之形的“”,也有加了“口”后的“啓”,但是在《虢叔锺》中,“启”所从的“手”却变为像戈一样的武器。南北朝碑刻中的“啔”之所以从“戈”,正是对《虢叔锺》的隶古定字。《龙龛手镜·口部》:“啔”,“啓”的古字。

“肇”和“肈”(碑刻中“聿”有的讹变为“隶”)《说文》均有,段玉裁注(戈部):“按古有肈无肇,从戈之肈,汉碑或从殳,俗乃从攵作肇。”吴大澂《古籀补》:“肈、肇、三字并通。”在南北朝时人们已多用“肇”,但也有写作从“戈”的。这明显是一种复古现象。

三、“攵”写作“支”。如:

《说文·夂部》:“致,送诣也。从夂,从至。”王玉树拈字:“今俗作致。”“致”的构件由“夂”讹变为“攵”后,又由于“攵”在碑刻中也作“攴”,而“攴”与“支”又形体相近(如《法懃禅师塔铭》:“理御七攴”,“攴”当是“支”。七支,佛教语,十恶的前七种。),所以“攵”又讹变为“支”。

四、“攵”写作“冬”。如:

汉字的楷书便于书写,结构端正,被认为是可以作为楷模的书法。唐代张怀瓘在《书断》卷上“八分”中说:“本谓之楷书,楷书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式。’故凡有法度之书皆称‘楷书’。”所以,人们有时为了使字的形体更美观,协调而方整,加一些装饰性的符号,使汉字原来的构件发生了变化,“攵”作“冬”即如此。

《元昭墓志》:“时缙绅嫉君能,衣冠姤君美,遂萋菲交构,収君封爵。”収,同“收”。

《清人篆隶字汇·攴部》:“攴即扑字,与《说文》同……亦作攵,经典相承用此字。从攴之字,故或作,变或作,政或作,救或作,皆伪从文;或作,敦或作,或作……皆伪从殳;敘或作叙,或作,啓或作,皆伪从又;……敇变作,伪从力;……字在上者亦作,或省作,脩、条字从之。”可见,它们都是在隶变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字形的不同隶定,才使得同一个构件出现了很多形体相近的不同变体。

既然上述构件与“攵”都是由于形体相似讹变的,那么就很容易彼此互相混用,而不是只“攵”讹变为它们,反之也有可能。如:《穆纂墓志》:“又南荆州刾史桓叔兴蛮夷狂,背国重虻,归投伪主。”,同“勃”。《元邵墓志》:“爰德音,以旌休烈。”,即“發”等。《清人篆隶字汇·攴部》也指出“从之、从支、从殳、从左之字或伪从攵”。

综上所述,在魏晋南北朝碑刻中,构件“攵”的变体纷繁复杂,繁简不一。它们之所以会如此混乱,主要是受了隶变的影响。汉字从小篆发展到隶书时,用点画代替了原来的线条,绝大多数字符失去了原有的象形意味。而在隶定的过程中,又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隶定形体。这些不同的隶定形体在魏晋南北朝碑刻中继续得到了延伸。但是当这些变体参与构字后,既会使一些汉字失去了其原有的构字理据,变成记号或半记号字,如“启”作“啔”,也会使一些汉字出现多个异体字,如“肇”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人们的识记负担,有背于文字的实用性目的,所以后世在正字字书的规范下,又都恢复了“攵”的写法,其它变体最终都被历史所淘汰。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释·行均.龙龛手镜[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

[3] 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4] 北川博邦.清人篆隶字汇[M].雄山阁出版刊,1986.

[5]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6] 陈五云.从新视角看汉字:俗文字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 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

[8] 齐元涛.隋唐五代碑志楷书中的形体混同现象[J].古汉语研究,2004(2):48-52.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The Explanation of Component “攵” in the Inscription'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I Li-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News,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

The component of word often formed some variations because of erroneous transformation in the inscription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states and reasons are discussed by studying the erroneous transformation’examples of component “攵” in order to provide authentic and valuable data for the probe of folk characters, the research and explanation of ancient books. It will als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

inscription; component; erroneous transformation; 攵

2011-10-11

李利芳(1979-),女,山西临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字学及汉语史。

H131

A

1009-9115(2012)01-0004-02

猜你喜欢

篆隶碑刻变体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从黄庭坚书法看宋代篆隶地位之转变
碑刻
傅山《杂记》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基于字词联合的变体词规范化研究①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