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合作*
2012-02-15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云南昆明650201
赖 毅 (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云南 昆明 650201)
数字图书馆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在维基百科中,数字图书馆被定义为一种馆藏以数字化格式存储、可以利用电脑存取的图书馆[1]。虽然数字图书馆仍保留了传统图书馆存储、组织、传播信息的职能,但由于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同,数字图书馆已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其中尤为显著的就是其具有的服务合作性。
1 服务合作是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显著特点
传统图书馆采用统一集中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依靠采集、组织、加工、整理信息并制作馆藏目录提供检索服务,依靠实体馆舍存储图书和资料提供借阅服务。尽管传统图书馆也开展馆际互借等服务合作,但服务范围和服务规模有限。虽然在表面上数字图书馆只是在载体形式和服务手段方面与传统图书馆不同,但实际上数字图书馆已经分离了传统图书馆以资源采集、组织加工、目录制作、流通阅览为一体的集中服务,成为了多元信息服务集合体。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传统集中化的服务通过更有效率的专业化分工及分布式管理实现,图书馆从资源采集、信息组织到信息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由不同地域的群体或组织来完成。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资源供应商、信息技术公司和服务商介入到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如图书馆的后勤外包、采编外包、存储外包和信息服务外包等。在此基础上,数字图书馆更加扩大了合作范围,各类资源的采集、存储、加工,信息资源的整合,检索平台的设计以及各类服务的宣传和利用都离不开各类服务商的支持。在美国,11%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使用Facebook进行宣传,而很大一部分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移动服务(包括移动版的图书馆主页或者目录)[2]。
基于网络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信息的利用和传播更为便利,传统图书馆需要馆舍、馆藏和服务设备等的投入,而数字图书馆由于其资源和服务可以由不同的社会部门或个人来承担,并且存在于虚拟的网络,因此其构建的“门槛”要比传统图书馆低。网络接入商、信息服务商及软硬件服务商可以提供相应的网络接入以及信息的组织、加工、检索和传递服务,使创建数字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为容易。即使有些数字图书馆没有相应的内容或实体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通过集成、拥有或控制一部分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同时部分数字图书馆运营中所涉及的成本(包括数字化成本)还可由风险资本和其他感兴趣的组织承担,这也是数字图书馆快速增长的原因。
2 数字图书馆服务合作是其应对信息增长与需求多元化的选择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普及,信息增长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随着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普及,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将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策略[3]。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业转移到了互联网领域。2011年,《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自2003年开始,中国网页规模基本保持翻番增长,2010年网页达到600亿个,年增长率为78.6%,动态网页的增长幅度高于静态网页,与此同时,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年增长率达到202%[4]。
网络时代,在数字资源呈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每天却有大量的数字资源丢失。图书馆是人类记忆的社会存储装置,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对用户而言,没有无用的信息,只有暂时不被利用的信息。虽然人们希望数字资源保存得到政府的投入和法律的支持,并建立统一的技术保存体系,但是目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涉及的数据迁移、标准化、存储等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还远远不能满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需要。此外,管理问题、法律问题、成本问题、权益问题及合作共享等非技术保存问题也使统一保存面临困难。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可以依靠应用不同技术和管理体系的数字图书馆合作来共同完成。虽然不同的数字图书馆组织、选择技术方法和资源的标准不同,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降低技术升级和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保存已有的数字资源,并尽可能地避免信息在整合或软件升级过程中的损失。
与信息增长相应出现的是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一方面,不同的人利用的信息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利用的信息也不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又从微观发展到复杂性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获取单一学科的信息,多种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信息之间的传递与沟通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群,建立信息统一检索平台成为了信息交流的需要。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正是因为能够满足信息交流的需求而成为了当前互联网最主要的应用工具,但也仅能容纳一部分网络信息。
随着网络化信息服务的不断细分,数字图书馆独立进行信息整合的能力很有限。由于数字图书馆集网络连接、虚拟存储、信息组织、检索服务等多种社会服务为一体,加之各种各样的数字图书馆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重组或整合,这就使得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服务合作弥补信息资源服务范围的不足。为了充分满足信息用户及科学研究的需要,一些具有特色馆藏的图书馆越来越多地结成同盟,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联盟纷纷推出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这些合作模式已逐渐成熟,而且显现出了跨地区、跨系统联合发展的趋势[5]。
3 数字图书馆服务合作是信息服务市场化的要求
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一书中写到:“知识的变化是引起大规模力量转移的原因或部分原因。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以肌肉(体力)为基础,而是以头脑(脑力)为基础。”[6]信息鸿沟是制约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消除信息鸿沟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服务。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因此增加用户利用从而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经营管理的选择。例如,芬兰的赫尔辛基图书馆既是国家图书馆也是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的合并降低了芬兰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除公共图书馆外,大多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属于准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中,准公共产品既可以企业化经营也可以按非企业方式经营。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准公共产品提供机制制约了信息服务的范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当前准公共产品运营的选择,这就使得数字图书馆需要在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对比中选择服务的供给。早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美国企业就开始与高校图书馆合作,以建立协约图书馆的方式取代企业自己的图书馆,以减少信息服务的成本[7]。
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每一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动力和范式。在网络时代,网络的价值按用户数量呈指数增加,而网络成本呈线性增加,这将成为以网络为中心产业的驱动力[8],拥有用户的信息网络将成为市场的主导者。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众多的资源以留住用户,虽然其构建“门槛”低,但这并不代表其运营成本低。随着资源存贮量的增加,资源许可费、存贮费、新平台的开发费和技术维护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同一产品服务的增加相对于信息成本的增加几乎可以忽略,因此通过合作扩大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范围既是公共产品服务的要求,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用户是信息服务发展的根本,用户需求的广泛性与资金的有限性迫使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越来越多地考虑投资使用效率。如果交易成本小于管理成本,采用合作提供服务就具有可能性。一方面,对数字图书馆而言,将图书数字化录入(不一定是全文数字化)数据库并使其成为数据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大限度获取其附加值的最好方式;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既拥有稳定的预算又有相对成熟的采购决策过程来持续购买数字化资源,这使得独立的数字资源产品开发和服务商面向数字图书馆推广数字资源的过程更为简单。
4 服务合作是数字图书馆扩展服务的需要
弱关系理论认为,强关系是群体内部之间连接的纽带,由此获得的信息重复率高;弱关系则是群体之间连接的纽带,它提供的信息重复率低,充当着信息桥的角色,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是不同群体间信息流通的关键[9]。由于群体内部身份地位的相同性,容易导致信息的重叠。弱关系联系着的不同群体则掌握着不同的信息,因而具有弱关系优势。传统图书馆注重行业与地域之间图书馆的合作,但随着信息需求的增长,这一合作范式将向更具有资源差异性的弱关系群体的服务机构扩展。在高校,由于各学科中心和各区域高校图书馆大多采用资源联采的方式增加数字资源,因此行业和区域内资源的重复率较大。例如,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加入超星区域图书馆的原文传递合作以来,在合作中发现有大量的读者文献需求是由其他地域或行业的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可见,满足读者的需求需要数字图书馆扩大服务合作的范围,特别是跨行业和地域的合作。
各类数字图书馆服务所具有的服务规模有限,加之同一服务不能满足多种需求,服务的需求又具有多样性,这就使得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扩展空间。信息服务常常通过多种硬件和软件技术来实现,技术的不同组合导致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从FTP、Archie、E-mail到Yahoo、Google、QQ、Blog等信息交流服务都是信息技术不同组合产生的服务形式,数字图书馆也可以通过服务合作增加服务形式,来满足多样性的用户需求。
虽然服务不具有规模效应,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规模。通过不同程度的网络合作,数字图书馆不仅扩大了资源的需求,也保障了服务效益。随着市场信息服务商的增加,信息服务的竞争将不断加剧,各信息服务商或图书馆出于增强各自服务能力及降低成本的需要,必然会突破已有的信息服务格局,为寻找更加低廉的资源与高效的服务途径以及获得更多增值服务而选择不同的合作途径。为满足新的服务需求、达到一定的服务规模,网络服务商与数字图书馆或信息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新的需求在不断产生,当原有的信息服务格局难以满足需求时,开发新的服务成为必然选择。对于大多数图书馆而言,资源与服务开发带来的资金投入、维护投入不断增加,引入服务比开发服务能更加快速地扩展服务能力。例如,我馆也通过项目研发的形式开发过一些数据库或信息服务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因为缺乏后续的支持不得不被中断,对于有限得以维持的项目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相反,那些与企业合作的服务产品不仅获得了市场价值,也得到了持续发展。
图书馆拓展服务不应局限于数字图书馆与服务商之间的合作,用户也是数字图书馆重要的服务合作者。数字图书馆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服务的设计、资源的采集和制作中需要有更多的用户介入或参与。同时,用户也是重要的服务提供者,特别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用户,其参与服务可以降低因扩展服务而带来的人员和工作量的增加。例如,在图书馆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读者社区将读者的参与解答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有机组成。
5 服务合作是数字图书馆特色化的选择
信息服务的特色是数字图书馆满足信息需求的特殊能力,这些特色既包括资源的收藏,也包括信息整理、组织、服务的各种方法和技能。
资源是服务的基础,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对于资源而言,合作要求各图书馆具有与其他图书馆不同的特色资源。由于资源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彰显特色,所以只有合作能够使图书馆在更大范围内分析、评价资源建设的特色,了解馆藏的特点和不足,因此服务合作有益于差异化的资源建设,从而有益于特色资源的形成。
网络时代,由于用户对资源获取及时性要求的提高,服务比资源的收藏显得更重要。合作在有益于资源差异化形成的同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服务资源,从而促使图书馆将有限的资金和能力集中在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中。各数字图书馆具有的能力不同,有的在资源采集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具有技术服务的专长,有的在服务中小用户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条件。这些优势可以在合作中得到相互补充并得以延伸,因此合作有益于图书馆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使这些优势得到强化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随着搜索引擎、云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网络信息服务的兴起,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已持续存在多年。如果把图书馆置于数字图书馆的合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从图书馆剥离出去的业务不但没有使图书馆消亡,反而使图书馆发现了自身在信息保存、整理、利用、服务等业务工作中的价值。如果说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的兴起对图书馆构成了挑战,不如说正是这些服务的兴起和图书馆业务的外化让数字图书馆显示出了其在收藏、整理、组织、技术或服务上的特色。
6 数字图书馆管理正在为合作而变革
随着图书馆合作的网络化,组织管理网络化正在形成。由技术应用和服务管理带来的图书馆工作流程再造是网络化或矩阵化管理变革的原因,这种网络化不仅在组织内以网络或矩阵代替科层,而且在组织外结成网络。数字图书馆服务在面对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时,呈现出与个性需求相适应、服务过程灵活机动、服务目标多样、技术手段创新、服务结果专指性强、强调用户对服务过程的参与等离散性特点。这就使得传统图书馆层级式的管理与用户的离散性要求产生了矛盾[10]。为满足这些离散性服务特点,数字图书馆需要在管理上具有灵活性,以任务为目的的矩阵式管理成为了科层式管理的有效补充。由于数字图书馆在技术、资源、信息组织及人员等方面的合作性,数字图书馆与其他组织建立有更多的社会联系。数字图书馆在与这些外部组织的合作中,要求管理更加平面化,并在工作流程设计以及组织的分工和整合中,将对组织的法制控制及权威控制逐渐向社会控制和个性化愿景设计管理转变。
虽然科层制管理仍然是数字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形式,但由于数字图书馆更多地参与到一些行业或区域的联合目录、原文传递、特色资源库建设等工作中,而这些建设或联合方式常常通过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开展且需要图书馆各部门人员的参与,这促使数字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的矩阵式及传统科层式管理并行的管理格局。
在数字图书馆内部管理开始矩阵化的同时,数字图书馆与外部的联系和沟通正在使组织之间的管理平面化。目前图书馆多实行后勤外包、信息采购外包、信息组织和信息服务外包,为了使这些服务团体围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目标而努力,除了通过交易方式付出资金外,还需要与这些组织增加相互之间的协同。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图书馆加入各种联盟,各馆不仅要管理内部的业务,同时还要参与联盟内的业务管理。这些联盟组织内部成员馆间虽然存在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也有着中心馆与成员馆角色的不同,但这些组织管理的科层式划分已模糊,组织与组织之间趋于平等,对等交流与共赢发展成为了管理的要求。
随着其他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嵌入到其他网络信息服务中是图书馆留住用户的选择,这也迫使数字图书馆融入到其他网络信息组织的管理中。近年来,随着图书馆网站作为信息门户作用的下降,为了追踪用户,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尝试在图书馆网站以外的搜索引擎、网络社区中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与这些网络信息服务组织的合作一方面要求图书馆关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助推图书馆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图书馆适应其他网络信息服务组织的管理,有效地将图书馆的服务与其他网络信息服务相结合。
综上所述,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服务合作的趋势,我们需要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引入公共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要广泛地开展各种信息传播活动、协调现有的各种图书馆合作组织,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尝试,只有这样,数字图书馆才能在信息服务的浪潮中保持其活力与优势。
[1]数字图书馆[EB/OL]. [2011-12-20]. http://zh.wikipedia.org/wiki.
[2]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2010: Context and Community[EB/OL].(2011-01-31)[2011-12-30]. 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CN/REPORTS/2010PERCEPTIONS.HTM.
[3]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2006-05-08)[2011-12-20]. http://www.gov.cn/jrzg/2006-05/08/content_275560.htm.
[4]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01-19)[2011-12-30].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t20110118_20250.html.
[5]武 琳, 胡千乔, 郭 蝉.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合作模式现状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4):50-54.
[6]托夫勒. 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10.
[7]李国秋, 李秋云. 国外信息服务合作形式:协约图书馆[J]. 情报杂志, 1996(1): 21-22.
[8]谢莫拉. 权力的浪潮: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1964-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10.
[9]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1360-1380.
[10]王喜和, 肖希明. 图书馆组织管理科层制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12):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