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方法研究——基于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统计指标的实证分析

2012-05-12李晨英

图书馆建设 2012年6期
关键词:纸质指标体系效率

赵 勇 李晨英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193)

效率评价是为实现机构科学化管理与发展所进行的一种测量和评定方法,目前已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以下简称“事实数据库”)是全国高校图书馆的统计数据库,它用具体数据记录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与历程。应用“事实数据库”的数据可以横向反映不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或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动态,也可以纵向展示某一高校图书馆管理与建设的全貌,为高校图书馆业务总结与发展规划提供基于事实数据定量分析结果的参考依据。

我国从2003年至今出现了约15篇与“事实数据库”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围绕“事实数据库”统计指标与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发展状况等进行了研究,尚未出现对“事实数据库”的效率评价研究。纸质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建设效率关系到图书馆整体业务的发展规划,是图书馆资金、馆舍、人员等投入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虽然“事实数据库”为统计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情况设计了详细的指标,但是目前我国图书馆界仍缺少一套比较完整的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体系。为此,本文将对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数据计算及工作流程等进行详细研究,旨在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建设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1 评价方法选择

科学地选择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指标数值进行计算是图书馆效率评价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图书馆绩效评价纵向深入发展、得出准确评价结论的重要前提[1]。在图书馆效率评价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学者们已经探索了多种效率评价方法,如标杆分析法[2]、模糊数学[3]、平衡记分卡[4]、因子分析法[5]、360度反馈法[6]等。目前已有研究中使用的效率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7],如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数据,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一些评价方法局限于对单项产出情况的评价等。另外,大部分评价方法(如德尔菲法、群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层次分析法等)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性[8]。

近年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作为一种针对具有多项指标投入和指标产出的同类型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价的方法[9],在各种效率评价方法中脱颖而出,在银行、企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它因具有如下优点而在图书馆研究领域受到青睐[10-13]:①可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模型;②不需假设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也无需做参数估计;③不因计量单位不同而影响效率值;④不必事先确定权重,可排除主观因素影响;⑤对指标没有量纲要求等[14]。纸质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复杂工程,它包括物力、人力、财力等多项投入要素以及馆藏建设、读者借阅服务等多项产出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且不断发展变化,其权重关系难以确定。因此,与其他效率评价方法相比,DEA方法更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的评价。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投入、馆藏积累、人员配置、服务方式等都会影响纸质资源的建设效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相对完整并具有代表性,可以反映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的投入产出情况。另外,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繁琐,部分高校图书馆在业务统计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得数据获取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在评价指标设计时要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

此外,指标的选择与评价方法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按照DEA方法的特点,重复的评价指标会导致数据冗余,影响评价的有效性,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根据Golany和Roll提出的经验法则,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相加之和不能超过受评样本数量的1/2,所以每增加1项投入或产出指标都会新增数个投入产出比率,从而降低评价的有效性[15]。因此,在数据采集时应同时考虑多个被评价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来源问题,要保证相同评价指标数据来自于同一数据源,以确保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纸质资源建设效率比较的科学性。

表1 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界对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指标并没有详细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图书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4]。纸质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效率评价的主要方面,因此现有图书馆效率评价研究对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包括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两个维度,横向评价是指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纸质资源建设效率的比较,纵向评价是指同一高校图书馆不同年份的纸质资源建设效率的比较。本研究根据这两个评价维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并将投入产出指标分别划分为基础指标和可选指标。

2.3 指标的选取

本研究基于“事实数据库”的统计指标,依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了部分指标(见下页图1),作为实证分析的评价指标。

3 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实例

3.1 评价样本选取

本研究通过对“事实数据库”中39所“985高校”图书馆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后发现,其中有6所高校图书馆未填报2006—2010年的数据,13所高校图书馆的部分年份数据缺失,2所高校图书馆的部分年份数据中缺少本研究所需的指标数据。因此,依据数据的可获取性与完整性,本研究最终选择了剩余的18所高校图书馆2006—2010年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被评价样本高校的基本情况见表2所示。

图1 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3.2 效率计算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Frontier Analyst软件对上述18所“985高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计算了2006—2010年各高校图书馆在纸质资源建设上的效率值①,结果见表3所示。

如表3所示,2006-2010年样本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的效率平均值达到85.4%,纸质资源建设效率随年份呈逐步递增趋势;效率值达到100%的高校图书馆由2006年的3所增加到2010年的10所,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和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在纸质资源建设上的投入产出匹配合理,连续5年的效率值均达到100%。从总体上看,综合类院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建设效率平均值(86.4%)略高于专业类院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建设效率平均值(84.1%)。

对于效率值达到100%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超效率①分析比较其效率的高低。另外,针对部分高校图书馆出现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现象,本研究利用Frontier Analyst软件对纸质资源建设效率为100%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比较,汇总了2010年导致这些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不足的主要因素(见下页表4)。

3.3 资源优化配置建议

对于纸质资源建设效率不足的高校图书馆,通过Frontier Analyst软件分析能够获得其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改进其投入产出匹配,使其达到最佳状态。以2010年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建设为例,2010年同济大学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为91.7%(见表3),与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进行比较(见表4),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见表5所示。由下页表5可以看出,提高书刊外借量、加强馆际互借合作是同济大学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的首要任务。

表2 样本高校的地域分布及学校类型

表3 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结果 (单位:%)

表4 2010年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比较分析

表5 2010年同济大学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4 评价流程及注意事项

应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有以下几个步骤:明确问题、确定评价目标、建立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样本、搜集整理数据、选定评价模型、评价分析、提出改进建议[16]。根据上述步骤,本研究绘制了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评价的流程图(见图2)。

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流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注意事项如下:

(1)明确问题阶段 首先,确定纸质资源建设效率的评价维度,即横向评价维度、纵向评价维度;其次,判定影响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的主要因素,并考虑因素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再次,对不同维度评价所需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性预测。

(2)数据准备阶段 首先,建立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第一阶段的分析结果,按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选取评价指标;其次,选择评价样本,如果要进行馆际间的横向比较评价,则样本应具有相似性;再次,搜集整理数据,在使用“事实数据库”时应注意指标数据是否完整,当指标数据不全或没有可替代数据时应重新建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已收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避免数据失实、失控现象。

(3)数据运算阶段 根据有效性分析的目的和实际问题背景选择适当的DEA模型进行计算,如CCR模型、BCC模型和超效率计算等。数据运算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完成,如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Frontier Analyst、EMS(Efficiency Measurement System,效率测量系统)、DEAP(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Program,数据包络分析程序)等。

(4)评价分析阶段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不足的原因,针对“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提出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和建议。另外,要根据定性分析和预测的结果考察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若产生不合理结果,则要调整指标体系,并多次反复以上步骤。必要时也可参考其他效率评价方法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图2 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评价流程图

5 结 语

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包括评价方法选择、指标体系构建、计算方法与结果分析、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在内的一整套方法,同时基于“事实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对2006—2010年我国18所“985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进行了试验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重点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较高,综合类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略高于专业类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效率;从总体上看,纸质资源建设效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案例高校图书馆提出了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该评价方法也可以推广到高校图书馆其他业务效率评价中,以利于高校图书馆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事实数据库”为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对“事实数据库”的填报率较低,个别填报数据指标明显缺乏可信度,影响了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全国高校图书馆需要共同努力,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事实数据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注 释:

①DEA的基本模型主要可以分为CCR模型(1978年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与BCC模型(1984年由Banker、Chames和Cooper提出)。CCR模型是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测算出“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TE),即在生产既定产量水平时最小的投入组合。BCC模型是假设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测算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PTE)和“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简称SE)。此外,为了使DEA有效样本之间也能比较效率的高低,Andersen和Petersen于1993年提出了DEA超效率(Super 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STE)。本研究采用CCR模型的技术效率值作为分析对象。

[1] 何 琳, 彭小平.我国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 2010(8):17-21.

[2]陶 翔, 金晓明, 芮 琦.国际大都市图书馆评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7(5):10-13.

[3]徐 革.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2006:14.

[4]谢 薇, 余 玲, 梁晓天.基于BSC的高校图书馆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9(7):44-46.

[5]郑京华. SPSS在图书馆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8):88-91.

[6]张芳宁, 张 姝. 360度反馈法在图书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 2011(5):13-15.

[7]刘仁义.高校教师科技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2007:28-32.

[8]金以明.基于DEA和SOM的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1(1):93-97.

[9]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11.

[10]金以明.基于DEA和SOM的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1(1):93-97.

[11]闫现洋, 余小萍.基于DEA方法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西南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2):88-92.

[12]李建霞.省域公共图书馆绩效的DEA测算与评价[J].图书馆论坛, 2008(4):49-52.

[13]Reichman G, Reichman M S. University Library Banehmark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Using D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100):131-147.

[14]赵燕芳, 段宇锋.对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应用于图书馆效率评价的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6):98-102.

[15]Yao Chen, Morita H, Zhu J. Context-Dependent DEA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okyo Public Libra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cision Making, 2005(3):385-394.

[16]马占新.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1-12.

猜你喜欢

纸质指标体系效率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