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对地方大学生的影响

2012-02-15陈洁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闽南人闽南地区闽南

陈洁君

(泉州师范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闽南文化对地方大学生的影响

陈洁君

(泉州师范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闽南文化作为延自中原的一种移民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通过对闽南文化内涵、特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这一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与社会心理的地域文化对地方大学生的影响,以期引起文化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的重视。

闽南文化;社会心理;地域文化;地方大学生

闽南,从狭义上理解为今天的厦门、泉州、漳州三个行政区域,从广义上理解指的是闽地之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它种,从虫,门声”。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周礼・夏官・职方氏》的注解,南方为“蛮”,而“闽”则为“蛮”的别支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南原驻民文化与中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由此酵发产生了独具风神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一种本土性的文化,所谓的“本土化”,是指随着移民后裔的逐渐土著化,原来的移民文化逐渐受到移入地的社会、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新的本土形态。因此,一方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闽南社会的构建,使闽南文化纳入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之中,使闽南文化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质;另一方面,融合了中原文化的闽南地域文化,体现了海洋文化精神,突出了本土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闽南文化渊源于汉晋,成熟于两宋,发展于明清,在近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以中原文化为基础,涵化和发扬海洋人文精神,从而逐渐形成的区域性文化②。这一地方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资源,对地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开展人生观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重要素材。

一、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朵奇葩和人类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文化蕴涵着深厚的底蕴和思想内涵,对闽南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崇儒思想

在宋以前的古代福建,相对于经济、社会、文化都较发达的中原地区而言,是一个还没有被开发的蛮荒之地。福建的地理位置使得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原的政治中心,而且在文化区位上也远离了儒家文化的教化。这种“远儒性”使得闽南人较晚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教化,从而表现出了更多非儒家正统文化的性格,当然这种自由性格也有利于对异地文化的吸收。因此,魏晋时期中原移民的大量涌入,带来了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文化。特别是在南宋时期,朱熹在闽南传播理学思想,努力进行儒家文化的构建,以教育为先,弘扬儒学,传授弟子,编印经典,他的重教兴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闽南文化教育的发展,把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从“远儒”的蛮荒之地变成了“崇儒”的理学之乡,其中,以泉州的收获最为丰富。根据史料统计,唐朝时泉州人的著作只有20余种,到宋朝已达400多部,明朝有1 100多部,清朝有800多部。朱熹盛誉泉州“满街都是圣人”,可见不是徒有虚名。

程朱理学对闽南地区的长期教化与熏陶使得儒家礼学和孝道观念成为影响该地区的主导思想,由此闽南地区衍生出很多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习俗,比如祭祀膜拜——实践儒家礼学的精髓、敬祖认宗——传承儒家慎终追远的仪式、孝敬长辈——演绎儒家传统道德规范等。这些习俗是汉民族中原文化和安土重迁心理在闽南地区的典型反映,是儒家重视家庭、血缘、亲情的人伦关系在闽南地区的外在表现,也是朱子理学重“礼”、教化民众的结果③。

2. 山海兼济的务实精神

闽南地少人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这一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南人只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地发展多元生计模式。闽南人既充分开发山地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又充分利用大海的恩赐,发展渔业、开发海洋贸易。闽南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他们的有效利用,每一种资源都得到他们的精心开发,使得山区经济和海洋经济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这是因地制宜、山海兼济的务实精神。改革开放以后,闽南人的这一务实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他们不仅立足传统,更推陈出新。比如厦门作为经济开发区,又拥有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闻名的旅游港口城市,吸引海内外游客;泉州这一散发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十分重视对古建筑、古遗址、古乐种等古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做出了贡献,其中如石狮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城、德化成为全国闻名的陶瓷城等等;漳州由于其土地适于种植花卉,因地制宜地发展花卉业,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这些,无疑是山海兼济的务实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3. 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闽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必须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同时又受到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造就了闽南人在精神上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这一思想内涵渗透到民间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土楼建筑表现得最为明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称闽南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建造土楼,取自天地、讲究自然、功能实在,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首先,土楼的外观古拙、安详、美观,与山川大地融为一体。其次,土楼具备隔热、防潮、御寒、采光、抗震等功能,有利于与自然共生共存。由于在夯墙时埋放竹片、木条做墙骨,土楼主体结构中的许多木料互相牵引,具备良好的抗风抗震能力。再次,土楼的建材皆取自天然。从取生土、翻生土、添加斩碎的稻草到掺入适当的红糖水、糯米汤、海蛎壳做黏合剂,全部就地取材。在土楼的结构中,没有一根铁钉、一滴水泥、一根钢材,没有任何化学原料,即使损毁也不会造成污染,这种环保意识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建筑师所望尘莫及的。

4. 崇尚商贾

闽南人世代发展海洋贸易事业,再加上历代政府的扶持,从而培育出了经商的意识和传统,民间贸易风气盛行。比如泉州在元朝时超过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在清朝道光年间编写的《厦门志》中,就明确记载了厦门经商范围之广、人数之多、获利之丰的历史事实。特别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闽南人主张儒商结合,亦儒亦商,诚信经营,重义重利,造福桑梓,培养出了当地人所特有的慷慨、好义、肝胆的优良传统。闽南人勇于创业的精神缔造了许多奇迹,在东南亚建立起了经商网络,出现了一批以陈嘉庚、王永庆、李光前、陈守仁等华侨领袖。

二、闽南文化的特征

文化特征是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地理、环境、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地方个性的表征。闽南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具备传统文化中的共性外,还表现出了许多自己的个性特征。

1. 人文性

闽南文化倡导人本精神,以其固有的人性化或亲情化的内涵在闽南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闽南的民俗风情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到行业劳作、敬祖认宗、敬奉神祇等,都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基本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长期以来,由于受勤劳俭朴美德的影响,闽南日常饮食习惯简单朴素,主食有番薯、大米、芋头等,而且善于储备饥荒时的口粮。俗语“好天积些雨来粮”(晴天贮备雨天的粮食),当地人习惯于把新鲜的番薯晒干,制作成“番薯干”、“番薯签”;习惯于腌制芥菜成咸菜(酸菜)、腌制萝卜成菜脯(萝卜干),供全年使用,或用于出售换取货币收入。漳州人还习惯把笋煮熟后任其发酵,制成酸笋。在闽南地区流传这样的一句俗语:“吃鱼吃肉,不如稀饭配酸菜”。可见闽南人的饮食习惯符合养生之道:不在大鱼大肉,而在日常饮食的调理、口味的清淡。

2. 包容性

闽南地区的临海环境,在导致当地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有机会与外来异质文化进行交汇和碰撞,促使闽南文化为保持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纯洁性、完整性而形成兼容并蓄的性格。

在闽南地区存在着“三多”:一是民族多,除了土著居民外,还有汉、回、蒙、满、女真等民族以及外国人。二是宗教多,这里拥有众多的宗派组织,比如泉州就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摩尼教、民间宗教等多种教派形式,它们共融共存于社会文化中。三是语言多,虽然是以闽南语系为主,但仍然有各国各地的语言在使用,甚至同一个语系在不同地区的发音也不尽相同④。在这样的条件下,闽南人逐渐养成了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文化兼容使闽南文化在面临多元交汇碰撞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融吸力,是闽南文化开放多元的基础。

3. 传承性

随着移民的南迁,北方官民大都是携族同行,到闽南地区择地定居一般都是聚居在一起,形成以主户(主人)为核心、嫡亲为拱卫、旁系或下属为外围的一种生存居住模式。这种模式在抗衡外来侵扰、抗衡其他宗族方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文化层面上说,不仅有利于诗礼传家,也有利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技艺类的世代相传,讲究所谓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则,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思想。人人传习成俗,并代代相传,集体无意识性相当明显,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闽南人特别是老年人仍然采用阴历纪年。闽南人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程度,远在公历节日之上,尤其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其隆重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的法定节日——元旦、劳动节和国庆节。这一民间文化的完整性和传承性的内在因素可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渗透,外在因素则得益于闽南的自然条件——丘陵起伏、濒临大洋、山脉阻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闽南的青山绿水间、温情脉脉的乡族间持续地传承、变异和发展。

4. 口头性

闽南文化特别是传统习俗具有典型的口头性特点,当地的很多习俗和规矩是通过口耳授受而流传下来的,甚至在现今社会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传统习惯。相对于有型、有像的国宝文物而言,多数闽南习俗是无型、无像的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它是家族全体成员对先人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记忆,常常借助闽南方言记录民间流传的歌谣、讲古(讲故事)、戏曲脚本、四句联、谚语、流行歌曲和民间工艺等,带有典型的口头性。在社会上很少整理有关闽南习俗的书籍,也没有系统介绍闽南语的书籍,除了一些地方府志有专章记载外。因此闽南人沿用习俗并非从地方志书学来,地方志书却是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因此,习俗像酵母一样,靠家族成员言传身教,在闽南地区迅速发酵,风靡闽南方言世界。即使在印刷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民间习俗的沿用也不是印刷媒介的功劳,主要还是靠当地人的代代相袭。

三、闽南文化对地方大学生的影响

闽南文化是一个地区在自己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风范和道德思想,所以,它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思想氛围相联系,积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诸多文化因素。在古代文明社会,闽南文化一直承担着主要的地方教育任务。因为在这片当时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地民族的教育事业与半开化国的多数民众一样,并不是靠学校来开展的,而是靠地方传统文化的宣传来进行的。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闽南文化仍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极为鲜明的教育性质,仍然对地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闽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实现教育工作的目标。

(一)积极影响

1. 尊师重教思想的形成

在南宋时期,朱熹在闽南传播理学思想,努力进行儒家文化的构建,以教育为先,弘扬儒学,他的重教兴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闽南文化教育的空前发展,把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从“远儒”的蛮荒之地变成了“崇儒”的理学之乡。尊师重教是福建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特色。在历史上,福建是书院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造就了大批的著名学者,特别是陈嘉庚先生倡导下的华侨办学,更使福建的新式教育领先国内,精英辈出。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闽学鼻祖”——将乐人杨时勤勉好学的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⑤,这种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终身学习、谦恭为人的品德,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无疑是十分宝贵的。

2. 求真务实态度的形成

闽南地区靠山近海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南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形成的山海兼济的务实精神。比如福建马尾船厂的创办者以求真务实的姿态,“师夷长技”,吸取西方科技成果,从欧洲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来厂,训导中国工人涉足机器造船领域。同时开办船政学堂,由外籍教员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在船政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船政学生和造船工人大多数也都能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并逐渐掌握制造和驾驶舰船的科技知识。在船政文化中所闪耀的这种求真务实态度就是地方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

3. 拼搏进取精神的树立

历史上的闽南地区穷山恶水,生存环境恶劣,远离中国的交通和经济中心。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闽南自古以来就有出门闯世界的传统,这不仅形成了闽南人拼搏进取的人文精神,也为闽南人带来了种种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拼搏进取的精神为闽南带来了繁荣,但与此同时,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这样的精神日渐淡薄,养尊处优、坐享其成的心态逐渐出现。因此,闽南人这种勇于离乡背井、开拓异邦的拼搏奋斗、冒险进取的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也是地方大学生应有的精神品质和时代风貌。

(二)消极影响

1. 重商思想使地方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功利

闽南人自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经商好,商中自有黄金屋,商中自有颜如玉”。因此,当地人世代发展贸易事业,在加上历代政府的扶持,从而培育出了经商的意识和传统,民间贸易风气盛行。而且闽南人在外面一旦发迹,便要回乡“光宗耀祖”、“光大门楣”,这些社会心理和习俗无疑对重商传统的确立和发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重商传统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大学生,经商发财意识占有主导地位。可大学生们往往不能正确解读商业文明的精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受到负面影响。比如,对少数人不正常的暴富行为以及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的低文化素质,进行片面的放大和理解,从而得出“读书无用”结论。这就导致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取物质利益,从而轻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混毕业证书的心态较为普遍,良好的学风极难形成。

2. 天命思想使地方大学生缺乏进取精神

闽南文化由于受到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更由于在古代生活环境恶劣的影响下,闽南人形成了相当浓厚的天命思想,神灵观念相当严重,时至今日,闽南仍然存在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寺庙、道观、小庵香火不断,家家户户供奉神像,拜天公、拜关公、拜妈祖、做礼拜等迷信活动频繁进行。在这种迷信天命氛围的影响下,容易是当地大学生以为只要多祈祷多拜神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产生“谋事在人,成事在神”的错误观念。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从迷信天命走向相信科学,树立“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思想。

3. 宗族观念使地方大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团队合作精神已被用人单位列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由于古代社会中原移民移入闽南时大多是整族迁移过来的,他们聚族而居,家族观念特别强烈。这种家族观念讲究亲疏有别,对远亲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极不信任,只看重本宗族本家族事业的发展,排斥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主对员工的信任度在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敬业精神也难以形成,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是信任危机,另一方面是敬业危机,企业管理内耗不断增加,效率持续滑坡。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对当地大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显得更加迫切,但也更加困难。我们已经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甚至在实习期间就开始频繁跳槽,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外部普遍缺乏信任的大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先从青年一代的教育入手。闽南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留存的地区,在层层叠叠的文化积淀中,有着许多古老的民间民俗文化,如何精心呵护这份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及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继承,则是当下文化教育界要思考的问题。闽南文化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必然蕴涵着大量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地方文化教育使当地大学生在欣赏文化传统精髓的同时,在今后无限的时空里,反过来自觉地去关心、保护和继承闽南文化传统。

[1] 郑镛.论闽南文化的特质及其生态保护[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5-50.

[2] 刘登翰.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辩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79-84.

[3] 何小海,张静容.闽南习俗的文化意象与主要特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3):68-73.

[4] 江道源.闽南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转换[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0(5):38-42.

[5] 郑丽萍.发掘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71-74.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th Fujian’s Culture on Local College Students

CHEN Jie-j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South Fujian’s Culture, as one of immigrants originating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formed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content, and has become a unique branch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Fujian’s Culture is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th Fujian’s Culture on local college students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attract attention of culture researchers, educators and local college students.

the South Fujian’s Culture; public mentality; local cultur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研究项目(JA11227S)

2011-11-03

陈洁君(1979-),女,福建泉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

G127; G641

A

1009-9115(2012)03-0146-04

猜你喜欢

闽南人闽南地区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爵士乐在闽南地区的发展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
从张氏族谱看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闽南,闽南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