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资源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2012-02-15吴本连徐少波
吴本连,徐少波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1 研究目的
体育课程必须要以体育课程资源为依托,体育课程资源是实施体育课程的保障。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学的挑战,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为了促进新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有必要从体育课程资源角度,对我国体育课程十年改革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践经验总结法和专家访谈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体育课程资源概述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组建体育课程的素材来源与实施条件。根据它的功能,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如体育运动经验和方式方法等,条件性资源,如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和师资等;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可以分为学校内资源和学校外资源等等。由于划分的角度不同,体育课程资源还可以划分出许多其他的类型,如体育教学设施资源、教学内容资源、体育师资力量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等等[1]。
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撑,再好的体育课程改革设想蓝图也将举步维艰,难以实现。
在此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的相对统一性,造成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较大封闭性。课程改革十年来,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积极转变,得到了专家学者们和一线教师们的充分肯定。
3.2 专家学者们的肯定
关于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开放”问题,毛振明、毛振钢在作《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日》中,引用了原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处长季克异同志的论述:今后的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将体现“放开”和“开放”两大趋势[2]。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较单一,忽视了“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等教学原则。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非常科学合理,更多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每一所学校、同学们都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体现着“放开”趋势;“开放”是指,现在的体育课程改革已经打开了一扇门,打破了原来国家统一规定体育教学内容政策,允许地方和学校根据本地域本校实际情况,可以自己选择确定教学内容。这样,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就会不断涌现。导致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又相对固定,体育教学内容新旧更替现象日渐明显,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当前改革实践早已证明了季克异同志当年预测的准确性。
毛振明进一步研究指出,新课标里没有像过去体育教学大纲中给体育教师们规定了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是在“放开”和“开放”的指导下的一种变化,也是对体育教师的一种“解放”,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去选择那些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另外,体育课程改革体现了“开放”和“放开”的趋势,这充分尊重地方和学校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彰显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等特征。毛振明教授还指出,在选择教学内容的主体方面,新体育课程改革只实行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宏观管理,改变了以往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具体的、规定的做法,是学校体育的一大进步。[3]
金燕等人对体育教师怎样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6.7 %的体育教师重视体育设施资源,63.7 %的教师重视人力资源,61.9 %的教师重视课外和校外资源,49.7 %的教师重视课程内容资源;其他也有一部分重视民族民间体育资源、体育信息资源和自然地理资源等等[4]。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体育教师已加强对课程资源的重视。因此,提高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提高开发和利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汪晓赞等人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已对各类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情况是:体育设施资源(79.8 %)、人力资源(57.9 %)、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54.5 %)、课程内容资源(60.2 %)、自然地理资源(53.6 %)的开发和利用[5]。
汪晓赞的研究还指出,体育新课程还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踢毽子)和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等非竞技性运动技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因其实用性与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6]。
从上述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调查数据都可以看出,他们都从不同方面充分肯定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资源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封闭型向现代的开放型转变。
3.3 一线教师们的反映
关于一些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放”带来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认识,教育部在2003年和2007年先后对他们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84.4 %和80 %的体育教师认为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很可行”或“比较可行”的[7][8]。
张玲以福建省中学为研究对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因“开放”促进了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体育课程改革以前,由于长期以来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福建省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较为淡泊,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但近年来,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福建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表现在体育课程开始向课外、校外拓展,社区与自然资源初步得到利用,校内外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始引起重视,一些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也逐步被引进体育课堂[9]。
张玲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应当大胆地将体育课程资源向大自然和社会开放,充分开发与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家庭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资源以及大自然资源,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享受阳光,以达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个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的目标。
一线教师由于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新理念影响,也积极将民族、民俗体育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并积极引入学校体育。沈丽玲的调查结果表明:有82.4 %的体育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学校体育中增设民俗体育项目,其中,有63.5 %的体育教师认为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前景较好[10]。
沈丽玲的进一步调查结果还显示:舞狮、拔河、扯铃、爬竿、放风筝、跳竹竿等民俗体育活动既是教师在体育课中开发的课程资源,亦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而这些体育项目在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中也是常见的体育活动。需要注意的,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要求。而学生在对项目资源的选择上,与他们所在社区或乡村中的民俗活动以及他们亲自参与的密切程度相关。这说明,学生生活的社区或乡村环境中所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育项目的兴趣和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民俗体育活动时,应更多地依托于所在的社区或乡村环境,这与当前所提倡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不谋而合,也是我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发展趋势。
牛森对河南省6个地市的50 所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表现在体育课程资源越来越开放,逐渐向课外和校外延伸,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得到利用,校内外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引起重视,一些当地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逐步被引进课堂[11]。
王琪等人以天津市小学体育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有70%的学校引进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如丢沙包、跳绳、踢毽子、放风筝、抖空竹等,有50%的城市学校引入了新兴体育项目,如轮滑等[12]。
陈永婷对江苏省71 所高中230 名体育教师、600名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课程改革大大提高了江苏省体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发的内容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也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师经常将体育器材一物多用,或者改造场地等等,效果非常好[13]。
郭庆霞对哈尔滨市40 所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利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改革后,在新理念的影响下,有78%的体育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和优化,发动了学生自制器材等等,开发效果很好[14]。
陈显省摒弃课程资源只注重场地器材的传统观念,针对小学体育课程资源普遍短缺的现象,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个课程内容——角斗士运动,并对角斗士运动在小学体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15]。他主要从角斗士运动的特征出发,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等提出了小学体育开发和利用角斗士运动的可行性等,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其他诸如北京的踢毽子、山东维坊的放风筝等,这些项目也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都能够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这些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运动项目都是体育教学中可以开发的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具体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在农村,而农村一直是课程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地区。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刘舫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以湖南省怀化麻阳农村中小学为例,进行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该研究通过对乡土体育项目在农村学校的“引进——筛选——改造——整合”的开发模式和由点到面、有效互动、连片开发、螺旋上升的运行推广机制,有效地弥补了现有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条件的不足,有助于更多的农村学校根据这一运行模式,结合其自身的地域特点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16]。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农村学校中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多样化发展服务。该研究最后还提出:积极开发和利用农村体育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要深化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引入更多的乡土体育项目进入农村中小学,把乡土体育跟社区体育相结合;建立农村体育资源库等等。
上述一线教师的各项研究和相关调查结果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证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资源已经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转变,而且课程资源“开放”的新理念已经在全国不同地区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并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3.4 来自案例中的反映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放”带来了改革实践中的诸多精彩案例。例如,福建省厦门实验区的体育教师创造性地研制设计了多功能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手推车,这种手推车具有体积小、功能多、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等特点,不仅可在教室、体育馆、形体房使用,也可在室外使用,大大解决了室外教学不能使用多媒体的难题。不仅可以应用电脑显示器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投影仪把影像放大,还可以与电视机对接进行教学等等,简直就是一间活动式多媒体教室。这一发明受到全国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并成为福建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在对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上,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例如,他们将现代体育、民族体育、乡土体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结合起来。此类的例子很多,如:在一些省,体育教师在教授投掷课时,就把学生喜欢玩的甩纸枪、放纸飞机等内容引入教学,成功地实现了投掷方面的学习目标等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开放、开发与利用在我国体育场地器材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就显得更有价值,下面以我国西部农村的一种民俗乡土体育运动项目“打燕棒”进行详细介绍。
案例:对民俗乡土体育运动项目“打燕棒”的改造。
“打燕棒”是一种在我国西部农村村里、部落中的孩童们十分喜爱的一种有趣的体育项目。村落里的孩童们经常在学校放学、或野外放牛、或休闲无事时聚集在村落里的院子里的空地上、晒谷坪场地上、及放牛时野外的空地草坪上进行比赛的一种游戏活动方法。
活动器材:二根木制的脚趾头和拇指头大小的光滑直棒,一大一小、一长一短;大的木棒长约30-40 cm,称为“公棒”或“主棒”,小的木棒长约20-30 cm,称为“娘棒”或“配棒”。
方法及步骤:1)比赛前,先找两块大小、高矮差不多的石头,放在平地上,两石头之间空出一手距离,然后把“娘棒”或“配棒”放在石头“燕台”上面看它是否平行不会掉下来。在两块石头前后画上前、后两个门区。2)比赛时,一人先拿一根配棒摆在石头上,然后将主棒用双手斜拿于胸前下方,置于两石头中间,配棒的下方。用眼睛瞄一瞄主棒是否摆在两块石头中间,然后用双手握主棒把配棒敲起来,接着把主棒横放在石头上。如果对方在离前门几米远的地方能够接住从空中飞来的配棒,你就输了。没有接住配棒,并且对方用配棒没有打倒横摆在石头上的主棒,你就赢了。3)一个人站在石头旁边,用一只手拿着主棒和配棒,先用主棒击打配棒,然后对方用配棒回击主棒,如果主棒回击配棒成功,配棒离“燕台”具有一定距离可以用主棒测量,接着进入下一环节。4)一个人手拿配棒摆到“燕台”旁边的一块小石头上,那石头就当着“叩脑”,然后用主棒打配棒,最后测量棒数,谁的棒数多谁就赢了,输了的人就要背这块石头,输几棒就背几圈。
此案例经过刘舫的实证研究,最后发出感言:当在课堂上开发和利用引入该项目时,班上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运动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踊跃欲试,非常高兴和积极参加该项目[16]。
可见,这一乡土体育项目既得到了改进又保持了原有村落民俗乡土体育项目运动的特征。同时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内容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课堂练习的积极性,为胜利完成体育课堂学习目标奠定了基础。
其他案例还有许多,例如,郑萍在开放和利用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渠道有“从学生课外热衷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生成;从课堂预设中生成;从课堂意外中生成”,创设了许多精彩的案例。具体有,案例一:让学生用学过的小碎步创编手上动作,结果学生创设出杨柳腰、开飞机等精彩动作。案例二:让学生分组,自主借助牛奶箱进行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跳跃练习。学生通过改变牛奶箱的多种拼接方法,进行了有差异性的练习。案例三:在学生自由玩纸箱练习中,看到学生把纸箱当足球踢,把踢掉的纸片当飞碟,都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案例四:一截玩体操棒的课上,听到同学说是不是抢体操棒啊,让郑萍老师立刻有了创编不倒翁的游戏等等[17]。
实际上,在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师们还可以大胆地在传统教学的器材上作出突破和创新。在器材的选择上注意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以此来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同时也注意到废旧物品的利用,如旧轮胎、废篮球、旧报纸、空酸奶盒等等。这在环保意识日趋强烈的今天乃至资源日益匮乏的将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的环境中去实现,这也促使大家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和开发课外、校外的体育资源。例如,在奥运会期间举办的各种展览中,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让学生下社区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全民健身服务工作,搞体育表演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活动,组织打破传统的、以竞技运动项目为核心的校运会,组织小型多样的竞赛或体育节、体育效果展示等,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
可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资源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转变,这不仅促进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也加速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4 结束语
由上可见,正如季浏教授所总结的那样:“在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尽管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还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且部分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条件更差,但广大体育教师并没有消极等待,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保证了新体育课程的顺利和有效实施,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形成了许多因地制宜、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学。”[18]
总之,由于新体育课程改革,促进了体育课程资源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1]吴本连.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之我见[J].体育教学,2005(3):13.
[2]毛振明,毛振钢.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7-40.
[3]毛振明.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1-3.
[4]金燕;季浏;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状况调研[J].体育学刊,2007(7):126-128.
[5]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62-68.
[6]汪晓赞;季浏;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转型与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7(3):8-10.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意见统计分析报告[Z].2003.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意见统计分析报告[Z].2007.
[9]张玲.《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10]沈丽玲.江西省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21.
[11]牛森.河南省城市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7.
[12]王琪;王晔;孙荣会;以滨海新区开发为契机,加快天津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建设[J].长沙大学学报,2007(5):124-125.
[13]陈永婷.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2008.
[14]郭庆霞.哈尔滨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与开发的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9.
[15]陈显省;彭晓倩;角斗士运动——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8):98-99.
[16]刘舫.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7]郑萍.对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42-43.
[18]季浏,汪晓赞,汤利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