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共图书馆为流动人口开展公益连锁服务的对策研究

2012-02-15朱涌卫宁夏大学图书馆银川75002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务工者务工人员流动人口

●朱涌卫(宁夏大学 图书馆,银川 750021)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人。[1]在全国13.7亿人口中城镇常驻人口6.66亿,统计数据中没有说明6.66亿城镇居民中是否包含这2.61亿“流动人口”。如果包含在内,那么这就意味着:城镇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为(6.66-2.61):2.61,即大约3:2;如果不包含,这个比例就是6.66:2.61,大约为5:2,无论是哪种结果,都说明流动人口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但现实中的公共图书馆接待的读者中,大多数是本地居民,若有外来人口,那本地读者与这些外来人口之比既不会达到5:2,更不会达到3:2,这是肯定的。但当前的研究中有人给出相关调查:在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有10%的人经常去图书馆,[2]这一结果如果放大到全国,那就意味着有2600万流动人口经常去图书馆,这是不现实的。

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是流动性强,没有本地户籍,没有稳定住所,没有稳定职业。这个群体主要包括:农民工及其子女、外来自由职业者、外来流动经商人员及家属等非本地固定居民等。不能简单地将流动人口界定为农民工。按照文献[3]对流动人口的界定:流动人口规定为因就业、生活离开其户籍地或法律意义的住所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1 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

1.1 是对“图书馆服务宣言”的最好诠释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发布了《图书馆服务宣言》,在宣言中讲到图书馆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职责,以读者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向所有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在管理与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社会的不公平,至少能让外来务工人员在竞争社会中感受到与当地居民一样具有同等的阅读和休闲的权利。

公共图书馆理当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把开放性落到实处。如果能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群体,尤其是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便是对《图书馆服务宣言》理念的最好诠释。

1.2 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必然

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必要开展免费服务,免费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培训室、综合活动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验证及存包等全部免费。”[4]

文化部等国家部委专门为公共图书馆制定了如此具体的“免费服务”的指导性文件,足以显示这是大势所趋,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必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任何公民都有权平等地享受由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这一点完全符合“公共服务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是以公共权力而非利益交换为依托的,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的”这一宗旨。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必然的选择。

1.3 是公共图书馆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和图书馆的宗旨要求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图书馆应当随时关注服务对象的群体构成结构是否与整个社会的群体结构相一致,即不仅仅要保证稳定的读者群,同时要设法吸引包括外来农民工这些缺乏文化知识、居无定所、收入微薄的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子女成为图书馆的读者,达到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效果。

2 公共图书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模式

2.1 储备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信息资源

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显性信息是:求职信息、住房信息、技能培训信息等几个方面。如果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图书馆却无法获得这些信息,那么他们就会慢慢地疏远图书馆。而另一方面是隐性信息需求:自身维权的法律知识、政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颁布的政策信息、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等。

2.2 图书馆要成为公共信息的纽带与集散地

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是图书馆成为公共信息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发布和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随着图书馆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入人心,关心弱势群体已成为图书馆人的共识,如果公共图书馆能够更进一步加入到政府或社会团体并针对农民工或流动人口开展各种贴近实际的活动,必将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2011年吉林四平市开展的“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活动,[5]让外来流动人口感到这个城市也是他的家,他们会觉得有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与这个城市连接在了一起,他们除了在网吧中可以上网获取信息以外,还有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的地方、让他们感到平等与自尊的地方,那就是图书馆。针对分布在城市各个工地、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专项服务,这对传统图书馆来说如果有难度,那么在当前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3 图书馆最终要靠自身的魅力吸引外来人员进入图书馆

现代社会的流动人口知识层次多样化,已经不是早期农民工的半文盲状态,他们需要及时把握这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需求方向、需求数量、需求时间等实时信息,以及需要掌握过去及当前出台的关于外来人口的各种政策,需要找到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和社会团体。一个城市的图书馆获取这些信息要比个体的外来者容易得多,而且公共图书馆依靠政府的力量可以形成规模化资源储备。图书馆人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会让他们有亲情般的温暖,图书馆的优雅环境让他们如同进入世外桃源。

3 制约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3.1 消除身份和阶层界限

流动人口在现实生活和务工的城市中,由于各种因素决定了他们的群体身份,从而制约和削减了其到公共图书馆分享现代文化成果的勇气和自信。在以身份作为配置与获取资源特有渠道和重要凭证的城市,流动人口普遍地缺乏或基本没有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成为被主流社会忽略的边缘群体,成为现代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这一生活境遇中,往往从心理深处感到自己是不被所在城市接纳的“外乡人”,很难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公益性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有正确的认识,导致了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走进公共图书馆。

3.2 图书馆要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公共图书馆在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方面也缺乏创新,客观上构成了农民工进入图书馆接受文化服务的重重障碍和困难。首先,图书馆对自身的地位和功用宣传不够深入,使农民工在内的广大流动人口不能科学认识和了解其特点和作用,造成了公众对图书馆的功能地位的误解和误判。近年来,随着各方面宣传和多种信息的广泛传播,情形有所改善。其次,不少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陈旧老套,诸多过时的条规制度,成为务工人员进入图书馆的隐性障碍。客观地讲,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经过反思和变革,在服务方式上力求紧跟时代贴近读者,也产生了很大成效。但是,计划经济时代和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诸多体制机制、规章制度依然随处可见,如办理群体图书借阅证需担保、单位的证明、支付借阅证押金,一些中小城镇图书馆开馆或主要服务岗位开放时间与机关和社会事业单位八小时工作制同步等等,都在客观上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进入公共图书馆的障碍和门槛。再次,一些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缺乏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比如,馆藏方面,缺少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报刊和图书;培训方面,很少举办有利于农民工劳动技能提高和文化素养提升的灵活多样的业务培训教育活动;公益性文化讲座,大多追求“高精尖”,过于高雅或专业化,对农民工的吸引力非常有限。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彰显不力和农民工的弱势群体身份,是图书馆难以实现对进城务工人员展开真正有效服务的瓶颈制约。[6]

3.3 解决财政补贴问题

图书馆一向认为:开展免费公益服务的最大障碍就是可能会造成文献资源损耗,而这部分损耗往往是无法弥补的,特别是珍贵文献。事实上,图书馆文献丢失损毁是一个常态问题,而且是本地固定读者所为。也就是说,如果固定读者数量增加,不论是本地读者还是流动人口读者,必然导致损耗的增加,这与公众的整体素质有直接关系。因此,开展免费公益服务只要能够争取到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弥补自然损耗就完全具有可行性。

4 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者服务的具体举措

4.1 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空间,以满足外来务工者学习的要求

加强流动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建设,为外来建设者提供灵活的、多样化的服务。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应开辟专门为外来务工者服务的“绿色通道”,为外来务工者朋友提供各种快捷、便利的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特殊要求,简化他们的借阅手续,乃至上门服务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给他们平等获取知识的机会。

大力推进社区图书馆建设对散居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外来务工者来说,是为他们提供了解决住房拥挤的最佳的学习场所。由于社区图书馆更深入基层,读者对象更广泛、更直接,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居民身边的图书馆”,因此,其便利快捷的借阅优势和地域亲和力更容易为广大公众,包括外来务工者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在提高外来务工者的技能素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2 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图书馆“连锁经营”服务

公共图书馆要根据外来务工者的分布、特征和信息需求等情况,建立外来务工读者信息库,针对性地为外来务工者提供“连锁经营”服务。其中有效的手段就是采取“一卡通”的服务方式,让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连锁式服务”。

4.3 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具体措施

(1)开设服务专区。在公共图书馆内可以开辟一个全面介绍本市各行各业基本情况的图书、期刊、报纸及市政有效文件等信息资源的场所,这些信息不仅外来流动人口需要,本地公民同样需要。(2)设立分馆。在外来务工者集中聚居区设立图书分馆,图书馆硬件设施由外来务工者所在单位、当地政府、社会福利机构等多方出资租建馆舍、装修环境,图书馆负责提供书刊或计算机终端设备。(3) 联合相关培训组织开办技能培训班。根据社会需求及外来人口的文化层次差别,免费开办各种技能培训班,除此而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为他们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如到务工者集中的单位或社区现场免费办证,为外来务工者提供“零门槛”服务。

总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他们提供温馨的服务,让这些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共享现代文明之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更要以开放的胸怀、前瞻的目光、平等的态度、有效的措施、热情的服务,主动把被称为“新市民”的外来务工者纳入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中,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是公共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重大创新。

猜你喜欢

务工者务工人员流动人口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从“沪漂”务工者到创新“技术大咖” 上海工匠、静环环卫分公司李德成的成长之路
农民行动空间的集聚效应分析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九溪村为例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像关心职工一样关爱务工人员子女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