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
2012-02-15张全胜
■张全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多元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真正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因素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更多的是一种单一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在评价主体上,主要以教师为主;在评价内容上,更为关注的往往是对学生认知程度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或是纸笔测验。而多元评价则是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间的全程化形成的动态性评价,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潜能。多元教学评价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实质是全面地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明确多元评价的目的。
多元评价的目的不是局限于预定的某个知识、某种智能,而是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以发现和识别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和潜能,为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创造最佳的条件和机会。
在实践中,我将评价目的细化为三个方面:一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三是内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发展积极的情感体验。围绕这三方面的目的要求,以开展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主要渠道有效实施多元评价,具体活动内容及对应的目的(略)。
2.拓宽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往往是单一的,教师是评价者,学生始终是被评价者。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教学评价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曾以一个班的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愿意参与的评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都愿意作评价的主人,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在评价过程中,要拓宽评价主体范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在进行教师和家长评价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如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进行师生互评,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意识,使教学评价过程成为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降低他们在学习中情绪紧张的程度,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实现自主发展。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通过生生互评,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评价,通过评价互相促进,提高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明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学评价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明确评价内容,加强评价的针对性至关重要。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小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设计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要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的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紧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具体的评价内容: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和效率评价学生的认知程度;通过实践运用评价学生的技能高低;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数学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学生的情趣发展、认知程度、学法水平、实践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对学生情趣发展的评价。
情感和兴趣是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心理因素。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有兴趣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学习效果。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上或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很难始终保持良好的情趣状态。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和调整策略,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课堂情趣发展进行评价。
如,学生在上课的初始阶段注意力比较集中,对所学知识也有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不断呈现,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习兴趣减弱、注意力分散等现象。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情、举止、语言等外在表现,及时判断出学生情趣发展的状况,并灵活、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加以疏导。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情趣发展进行评价的过程,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并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为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供必要的保证。
2.对学生认知程度的评价。
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首要任务是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清楚掌握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时作出评价是教学中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环。
如,在二年级写出近似数教学中:一所小学有学生1289人,约( )人;一条高速公路全长7893米,约( )米。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但是,二年级的学生比较难理解什么是“四舍五入法”,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往往出错比较多。对这一环节的评价,可以在关注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现实情境为基础,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个数容易记住”,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碰到过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使用价值,突破教学难点。
3.对学生学法水平的评价。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桥梁,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学习方法,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兴趣也会愈加浓厚,学习效果会大有提高,经过长期积累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示范引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练习手段实现对学生学法水平的评价。
如,六年一班有学生48人,男女学生人数比是5∶3,这个班有多少个男同学?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没有限定方法,而是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习惯去思考。这样,学生就得出了多种答案:
以上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教师采用激励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展现各自的学习策略并指导学生选择最佳学习方法,再加以评价和点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因素,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从学生参与教学安排、参与学具制作、参与操作过程、参与练习设计、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5.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较长学习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行为方式,它主要依靠教师正确的指导、科学的训练,更依靠有效的评价策略进行不断的矫正。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习惯,概括出聆听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表达的习惯等9条良好的习惯,并采取了相应的评价策略。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元评价,符合学生学力水平及实际需要,有利于使学生充分享受思考的乐趣、发现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