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用户需求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012-02-15王国军郭冬梅卢国强顾长虹
王国军 马 英 郭冬梅 卢国强 顾长虹 付 佳
(牡丹江医学院图书馆,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王国军 男,硕士,馆长。研究方向:特色应用型医学院校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研究。
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用户,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其所需求的信息,解决其所需解决的问题,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因此分析用户需求特点,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文献资源保障水平。
1 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新特点
1.1 需求类型的多样化和用户层次的多元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在载体类型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印刷型资源,而是向各种缩微型、视听型、单行版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数据库资源转变。信息用户也来源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他们既需要学术研究方面的信息资源,又需要娱乐休闲方面的信息;既需要公开发表的,又需要未公开发行的会议文献、内部资料、学位论文等“灰色文献”信息。
1.2 信息需求的精品化与专业化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大量涌现,用户信息需求涉及多个学科与领域。同时,用户需要的不仅是概括性、叙述性的信息,更强调信息的专指度,用户希望图书馆能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提供一种直接渗透到知识单元、能直接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知识服务。由于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趋向和深度,需要及时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与动态,为教学与科研做好前沿、全面的文献信息准备,因此,他们的信息需求更具专门性和学术性。
1.3 信息需求的交互式和个性化
网络环境下,用户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信息咨询服务。用户已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动选择者”,他们期望参与和分享,愿意直接寻求同行或服务机构的建议和意见,与领域专家进行实时的知识交流,用户之间、用户与图书馆等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互合作越来越广泛,信息需求呈现交互性。同时,由于用户个性、习惯、研究方向及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不同,他们更期望得到一种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要图书馆提供经过加工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使自己及时了解、掌握世界最新科技动态。
1.4 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的加快,用户迫切需要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新颖、广泛、深层次的国内外各种信息,尽快了解行业内部最新动态。而用户在利用图书情报机构的网页进行检索时,往往因对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的检索不熟悉,而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用户对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障碍
2.1 用户层面
2.1.1 信息伦理意识较低
随着信息需求的日趋交互性、个性化,诞生了以Blog、RSS和Wiki为主要技术代表形式的Web2.0,给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Web2.0环境下的网络是一个“读”与“写”的互联网,信息不再是由少数人上传,这是一个全民“织网”的时代。网络的无边界和信息发布的自由性,使信息急剧增多。但同时,很多网络使用者的信息伦理意识不高,致使网络内容的极大冗余和垃圾信息的产生。这无疑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平均质量和有用信息的浓度,从而增大了用户对有用信息获取和吸收的难度。[1]
2.1.2 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由于每个用户的文化水平、信息素质、信息技能、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能力不同,直接影响其获取信息的能力高低。主要表现为:信息鉴别障碍、信息获取障碍和信息使用障碍。信息鉴别障碍缘于用户对所需文献的确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用户对检索工具的使用、检索策略的制定等;信息获取障碍表现在用户对信息服务方式的了解程度;信息使用障碍与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程度、自身英语能力的高低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等有一定的关系。[2]
2.2 高校图书馆层面
2.2.1 观念陈旧因素
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重共建轻共享的观念始终存在。各图书馆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强有力的协作机制,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结构,文献信息资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状况严重。
2.2.2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因素
首先,高校图书馆由于经费和技术力量的不足,导致现有藏书数量少,文献资源单一,对网络环境中大量零散信息缺乏有效的整理,经过分析、加工而成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太少。可供用户科研需要的重要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标准和科技报告等文献更是匮乏。其次,高校特色数据库重复建设,更新缓慢情况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用户查找文献的兴趣。
2.2.3 网络技术与信息服务因素
网络资源建设中,文献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但目前由于各高校图书馆使用的软件不同,书目数据库采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也不同,不统一甚至不标准的格式、规范造成了馆际交换过程中系统不兼容、数据无法识别,难以进行馆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机数据库查询、联机参考咨询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困难重重。
2.2.4 人力资源建设因素
人才是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成功之本。但现实中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和不容忽视的问题,缺少既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检索技能,同时又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导致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开发、建设、管理维护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全面开展。因此图书馆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才能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2.2.5 法律制约因素
网络环境下,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馆藏的建设中,采用了涉及信息采集、编码、传输、使用等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先进技术,因此图书馆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相应知识产权保护的冲击。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如何找到著作权人和信息用户权利之间的平衡点,既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又可以追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已经成为了现今图书馆界深入探讨的课题之一。
此外,资金问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缺乏驱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机制等都是信息资源共享中不可忽略的障碍因素。
3 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共享对策
3.1 转变观念,提高共享意识
高校图书馆要破除不愿共建,只愿共享;只注重本馆建设,不注重馆际合作的陈旧观念。要解放思想,树立全局观念,以用户为中心把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当成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
3.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馆藏结构
3.2.1 平衡馆藏配置比例
高校图书馆应经常对本校的学科建设、文献的需求层次、用户阅读倾向进行分析研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馆藏配置比例,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如: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调整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重点学科与普通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建立合理的分级典藏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组织馆藏等。
3.2.2 加强学科特色数据库建设
学科馆藏数据库的建设代表着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水平。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文献资源、人员知识结构等情况,从本校重点学科的专业需求出发建立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及时报导和跟踪其研究动向和学科发展状况,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全面新颖的相关文献。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应尽量与全国其他高校共建共享学科数据库,通过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3.2.3 注重藏书剔旧工作
一种具有持续发展且呈现生命活力的知识信息存储体系是建立在准确稳健、合理到位的剔除工作之上的。动态的高水准的冗余文献剔除工作可有效地维系藏书质量和优化馆藏文献结构。[3]在剔旧工作中要紧密结合图书馆的实际,以用户实际需求为依据,贯彻藏以致用的原则,对常年滞留书库、利用率低的文献及时剔除、更新、补充,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3.3 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与规范化是网络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业务工作只有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实现数据的交换、兼容、转换和不同系统的文献资源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体系包括目录格式、数据库建设、文献传递的方式和方法、硬件设备建设等。[4]对于信息的采集记录、加工、检索、传递和控制要严格遵循标准来执行。保证信息和系统能够相互兼容、识别和传递。特别是要重视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它直接影响到书目共知和数据库服务的效果,只有按照标准建立起来的文献信息才能实现联机检索和资源共享。
3.4 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推送个性化服务
主动推送个性化服务是指图书馆应以用户的馆藏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及特定需求为基础,智能、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馆藏内容,为个体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特色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是满足用户信息需要的服务,想仅仅凭借整齐划一的运作就能很好地满足类型多样、需求多样的个体用户的馆藏需求是不可能的。图书馆应当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用户的馆藏需求,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手段对馆藏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直接提供给用户能够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馆藏内容,并按每个用户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将馆藏推送到个人用户手中,开创图书馆馆藏服务广、快、精、准的局面。[5]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需要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应是既懂得专业图书情报理论知识,又擅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专业外语的人才。因此,今后要通过多种途径加紧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文献服务水平。
第一,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破除重藏轻用、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宏观观念和情报意识,积极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第二,针对本馆文献信息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图书馆员的业务培训,完善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比如,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三,应实行严格的信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考核制度,保证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3.6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功能
3.6.1 加强宣传力度,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源共享给人们以巨大的享受和诱惑,各种无意识侵权行为时常发生。这与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有直接的关联。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向信息服务人员和信息用户宣传版权法知识,培养使用者合法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提高信息服务人员和信息用户知识产权素质。
3.6.2 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①充分运用“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制度,可以解决部分信息采集和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
②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护图书馆收藏的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及自己的增值开发信息不受侵权。如:权限设置、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技术。
③对于他人享有著作权保护且根据法律不能免费使用的馆藏文献,在不能获得合同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对馆藏文献进行增值加工来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图书馆可以通过3个方面来实现馆藏文献的增值加工:一是生成用于信息报导的书目、文摘、索引数据库;二是生成用于信息导航的网站系统;三是生成用于信息咨询的参考咨询和定题跟踪产品。[6]
[1]熊回香,张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获取障碍研究[J].情报科学,2009(2):43-53.
[2]邓碧侠.用户信息需求实现的障碍因素[J].图书与情报,2010(5):83-91.
[3]韩甬生.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存贮环境[J].情报杂志,2000(4):95-96.
[4]那伟栋.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6):141-146.
[5]张惠.服务因用户而变——图书馆服务再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141-159.
[6]冉从敬.规避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的策略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