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教学理念,探索高效课堂
2012-02-15段淑芬
■段淑芬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源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论与共识。“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共识奠定了有效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学是科学”意味着有效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是艺术”意味着有效教学虽要遵循教学规律,但更需要表现出教师的个性风格与教学智慧;“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则提示教学既要表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又要表现出艺术性和创造性,既不能受科学性的限制而使教学僵化与呆板,又不能过分强调艺术性而违背教学规律。早在1632年,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序言中就写道:“要让教师因此而少教,让学生因此而多学,让学校充满欢乐,而不是厌烦和高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特德斯科先生则认为:“提高教育质量仍是21世纪教育的目标。”“有效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怎样教得有效,如何促进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实施“有效教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构建高效课堂是一条根本的出路。
一、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的内涵
“有效教学”,首先,要讲“效果”,也就是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这个质量应是学生身心、智慧、道德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效果。其次,“有效教学”必须确立效率观念,也就是教师应当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既考虑“产出”的效能,也考虑“投入”的多寡。总之,“有效教学”提倡和追求的是高效的教学,而不是低效的,甚至零效的教学。最后,“有效教学”还必须确立规范观念,因为教学规范的产生就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其制订的依据就是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违反教学规范的“有效教学”,也必定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教学,必会产生“负效性”。因此,质量、效率、规范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在要素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有效教学”既是对“低效教学”、“零效教学”、“负效教学”的匡正与摒弃,更是对高效率教学、高效果教学、高收益教学的理念实践与理想实现。“有效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关键是学生用相对较少的精力投入去获取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即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和谐统一的高效课堂。
二、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让学生愿意“钻进去”,形成主体求知,达到高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效率的教师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师生双方形成最佳的合力,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学习,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从教师方面说,良好的新课导入情景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产生学习动机。“在数学问题情景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学科的情景,展现数学中的概念、结论的发生发展,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点燃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为学生建构适当的问题、新异、讨论等学习情景,展现数学课的概念之美、公式之美、图像之美、结构之美、规律之美。把枯燥、艰涩的数学内容编织成美的花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高效课堂教学创设的情景,既考虑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2.教会学生更有力的思考方法,参与知识学习,实现高效果。
“数学学习应是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把握学科内容与学生需要和经验之间的联系,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降低难度,减缓坡度,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法,教学生一些常见的探究方法,如归纳、类比、联想、演绎等。思源于疑,疑解于问,以问题为驱动,鼓励学生之间组成问题组、提问组、解答组和纠错组,互相检验对新知识的理解,寻找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之间“互问互检”,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选择典型例题时不一味追求繁、难和特殊技巧,而是选择低起点、广入口、方法典型、具有良好层次性的题目,力争“以点带面”,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舍得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寻找问题的解法,即一题多解。教学中也通过多题归一、一题多变的教学手段改变条件和结论,通过字母变化等使学生吃透知识的外延与内涵,把典型例题推陈出新,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即善思、广思、能思、细思、反思,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3.创造一个“异想天开”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实现高效益。
教师是创新思维火花的点燃者,应在“最近发展区”创造出每一个学生“蹦一下,就能摘到桃子”的“创新”平台。帮助学生达到:(1)能够广集博览,能主动搜集信息,丰富自己的多方面知识,提高认知能力;(2)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探究问题能力,即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步骤地、多方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3)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逐步培养交往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4)在课堂上勤动手、勤实践,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5)勤于表达,敢于就某一个问题发表看法,力求语言流畅,培养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6)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合理想象;(7)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要怕学生思维上的“歧路”,这些“歧路”,正是走向创新难能可贵的途径。高效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变化的过程。在目标设计时,一定留有余地,留有可调整的空间,在具体教学中有可调整的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该是以课本上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内容,广泛的、可供选择的知识体系。另外,高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时时的、处处的,环境的布置、文化氛围的设计,以及课上、课下的活动都应渗透教育活动的新意,都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向外延伸。“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努力超越一般的教学终点。
4.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研究表明,专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所以高,并不是他们有一套一般的思维技巧或思维策略,而是由于他们有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制,这些知识支持他们有计划和有谋略地思考。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认知结构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有组织的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鉴于此,学生头脑中须有组织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才可能使已有的知识成为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在记忆中便于激活与提取,并与新学习的数学内容建立自然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引发头脑内部激烈的、潜心探索的数学思维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中会有许多错误认知与经验,对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如何通过新知的学习,扬弃认知结构中片面乃至错误的经验与认识,反思新知如何与旧知发生关联,进一步加深对旧知的理解。高效率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和贮存常用的问题解决模式,以期形成良好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同时,还注意通过“题目的变式”经常变换问题的具体情景,在变式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是题目,不变的是数学思想、方法,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获得后的反思,引导学生通过新知的学习,加深对旧知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我推荐的书
《爱弥儿》,卢梭著,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