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贵州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2012-02-15曹月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少数民族贵州

曹月勇

(贵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紧紧围绕地区经济、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办学,是体现办学特色、实现办学宗旨和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贵州省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在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如何发挥自身的特点,积极的把贵州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的体育课堂,值得深思.长期以来,贵州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仅局限于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因场地、器械、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竞技体育自身的原因,造成高校体育教学落后、古板,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上课的矛盾现象,而对贵州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好开发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视而不见.目前,贵州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在贵州高校普及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贵州高校体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贵州高校体育课堂开设贵州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贵州高校体育课堂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充分融合,改善目前贵州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贵州生活着49个民族,其中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达17 个,众多的少数民族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决定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纵观贵州形式多样和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明显具有以下特点.

1.1 传统性

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相联系.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洗礼、改造、优化和升华,以及祖祖辈辈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如,苗族的打花棍、猴鼓舞、踩鼓舞、苗拳、芦笙刀等,侗族的抢花炮、踩芦笙、摔跤、舞龙头、骑木马等,土家族的摆手舞、秋千、打磨秋等.以及贵州凯里举办的国际芦笙节,贵州黎平侗族鼓楼艺术节等,都包括有诸如斗牛、斗马、赛马、跳芦笙、抢花炮、赶鸭子、斗鸡、赛龙舟等具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比赛项目.

1.2 地域性

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1]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应了某一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如:生活在清水江畔的苗族,传统体育“划龙舟”,侗族的传统体育“踩芦笙”等均反应出特定地理环境里人们生存需要和谋生手段,保留着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伴随着地方民俗文化的演进沿袭至今.

1.3 兼融性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域文化和地方习俗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兼具文体融为一体的特点.例如:苗族的上刀上、布依族的丢花包、侗族的抢花炮、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打陀螺、水族的铜鼓舞等运动项目就把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融为一体.这些项目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价值,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中注重民族感情、民族精神,令参与者与观赏者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使少数民族体育更富有魅力和活力.

2 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具有良好的地域、文化优势;其次,目前贵州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需要融入新的血液;再次教育厅、高校都认识到目前体育教学的状况,比较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等.

2.1 地理优势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生活着 49 个民族,其中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就有 17 个,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特殊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特征,孕育了文明剽悍,勇敢尚武的民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并有所选择的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

不同民族大杂居的贵州,有着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加上贵州高校有60%以上的学生来自贵州的不同地区.因此,在贵州高校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推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

2.2 经济状况

不同民族大杂居的贵州,在现代化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而对于人才,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献身精神,又要有丰富的民族知识,民族文化传统,尊敬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2].因此,在贵州现代化的建设中,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等场所、器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为贵州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3 贵州省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比较重视

贵州正在利用地域、民俗优势,大力传承与发展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贵州省及市县开展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贵州省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的不断增加;特别是2011年9月10日承办了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实践训练、宣传以及实际行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利于贵州高校学生正确理解和接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4 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吉首大学充分利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高校课堂有选择的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培养了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爱好者和后备人才.为当地的体育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马竞速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中央民族大学从体育教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确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取得优异的成绩.如2006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获北京市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发表一百多篇少数民族科研论文,出版多部教材、专著.[3]民族学院的每位体育老师至少要掌握一两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常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课外的指导等,取得了丰富的硕果.因此,在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同样有很好的前景.

2.5 贵州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不管是在专业学生的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的开展上,还是在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课外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等的开展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比较陈旧,片面追求教学过程的正规化,如,教学模式比较老化(组织体育课→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后练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只注重老师的教法,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影响;(2)课程内容体系发展不平衡,目前贵州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上局限于像田径、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二小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体操等西方的竞技体育内容上,所谓民族传统体育也仅仅局限在武术套路、散打、太极拳(剑)等项目上,即便通过近阶段的改革探索,开展实施了专项教学和选修教学,也因为诸多原因(场地,设施,师资等),使得大学生对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形式、内容均不满意[4];(3)体育场馆和器械设施等课程资源利用条件欠缺;(4)课程资源拓展动力不足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贵州高校体育课堂的融合,可以改善目前的这些状况.

3 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贵州省不同高校的走访、访谈以及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到,在贵州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仅局限在武术方面,包括武术套路、散打、太极拳、舞龙舞狮等项目.有些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而临时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在利用、开发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3.1 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下,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滞后

从清朝末年至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斗争中,西方竞技体育逐渐占据上风.如,体育舞蹈、街舞、轮滑等娱乐性项目;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击剑等对抗性项目;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等极限性的运动项目颇受学生欢迎,发展趋势较好.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以健身内容为主,其对抗性、激烈性、挑战性就不如当代外来体育项目明显,能进入课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大都是武术太极拳类内容,民间民俗的体育项目引进极为重要却很有限.

3.2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缺乏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学科.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将全面进入学校,走进课堂.不过,直到目前为止,虽出版了不少的关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但缺少自成体系的教材,教材内容也较单一.特别是缺少公共体育课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3.3 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程度较低

领导、教师对开展贵州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程度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在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另外,对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动力不足,几乎所有贵州高校的教学方式、内容等都是一个模板.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等文件的精神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目的、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贵州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省情有所选择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认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途径少,主要是通过电视和参观,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培训少.学生虽对民族传统体育感兴趣,但学校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资源,缺少引导等.

3.4 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掌握与学习、培训状况堪忧

贵州高校体育教师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几乎没有,参加者也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高校教师掌握一两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上没有.

4 贵州少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贵州高校体育教学的对策

4.1 贵州省领导和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贵州省教育厅、高校领导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贯彻国家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等文件的精神要求,重视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充分发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效能.形成文件,积极的、有所选择的以及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

4.2 加强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师资力量配置

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修、选修课,最为缺乏的条件就是师资力量.在贵州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因此,在贵州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的融合,首先,要开展对本区域和其它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进行教师的培养,定期开展教师的培训,各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验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其次,各高校要组织教师到贵州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收集、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必要的话,对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选出适合本校开设专业或公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再次,在师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贵州各高校可以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

4.3 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现有条件下,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使之成为贵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有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还要有科学、规范的教材.需要体育教师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贵州高校自身发展要求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并可以根据贵州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促进教学的规范和科学性.

4.4 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除配备相应师资和规范教材、教学大纲外,还要建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民族传统体育以健身性、活动性和游戏性为主,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过程,其教学目标较难进行测量和评价,因此,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是实施过程中的又一重任.

4.5 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合与开发

贵州省有49个民族,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族和土家族等17个,占全省总人口的34.7%.居住在贵州的布依族、水族和仡佬族,人口均占国内本民族人口总数的95%以上.因此,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时,需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合与开发.例如,武术、太极拳(剑、刀、扇)、跳绳、踢毽子、推铁圈跑、爬杆比赛、荡秋千、打陀螺、跳竹竿、传统导引养生术、保健医疗按摩、保健养生项目、丢沙包、跳皮筋、拔河等等公共课;板鞋竞速、押加、高脚竞速、抢花炮、蹴球、珍珠球、打陀螺等专项体育课.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贵州省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还可以缓解器材、场地匮乏的问题.

4.6 借助西方竞技体育的比赛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

在贵州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比赛,亦可以邀请几所兄弟院校进行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交流,以比赛助交流,以交流助提高.贵州各高校还可以成立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或协会,招收有此特长的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5 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贵州高校的大力开展与推广.同时,当前贵州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应该充分发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改变西方体育过强的竞技性,增加体育教学的娱乐性、休闲性,调节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在高校大力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即可提高贵州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改善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又可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洪.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10(1):42-44.

[2]龙佩林,等.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2000(3):75-78.

[3]韦晓康.大有可为的民族体育特色教学[J].中国民族,2008(01):47-48.

[4]李绍成.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体育科学,2002,22(4):19-21.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少数民族贵州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贵州,有多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