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林大会”中传统武术礼仪的思考
2012-02-15汤珍
汤 珍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打造民族体育赛事品牌,从2007年3月6日开始,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全程推广的一档全新武术赛事“武林大会”已亮相4年有余.纵观开播以来的“武林大会”,它以擂台争霸的形式,巧妙地将各门派的武术技击文化和武术家的技能展现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中华传统武术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展示的仅仅是武术的门派、拳种和技击理念等方面,而对传统武术礼仪的有意或无意的淡忘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礼节、行为准则.[1]武术礼仪是伴随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深深烙印着中国古代儒家、佛教、道家的核心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武术礼仪融入“武林大会”,对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礼仪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武林大会”开播内容及影响
从2007年3月6日以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的“武林大会”每周准时开播,全年12个月、10个拳派,以五周为一个单元进行一个拳派的擂主争霸;经过全国范围的选拔,每个拳派的16名顶尖高手经过角逐,最终产生一名本拳种年度总冠军.“武林大会”参赛选手不分体重级别,不戴拳套,比赛时每场打3局,每局比赛两分钟,两局之间休息半分钟,以计算点数决出胜负.在每场比赛之后,还安排专家评委“说武论技”,分析对战双方胜负的原因,对某些重点招式进行分析示范,技术含量很高,能使观众具体、深入地了解传统武术技击方法的科学性、巧妙性.[2]“武林大会”旨在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将中国传统武术的真实面貌展现给亿万观众.
“武林大会”自开播以来,已经有五祖拳、梅花桩拳、八极拳、形意拳、太乙五行拳、八卦掌、心意六合拳、红拳、陈式太极拳、蔡李佛拳、通背拳、螳螂拳、阴阳八盘掌等众多拳种陆续展现在全国广大电视观众面前.“武林大会”摄制组在每个拳种打擂之前,都要拍大量的有关拳种流变、拳术风格、技术特点、代表人物、选手情况等相关资料,制作成富有文化内涵的小片作为铺垫,插播在播放的片花中,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能了解很多相关武术门派的历史文化知识.[3]
“武林大会”播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光明日报》、《中国体育报》和《中华武术》、《中国广播影视》等媒体对赛事节目进行了报道.节目收视率直线攀升,连续进入体育频道收视率前3位,最高收视率超过美国NBA篮球赛的2.5倍;[4]开播5个月,全国有3.4亿观众收看过“武林大会”,占推广人口的28.6%.[5]该节目还被作为2007年暑期特别节目,登上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武林大会”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韩国电视台已经购买播出版权;欧洲一些国家的电视台,也准备购买播出版权,“武林大会”即将全面走向世界.
2 “武林大会”中的武术礼仪
纵观开播以来的“武林大会”,它运用的武术礼仪几乎都是“抱拳礼”,这种“抱拳礼”在裁判员与参赛者之间往往稍有不同.该“抱拳礼”行礼的方法一般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双臂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该抱拳礼的含义:右手握拳喻武,表示“以武会友”;以左掌掩右拳喻拳由理来,屈左大拇指喻不自大,左掌四指并拢喻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扬武术.这种抱拳礼是有关部门在1986年将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被人为的规定为当前武术套路和散打比赛的礼仪.其实该“抱拳礼”仅仅是众多的武术礼仪之一,它不能代表博大精深的武术礼仪;“武林大会”引用这种“抱拳礼”不能充分展示我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对本土那些优秀武术礼仪文化的有意或者无意的淡忘,更是对中国古代武术与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相融合的淡忘.武术礼仪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林大会”只有全面、系统地将武术礼仪介绍给全国观众,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
3 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礼仪
(1)武术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礼仪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在民族的心理中形成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外来文明的一种标志.武术礼仪是中华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周伟良在《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中指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不能离开它传统的哲学理念和整体观,不能离开他的技击本质,不能离开它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渊源,否则,就是对西方竞技体育的“东施效颦”,也就失去它的民族性应有的最核心的特质.程大力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大战略:保护与改革》指出:散手等竞技武术,失去了武术的真实面貌,不能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只能是时代的产物.邱丕相先生在《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中呼吁:在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代,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向中国渗透的时刻,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当然也包括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和精神的中国武术.作为武术文化视野中的武术礼仪,它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落而言,又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传统武术礼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6]
(2)传统武术礼仪的表现形式.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礼仪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体现儒家思想中“教”“师”的磕拜礼仪,有体现儒家的思想中“忠”的“洪门”礼仪,有体现儒家思想中“仁”“信”的“抱拳”礼仪,有体现儒家思想中的“恭”“让”的武术礼仪,还有体现佛家手印的“合十”礼仪以及道家“虚静无为”思想的“无为”礼仪.
除上述武术礼仪之外,还有四指礼仪、三指礼仪、举手礼仪、合参礼仪、一字礼仪、莲花礼仪等.此外还有流传于特定门派(如少林派的退三步进步半的礼仪)和特定民族(如苗族的掌拳礼仪)的礼仪;[7]
4 武术礼仪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辜正坤在《从中西文明比较看中国崛起及战略思考》中指出:中国要遵从自己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逻辑,中国应该主要以中华传统价值观与文化魅力征服西方人,而不应该过分照搬西方文化,使自己成为西方文化的变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优越性,如果中国人自己彻底摧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了国外学者赞扬的那种文化优越性,也就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和可能去充当世界文化的领袖.又如《2004·文化中国》一书中所说的:“一种文化的意义生成和确立,关键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对它的理解和阐释方式,以及阐释者的立场和角度.”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武术礼仪,我们必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要加强学校武术礼仪教育.将武术礼仪教育贯彻在学校武术教育之中,把学校武术礼仪教育当做武术教学最基本的元素,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通过武术礼仪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可以对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对学生武术礼仪的传授过程中,让学生体现出仁、礼、义、忠、信等武德的教育思想.学校武术礼仪教育不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尊师重道的良好品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操.把武术礼仪的教育赋予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使武术礼仪教育更具有鲜明时代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发挥应有作用.
其次,媒体要大力宣传武术礼仪.电视媒介传播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可重复性、信息量大、易接受等优势,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覆盖全世界的电视网络可以把武术礼仪传递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电视传媒要以“武林大会”为契机,正确引导亿万观众对武术礼仪的认识与理解,它在向人们展现传统武术技击魅力的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展示武术礼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武术礼仪文化,以彰显武术的民族特色,形成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武术礼仪.
再次,要有批判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我们在对自己有着5000年文化积淀的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的同时,也应该站在社会责任的高度,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看待我们的武术礼仪.要从传统武术礼仪中挖掘、借鉴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发展潮流的有益成分,对武术礼仪进行发展创新,建立并倡导符合社会主义特点的武术礼仪.
5结语
武术礼仪是中华传统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武术礼仪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致使其面临着严重的流失问题,已经处在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我们要积极吸取武术礼仪中精华,从“和而不同”的理念出发,保护传统武术礼仪,促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维系民族文化命脉、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2006(4).
[2]张全亮.央视“武林大会”开播之感[J].武当,2007(9).
[3]王庆军.我国传统体育媒体化的思考——以央视“武林大会”为例[J].体育学刊,2009(4):90-92.
[4]部国华.武林大会还原武术真实[N].中国青年报,2008,03(3).
[5]康龙.“武林大会”收视特点[J].中视体育,2008(1).
[6]夏清瑕.孔、荀礼制合理性的论证及对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4(3).
[7]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