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山水画法变迁中的不变法则

2012-02-15涂序华,刘苏云

陶瓷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特写水墨山水画

按照专业人士的概括,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文脉,大致为魏晋的畅神载道审美思想目标确立期;隋唐北笔南墨评议技术的实践期;五代两宋围绕自然丘壑写真之境的开拓期;元代处处云山是吾师和胸中逸气、心灵之境的探索期;明清超于象外的一画之法的笔墨语言凝练、精微度的锻造和锤炼期共五个时期。

这五个时期中,两宋的变革是一个关键时期,是后来变革的前提基础。这个时期,自然中的山水成为了核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确立为山水画审美意境的基本追求原则,奠定了基本法则。我们细细地梳理后,可以发现这个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有四个不同时期:

一、北宋前期的大山水

这一时期,荆浩的搜妙创真、度物而取其真的概念开始深入,关、李范三大家的创作群体,均为崇尚气势作为写真造景的审美取向,并体现了出强调情节与可读性的画境,景物记得画极为严密、画面经营从容不迫,创作细腻,与吴道子大手笔一气呵成对比明显;强调视觉效果,用精神去体验画中游;布局强调大气势和景物精神力度;地域牲形成风格区别的四大特征。这些风格形式和意境内容,与唐代人物绘画的服务性与功用价值的作用有所相同。这一时期关仝的画作与后期王诜便体现了两种差异的风格,从而开创写真的审美目标。

二、北宋中后期的书斋山水

中后期,隐士山水画日渐式微,庙堂之上的山水创作渐兴,初期遇冷的董巨为代表的江南山水进入人们的视野,景物开始变得小巧、细腻、精致,没有以前高、深、平全景式的壮观。一些小景开始出现于画面之上,而这正是在原来的平远基础之上渐变而来。这种形式之下,王候将相、文人大夫成了创作主要群体。当时崇文厌武之风,让大批隐士文人野而仕,忽居中庙堂,又助长了这一风格的演变。郭熙、王诜、赵令穰、米芾、米友仁等宫迁画师,皇亲贵族开始现身,并颇具影响。这种风气之下,绘画中的优雅、闲适、轻笔、淡泊与前期变化很大,这是一种不重外师造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写生而源于心灵精神体验的山水,因而称为案头书斋山水。这种不重视写生开拓视野,而注重切身体验的审美思潮,为南宋的“特写山水”奠定了基础。

三、南宋前期重彩与水墨的结合

北宋后期,水墨山水兴盛,青绿山水的重彩画法也在“走红”,出现了以王诜为代表的结合风格和王希孟、赵伯驹为代表的纯重彩画法。这一时期,兴盛于中唐代的二李的青绿山水大有重焕光彩之势,并推向了新的高度。这种复古没有机械性的照搬模仿,是在水墨山水技法极度成熟、真写审美意识取向大的背景下,寻求的一种相融的新途径,增添了随境生情技法表现的多样性和随意性。

四、南宋后期的特写山水

南宋后期,山水画审美取向一改原来大山大水的风格,转向了只绘整体中的一段或一隅,形成了南宋后期山水画的基本形制。这种转变与宫迁画师所处的环境所见的主体客观因素有关,江南山水因多雾而只宜近观不宜远观,所见都是没有了一望无垠的壮阔,只有半山半水,只有转向局细节。其实,这种审美造境,早期便体现在魏晋、唐宋人文山田园诗的散淡、悠闲、平和的生活情调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以诗入画在唐便已出现,南宋得以物化地具体体现。这种诗画相互引发、渗透,借诗文的情意来发挥画意,抒发个人情怀的风格,进一步开拓了山水画的审美意境空间。

无论是大山大水,还是后来的“特写山水”,自然生活中的情景都是山水画的创作之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创作的唯一法则。

猜你喜欢

特写水墨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水墨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从特写到长镜
特写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