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鲁晓夫启用大学毕业生做村官的政策评析

2012-02-15张爱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农庄干部

张爱东

(唐山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赫鲁晓夫启用大学毕业生做村官的政策评析

张爱东

(唐山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提高农业管理干部的素质,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和产量的提高,实现农业的专门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摆脱农业落后面貌。这一措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所以干部改革的作用有限。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管理干部;激励机制

赫鲁晓夫十分重视农业,他执政时期的改革也以农业改革为主。其中的一项措施,是启用大学毕业生担任集体农庄主席和国营农场场长职务。1955年,赫鲁晓夫就曾提议派遣三万名受过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干部去替换1/3的集体农庄主席。这一措施产生了效果:50年代初,苏联受过中等以上专业教育的集体农庄主席只占总数的17.6%,国营农场场长中有31%没有受过中等专业以上教育[1,p483]。到1959年,已有50%以上的集体农庄主席和将近90%的国营农场场长具有高等或中等专业学历,到1962年,有2/3以上的集体农庄主席达到上述教育程度[2]。与此同时,农业教育也不断做出调整:国家“一直在增加高校和中等技校培养种植、家畜家禽饲养方面专家的人数”[3,p1303],其中95%以上的农校毕业生毕业后走向农村,进入生产第一线。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完全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学校还招收部分农业工人和农庄庄员,以便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专业人才。

一、赫鲁晓夫村官政策的目标

赫鲁晓夫启用大学毕业生做村官,改变农业管理干部的构成,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部门干部的素质,以解决农业的落后问题。斯大林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主要依靠对农业的剥夺积累建设资金,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控制,农业一直是最落后的部门。赫鲁晓夫认识到,农业的“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4,p10-11],而且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他把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力图改变农业和农村的面貌。针对当时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权”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也就是适当照顾到农民的物质利益,同时给农庄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中,也包括上述的对农业管理干部进行调整,让越来越多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担当起农业管理者的角色。

赫鲁晓夫强调,“农业和其他领域一样,需要有专业的知识”[3,p1331],这就要求“凡是当领导的人都应该掌握深厚的知识”[3,p1322]。“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他才能够使经营达到应有的水平,取得成绩。”[3,p1331]这里所说的农业领导干部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农业管理者的高层,赫鲁晓夫认为,“不能让一个对工作对象一窍不通的党的权力机构来领导农业”,因为“缺乏知识的瞎指挥是不会有结果的”;而另一个层次,是更广大的基层,对基层来讲,“农业需要具体的领导”[3,p1322],“具体工作应该由专家们来抓”[3,p1332]。“应该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请有专业知识的人到那里去工作;他们能够适时地提醒农民,帮助他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3,p1351]良好的农业经营“光靠一般性的知识和命令是不够的,要具体的抓住每个农庄,成功与否,全看对干部的筛选和培训”[3,p1358]。“我们应该把有才能的生产组织者,首先是把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提拔到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的领导岗位上去”。不具备这个条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就不能继续推进。在赫鲁晓夫看来,干部问题关系重大,对农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关键在于干部,而且仅仅在于干部。”[2,p19]

具体来说,赫鲁晓夫希望通过对农业干部尤其是基层农业干部的调整,达到如下目标:

1. 推动农业新技术的应用

赫鲁晓夫认为:“要使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富有成效,必须将农业提高到应有的科学水平,要有技术保障和明确的组织分工。”[3,p1330]而苏联当时的情况让他忧心忡忡。比如最普通的化肥和种子问题,赫鲁晓夫认为,化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领导人还不大珍惜化肥,不大懂它的好处”。同样,“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对种子并不重视”。这与欧美农场经营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而且,问题主要并不出在化肥或育种的技术和产品方面,不出在新技术的供给方面,而是出在使用方面。比如化肥,“我国生产的矿物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高,但是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就是说,矿物肥的施用有问题。”“如果施肥得当,我们在全国就能够增产数以百万计公担的粮食。”“问题出在施用化肥时缺乏知识和组织工作欠佳,时至今日,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这方面的情况一直很落后。”[3,p1296]相对于化肥来说,很多农民甚至更相信牛粪,“我们还没有摆脱对化学肥料的原始观点。甚至那些我们已有的化肥,还往往施用得不合理,有时候简直是在祸害作物”[3,p1301]。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赫鲁晓夫指出,“必须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进行学习,让他们掌握知识,学会使用矿物肥研制者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的财富。”[3,p1301]他希望依靠掌握农业知识的技术和管理干部,冲破农村因循守旧的思想和习惯,并教会人们正确地使用新技术。

2. 农业产量

斯大林末期,苏联粮食供应出现十分严峻的状况,很多地区发生饥荒。1946年冬至1947年全年,在个别区域,甚至包括基辅,发现了人食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急于改善粮食供应,提高农业产量。他采取的主要途径是垦荒,扩大播种面积,以迅速增加粮食的总产量。但同时,比较难得的是,赫鲁晓夫也希望能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改善管理,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效率。当时,西欧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是每公顷30-40公担,而苏联每公顷产量不超过10公担,差距巨大。赫鲁晓夫认为,苏联也能达到西欧的水平,为此需要“第一,高度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技术设备,矿物肥和达到所需数量的优良高产种子。”第二,为确保在熟荒地上维持高产,“需要技术、知识和正确的组织工作”[3,p1299-1300]。“如果缺乏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知识,提高产量就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了。”[3,p1252]

3. 推动农业由粗放向集约经营转化

苏联农业走了粗放经营的道路,赫鲁晓夫认为,这是因为苏联当时不可能走集约经营的道路。他认为,“选择用什么方法,采取集约化的方法,还是粗放式的方法,还要看具体的物质条件和领导人的文化素质怎样,首先要看某些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3,p1262]“此外,还要培养农艺和畜牧方面的干部”,还要“进行土壤改良,兴建化工厂,而且最困难的是,必须教会人们使用化肥”,并且,“需要更多的物质投入”。总之,集约化经营需要“国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一种准备”[3,p1262-1263],而苏联当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走粗放经营的道路。但是,赫鲁晓夫强调,苏联农业的“下一个步骤”,是“开始从扩大垦荒面积向提高产量的工作过渡”,“这就是农业集约化的道路”[3,p1298-1299]。在1963年12月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赫鲁晓夫明确提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集约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总方向。技术干部的使用无疑是走向集约经营的重要步骤。

4. 对农业实行专业化管理

赫鲁晓夫认为,农业需要专业的知识,应该实行专业化管理。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只有在经常的和熟练的领导下才能顺利发展。这就要求,一方面,从事农业的人要掌握知识。“应该表现出顽强的精神,努力掌握知识,不仅从理论上掌握,还要学会在实践中运用。”[3,p1302]另一方面,应该把熟悉业务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应该“成立一些地区性的农业管理机构,由著名专家担任领导,不是管理农业的一般工作,而是具体负责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了解那里技术设备运用、农业知识应用、矿物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采取植物防护措施等方面的情况。”[3,p1331]在这里,用专业化的干部来管理农业,被认为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所必需的措施。

二、赫鲁晓夫村官政策评析

应该说,赫鲁晓夫的提高干部专业素质,推进农业管理专业化的做法,有其可取之处。越来越多的具备专业知识的干部参与和介入农业管理,对于推动农业技术和产量的提高,推动农业管理的专门化,以及农业由粗放向集约经营转化,概言之,对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苏联农业的问题不止是甚至主要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由于激励机制的欠缺,苏联农业的技术改造、农业的现代化缺乏必要的推动力。

对此,赫鲁晓夫还是有所认知的。他观察到,技术发明没有获得应有的推动力,而农业劳动者和管理者都缺乏对劳动效益的热情。“人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感兴趣”[3,p1339]。农业管理者的情况也差不多,“对于地区领导和集体农庄主席来说,主要是看表面上的指标;在任期之内,对工作的评价主要看这个”,“至于每公顷土地在经济上受多大损失,没有人感兴趣”,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往往种植经济上不怎么划得来的作物,“因为这样麻烦少一些,小麦种下后等着收割就是了”,“要是种西红柿和西葫芦的话,就需要有人精心照料,隔一两天就得采摘一些”[3,p1340-1341]。此外,农民对化肥和优良种子的使用也不感兴趣,国家运来的化肥长期堆放在铁路线上,无人问津。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庄实际是国家所有的,劳动成果绝大多数由国家控制,农庄的激励机制主要是超经济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动员,而几乎没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农庄的管理者和劳动者从新技术的采用中几无所获。所以,即便新技术现成地摆在那儿,对农庄来说也是多余的,传统就这样被维持。“接受、采用并使用新要素的经济刺激受到严重损害,要成功地从上至下地引入大部分新农业要素也是不可能的。”[5,p144]赫鲁晓夫认识到,“当经济工作以私有制为基础时,刺激农场主和农民的杠杆是利润”,“我国却没有这样的刺激。我国一切都取决于劳动日”。“你干完了自己的活,就给你分配东西;没有货币工资,这就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者对劳动效益的兴趣。”[3,p1343]赫鲁晓夫时期,尽管农庄的负担大大减轻,但国家从农庄的索取仍多于投入。劳动者只是按劳动日领取少得可怜的报酬,农庄收获物的多少与他们的利益几乎不相干,他们没有动机做更多的工作,分配什么就做什么,用或不用新技术对他们又有什么要紧呢?农庄管理者的情况略有不同,从产权结构来说,他们是国家的代理人,但问题也同样存在。这些管理者不是所有者,他们的管理报酬也几乎与农场的盈亏无关或关联甚小,“最有效的是经济的杠杆,不过,……国营农场的场长、农艺师和集体农庄主席,他们的工资收入很少跟农场和农庄的收入挂钩。”[3,p1357]“农管会、集体农庄主席、农艺师有固定的工资,就是说,他们的收入是有保障的。不错,要是他们的工作很出色,卓有成效,他们的收入还会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大。于是他们就要掂量一下,值不值得操这份心?还不如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呢。他们循规蹈矩,按原则办事。‘该播种的种了,该收割的收了,该汇报的汇报了。’至于工作效益,我们从不分析,没有参照。结果是,大家彼此彼此。表现突出的,是那些善于在纸面上耕作的人。”[3,p1344]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农庄的惰性可想而知。那些被派到农庄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和管理干部,也很难设想不会被这种惰性所吞噬,因为缺乏健全有效的推动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结语

由于种种原因,苏联时期由国家来管理大规模农业的方法并没有表现出理想的规模经济效益,而是大规模和高成本、低效率并存。农业经济运行中缺乏对生产和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农业的生机和活力受到抑制。赫鲁晓夫调整农业管理干部,只是要改善农业的庞大的官僚管理机构而已,其作用也就只能局限于改善管理的范围,并不涉及深层次的管理制度的改善。事实上,解决苏联农业问题,关键是农业制度的变革,尤其是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赫鲁晓夫在改革中,认识到物质刺激的重要性以及权力集中的危害,强调要照顾农庄和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农庄的自主权。为此,他改革了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解散了国营拖拉机站,以增加农庄的收益和减少国家对农庄的控制,这些改革措施都是有成效的。但改革并没有最终动摇阻碍农业生产的制度基础,而是进一步提高了国有化的程度,扩大了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规模,同时农场和农庄仍然牢牢地被国家控制,管理也一如既往地是由行政机关来管理。因此,赫鲁晓夫改革难收善果,调整农业干部的作用也相当有限。

[1]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五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言论(第3集)[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3]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陈之桦.苏联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5.

[5]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An Analysis of Khrushchev's Reform to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Cadres

ZHANG Ai-d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Law,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cadres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Khrushchev’s agricultural reform. 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wa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to realize the specialize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nd intensive farming, and to get rid of agricultural backwardness. The measure was positive. However, the reform did not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so the effect of the reform of the cadre system was limited.

Khrushchev; agricultural reforms; management cadres; incentive mechanism

K561.33

A

1009-9115(2012)04-0058-03

2012-04-10

张爱东(1965-),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农庄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农庄里的羊圈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