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与目标
2012-02-15陶一桃
陶一桃
(作者: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容:“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解放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解放就是人性的解放,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与解放。30多年来,在由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历程中,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牢笼里解放出来的穷怕了的中国人,一旦得到了追求财富的自由与自立,就表现出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的创造力。30多年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已深深印证了这一点。可以说,人的创造力的释放与解放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必然把人的发展写在了社会发展的旗帜上。
一、以人为本绝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恤百姓的政治口号,而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内涵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不仅是创造财富的力量,同时更是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力量。正如我们如果仅仅把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我们将失去发展的真正目的一样,如果我们仅仅把人当做“生产力”来对待,那么我们就是用别的主体替代了真正的主体,正确发展观的确立,是一个用观念战胜观念的过程,也是政府认识提升的过程。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直把生产力高度发展仅仅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基础。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历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未来社会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在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趋势归结为它“本身以主宰自然界变化的必然性产生出它自身的否定”时指出:“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最终实现“在保证社会劳动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全面发展这一种经济形态”。②
我们知道,GDP是一个经济总量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人均GDP则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而经济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GDP增长的幅度。应该说上述三个指标是描述一个社会经济水平的非常有价值的指标,但这三个指标本身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文明程度。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来看,“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土豆与马铃薯的关系。“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通常以GDP或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则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经济增长,它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伴随产量增加同时出现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体系、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它不仅意味着社会的富裕,而且还意味着在社会富裕的同时贫困和饥饿的消失以及相联的文盲现象、疾病、夭折的消失;它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丰富,还意味着人的精神、权力、机会的平等,以及对人的尊重与权力的平等的给予;它不仅意味着个人福利的最大化,还意味着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以及对社会剩余机会均等的分享。GDP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绝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没有伴随着社会福祉提升的GDP和人均GDP的增长,只能是一个缺乏灵魂和人文关怀的单纯物质的增长。
如果社会在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的同时,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如果社会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增加财富总量的同时,又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增加着失业大军和日益加剧的不公平,那么这样的GDP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只能是有增无发的单纯的财富创造和缺失社会福祉感的简单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危机。
科学发展观不仅把“发展”从增长方式的转变拓展到了社会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无疑地把人的发展真正纳入了社会发展的内涵之中。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创造财富的过程,必定同时也是唤醒自尊心和对自由要求的过程。或许正是从这个意义才能真正理解意大利著名记者、作家、东亚问题专家费尔南多·梅泽蒂先生(Fernanolo Mezzetti)追踪研究30年改革开放后所得出的结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末最伟大的事件”,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和平革命。③
二、人自身解放的标志不仅仅是富裕还必然包括与富裕同时拥有的权利与尊严;生产力解放的标志不仅仅是获得自由流动的权力,还要有在市场规律与政府的远见卓识下的交换的公平实现、对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机会的事实平等和选择权利的平等给予。没有选择的公平与自由,就没有发展的幸福与尊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以学者的良知、道德和智慧,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问题。④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就是自由。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固然可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无论改革之初提出的解放生产力的口号,还是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本质内涵都是解放人,给社会经济的主体——人以“享受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在创造财富中获得权利,在增长财富中获得尊重,在贡献社会中分享社会的剩余,在正常的社会机制中感受做人的尊严。
阿玛蒂亚·森的实质上的自由是指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地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实质性自由包括法治意义的自由,但不限于权利——自由是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因此,自由还包括这种政治权益,比如说,失业者有资格得到救济,收入在最低标准线之下者有资格得到补助,每一个孩子都有资格上学受教育。森的实质自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尽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失业和贫困救济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已经确立并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尽管十八大报告已把体现森实质自由内涵的民生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但森的自由还是一个让我们景仰并仍需为之努力奋斗的美丽未来。
中国社会改革是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展开的,由于尚未形成庞大的中产阶级,加之转型社会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经济增长中的贫困现象和经济繁荣中的低福利问题,“过早”地成为政府必须用制度安排来解决的社会问题。应该肯定地说,政府必须把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实现普遍富裕的保障措施,而不是作为普遍富裕的结果来实现。对任何社会来说,创造财富的同时制造着贫穷,实现繁荣的同时降低着部分人的幸福感,比普遍贫穷更为可怕。无论如何,我们的社会都不能把社会福利看作经济发展的奢侈品,因为她不仅本身就构成了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质自由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最具有道德力量的检验与证明。
本人以为,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城乡普惠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目标,还须进行深刻的社会制度变迁。因为这既不完全是资源短缺的问题,更不是政策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只要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城乡差距就必然存在,农民就自然被制度化地排除在对社会剩余的分享之外,就没有办法与城市居民一同平等地拥有社会公共物品,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可以说,传统体制是造成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根源。在传统体制中,我们的社会在消灭城乡差距的美好口号中,以户籍制和所有制形式固化着城乡差别,扩大着城乡差距,并使城乡差别成为一种广大农民不得不接受的社会常态。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传统体制下的中国社会固有的社会结构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暂时无法立即摆脱又必须面对的大背景。然而在一个拥有近半个世纪的“二元结构”历史的农业大国里消灭城乡差别,是需要一个深刻而渐进的制度变迁的过程的。真正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变“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使农民真正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民身份与权利,而非“二等公民”的身份,是这场制度变迁的首要任务。没有对“二元结构”的打破,就没有城乡差距的消失,没有城乡差距的消失,就不可能有真正城乡普惠的社会福祉的存在,农民也只有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的“消失”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作为公民的尊严、权利与平等。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表述的:“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三、当人的经济价值提升时,我们的社会就会处于一些新的、更好的机会领域。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与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收获,同时又是促进人类社会真正走向文明与自由的前提与保障。
由于传统体制下,人们不仅虔诚地只追求目标的崇高性,而且还忠实地坚持实现目标手段的阶级属性(把计划视为社会主义的,把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的),从而为手段本身的阶级属性所困,失去了实现崇高目标的有效的途径。在极左思想的左右下,甚至还放弃了目标本身,盲目地为实现目标手段的所谓正确性而奋战,在忠诚与非理性的执著中又错误地将实现目标的手段作为了目标本身。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如制度的社会资源性和经济价值,一直没有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
“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产生了对制度的新的需求,一些政治和法律制度就是用来满足这些需求的。……在美国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人的经济价值的长期显著提高,正是制度在执行其经济功能时的主要非均衡原因。”⑤正如土地所有权对经济的影响早已处于下降之中一样,在现代经济中物质资本所有权相对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的作用也在下降。物质资本已经不再是经济价值的绝对支点与决定性的历史因素,而最具有无限能动性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T·W舒尔茨认为⑥:由于人力资本在寻求自身的参与权时要求表明社会制度的状况,所以许多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激励结果而被创造出来:如,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对货币的便利需求已转向对权利的需求;随着经济增长日益依赖于知识的进步,人们对那些能够生产、分配那些知识的制度的需求会转向对其权利的需求;随着人类生活档次的提高,每个人对其免于事故的额外保障性需求转向对权利的需求,对健康与人生保险的需求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个人权利所附加的法律保障的需求(如免受警察的侵犯,损失个人的隐私),也转向对权利的需求,正如人们对公民权利的需求一样;人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在获取工作方面需要更大的平等,尤其对那些高技术的工作,人们希望通过在职培训和高等教育,使社会在获取高技术的工作方面要求有更小的歧视。
人力资本的非物质性决定,它的生存、生长是需要生活制度环境的。它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向社会提出着对自身具有保障性的制度要求;它在促进着社会救济的增长,也在完成着自身经济价值的提升,并且这种源于经济发展和制度绩效的人的经济价值的提升,又会以激励的方式促进更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的社会制度环境的生成。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再创造,而且更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率。同时,相应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制度变迁,呼唤新的经济模型和增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真正力量不是主观愿望,而是构成经济社会内在机制与动因的人的经济价值的提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能以发展替代改革,也不能把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做法或模式当做最终的目标来固守。以改革谋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仍然是中国社会必须坚守的发展路径。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向人们所昭示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 460~461页。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③穆方顺:《“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和平革命”——意大利前驻华资深记者梅泽蒂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9日。
④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论,第29~4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003年7月第2次印刷。
⑤⑥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美国农业经济杂志》第50期,1968年12月。
本期导读
●本期“特稿”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王伟光:《十八大的理论创新与哲学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王伟光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提法、新要求、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在报告中,王伟光还希望哲学工作者能深入改革开放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认真独立的思考,努力推动哲学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栏,推荐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吴忠和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陶一桃的文章。
吴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作了新的部署,特别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文章指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以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特区使命,扎实推动深圳文化强市建设。
陶一桃:《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与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作者从这个角度提出:以人为本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口号,而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内涵的发展理念;人自身解放的标志必然包括与富裕同时拥有的权利与尊严;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与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收获,同时又是促进人类社会真正走向文明与自由的前提与保障。
●“社会建设”栏目推荐李新添的文章。
李新添:《深圳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问题研究》——深圳在土地管理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违法建筑比较严重,处理不妥可能会引发许多矛盾,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鉴于此,笔者就违法建筑的处理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在操作层面要把握好几项基本原则: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公平合理;和谐稳定,依法处理。
●“人文社会”栏目推荐李平的文章。
李平:《增强纯洁性 力戒走过场——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近年来,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了高校党建环境的新变化,为保持大学生党员纯洁性提出了新命题。作者认为,要破解这些新命题,必须紧扣保持党的纯洁性这条主线,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高校面临的新环境,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全面维护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纯洁性。
●“学习借鉴”栏目推荐周笑冰的文章。
周笑冰:《韩国政府的游戏产业扶持政策及启示》——近年来我国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扭转了中国游戏市场曾经被美国、日本、韩国游戏一统天下的尴尬局面,但并不能盲目乐观,我国自主研发游戏的诞生也仅仅几年,其中隐藏着种种隐患。文章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剖析了中韩两国游戏产业发展现状,并从韩国政府对游戏产业的扶持政策中,得到启示,找到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