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2012-02-15吴忠
吴忠
(作者: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报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全面审视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定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认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作出了新的理解,对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部署,对加强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大国情怀的报告,是一个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的报告,是一个广聚民智、广纳民意的报告,是一个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报告,是一个高瞻远瞩、引领未来的报告。
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基础上,对全面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机制作出的突出强调。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以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特区使命,扎实推动深圳文化强市建设。
一、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要致力于建设创新文化
著名美国城市史研究专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城市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内在动力,正在于文化蕴藏着创新的力量。换言之,真正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创新文化,只有创新的文化,才能带来生活的新内容、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为民众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体悟世界提供新的维度,从而引领时代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创新文化正是我们所要打造的刚健有力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
创新型文化的形成,就是要实现托马斯·库恩所言的范式转换,实现思想内涵、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创新和超越,其实质是价值创新,是价值取向、价值内涵、价值坐标、价值表达的改造和更换。因此,任何国家和城市的现代化演进,都必然经历文化自觉、再造核心价值的建构过程。
实现文化的范式转换,既需要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广泛吸纳,也需要对民族自身文化传统的精华予以深刻领悟。城市的文化价值创新不能远离市民的广泛参与和群众的实践。只有关注实践,才可能对原有的理论和范式提出质疑;只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使新的文化价值成为市民的精神追求。30多年来,深圳的文化价值创新,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使城市的刚健品格充分展示。“深圳十大观念”的提出、评选和宣传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十大观念集中体现了深圳的价值创新。其特点:一是体现了国家立场与民间表达的综合创新,“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活动,由网民发起、媒体跟进,充分尊重和体现了市民意愿;二是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创新,是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的公德、自立、平等、实效、开拓、开放、包容、高雅等理念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西方文明成果的有机结合;三是体现了高尚精神与大众人格的综合创新。“深圳十大观念”凸显的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它并没有被神秘化、圣人化,并非高不可攀,相反,却是来源于平实的市民生活,字字句句显示出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普通化、简单化,于平易中见高贵。应该说,这样的价值综合创新正体现了现代公民文化精神的刚健品格,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真生命。
从今天的文化实践看,创新型文化是一个多维的系统,以思想观念和价值创新为先导,延伸至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文化创新、传播手段创新等等,全面构建这一多维系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
二、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要致力于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是文化创造活力的制度性因素,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强大杠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经济成分多元化,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信息高度现代化,互联网日益发达。面对文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增强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和传播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让文化的发展既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又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在完善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增强文化的经济功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作为四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的深圳,以下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要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主体,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热情和积极进取意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积极面向市场,向资本市场融资,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现代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二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深圳文博会的综合交易平台功能,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三、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要致力于推动发展模式的创新
发展模式是文化创造活力的组织性因素。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深圳在文化产业领域已培育了腾讯、华强文化科技集团、雅昌、雅图等一大批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形成了“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发展新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去年达8%,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深圳也将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比如,深圳研发推出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突破传统图书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市民打造了全新、便利、轻松的公共阅读空间,也为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精神提供了新的载体。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和科技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互为支点、密不可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已经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了双向互动、协同创新的过程。随着科技在产业、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融合,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必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对深圳来说,贯彻十八大精神,至关重要的是在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既有的融合发展模式,尤其是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出更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四、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要致力于创新主体的培育
人是城市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之刚健在乎国民之刚健,文化之活力源于民众的素质和创造力。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的关键就是要培育以坚持真理、尊重尊严、自强不息、竞争向上、活力动感、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等为特征的现代城市人,其最本质的内涵是现代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识。培育现代城市人,首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全面的表述,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来讲,就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从个人层面来讲,就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圳的十大观念结合起来,积极培育现代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形成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其次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通过“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科技大讲堂”、“社会科学普及周”等品牌活动的深入开展,倡导以读书为荣的价值取向和以学习为乐的人生态度,培育阳光的心态和强健的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提升思想的境界和思考的力量。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形成奋发有为、予人以希望的“正能量”。
五、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要致力于创新氛围的营造
如果说创新主体培育属于改造人的内心、形成开拓向上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话,那么创新氛围的营造就是着力建设有利于增强人的文化创造活力的外部环境。一个有文化创造活力的先锋城市,十分需要宽容宽松、公平民主、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只有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宽容性,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意人才、创意企业和创意产业的交流融合,形成点亮新世界的思想火花和创造力量。在这样的环境需求中,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法制环境显得特别重要。在政策环境方面,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完善文化创新体制机制,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体制和机制,以实现对文化自主创新和城市文化个性张扬的有效保护与激励。在人文环境方面,就是要以人为本,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一个城市一旦能够充分尊重人的价值、表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价值,就会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因此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没有文化领域的自由和民主,就不会有学术的昌盛和艺术的繁荣。在法律环境方面,要建立严密完整和高效运转的法律体系,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当前,我们城市的创新意识较强,保护的观念仍比较薄弱;创意的成果很多,保护的举措却比较少。这是制约我们走出国门与世界级城市对话、竞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不能切实加以改进,我们的创意根基就不牢固,创意活力也不长久。因此,必须将法制精神贯穿城市文化构建的全过程,做到创意、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同等重视、同样力度、同步推进、同时见效。
本期导读
●本期“特稿”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王伟光:《十八大的理论创新与哲学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王伟光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提法、新要求、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在报告中,王伟光还希望哲学工作者能深入改革开放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认真独立的思考,努力推动哲学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栏,推荐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吴忠和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陶一桃的文章。
吴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作了新的部署,特别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文章指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以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特区使命,扎实推动深圳文化强市建设。
陶一桃:《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与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作者从这个角度提出:以人为本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口号,而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内涵的发展理念;人自身解放的标志必然包括与富裕同时拥有的权利与尊严;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与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收获,同时又是促进人类社会真正走向文明与自由的前提与保障。
●“社会建设”栏目推荐李新添的文章。
李新添:《深圳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问题研究》——深圳在土地管理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违法建筑比较严重,处理不妥可能会引发许多矛盾,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鉴于此,笔者就违法建筑的处理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在操作层面要把握好几项基本原则: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公平合理;和谐稳定,依法处理。
●“人文社会”栏目推荐李平的文章。
李平:《增强纯洁性 力戒走过场——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近年来,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了高校党建环境的新变化,为保持大学生党员纯洁性提出了新命题。作者认为,要破解这些新命题,必须紧扣保持党的纯洁性这条主线,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高校面临的新环境,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全面维护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纯洁性。
●“学习借鉴”栏目推荐周笑冰的文章。
周笑冰:《韩国政府的游戏产业扶持政策及启示》——近年来我国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扭转了中国游戏市场曾经被美国、日本、韩国游戏一统天下的尴尬局面,但并不能盲目乐观,我国自主研发游戏的诞生也仅仅几年,其中隐藏着种种隐患。文章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剖析了中韩两国游戏产业发展现状,并从韩国政府对游戏产业的扶持政策中,得到启示,找到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