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及策略分析
2012-02-15韩刚,张波
韩 刚,张 波
辽宁省是我国的体育大省、体育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体育人才。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有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之称的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发展势头,始终停滞不前,与体育大省和强省的身份不相符合。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资金的倾斜、辽宁省体育产业的自我培育,以及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将在辽宁召开的良好契机,将为辽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基于此,借用管理学理论中的SWOT战略环境分析方法,探讨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以期能为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S)
1.1 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为体育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优势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辽宁省制定了《关于加快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体育市场管理办法》《辽宁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和政策的出台为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制度的保障,辽宁省体育产业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近几年间体育用品业增加值达到了15.63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总体构成的39.68%;同时辽宁省的体育用品消费增加值已达到了14.80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总体构成的37.55%。据调查显示,体育用品制造与体育用品批发零售贸易业均超过体育服务业22.77%所占的总体构成比重[1]。仅沈阳市人民体育场附近的体育用品一条街的销售额就达两个亿之多,从业人数五千余人[2]。体育彩票业一直是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2001年辽宁省体育彩票发行中心成立,当年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2亿元;2007年,体彩的销量达到了20.07亿元,一举突破了20亿元大关,创辽宁省体彩销量新高。从2000年到2008年底,辽宁省体育彩票累计销售95.5亿元,为国家和省市体育事业筹得公益金33.43亿元[3]。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辽宁省体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体育制造产业群、体育用品服务产业群和体育彩票产业群为主体的多种产业群发展模式。这些产业群的发展又为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优势。
1.2 辽宁沿海整体开发区域纳入国家战略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标志着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2010年4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的成功升级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长期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这两块“短板”逐渐拉长,为实现全面振兴铺平了道路。国家级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以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出台与升级,促进了辽宁产业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内需,从而为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辐射优势。
1.3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体育消费的需求
体育消费属于高层次的消费方式。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居民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变得十分强烈。一方面体育消费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体育消费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推动力,体育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消费新热点。“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0 370元,增加到2010年的32 17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幅度达到12.6%。据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辽宁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7 879元,增加到13 200元,增长幅度从8.4%到19.1%;其中用于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也从2006年的438元,增加到2010年的867元,增长幅度达到39.8%。这充分说明辽宁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热情得到极大的鼓舞,所有这些都为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支撑。
2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W)
2.1 体育产业结构内部优化不足,资源配置不均
所谓体育产业结构是指体育产业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具体可从行业结构、成品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描述。辽宁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脉络较为明晰的产业框架。但相对来说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却出现后劲不足,具体表现为:(1)行业结构不均衡,如体育用品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不协调;体育竞赛表演与体育彩票业发展协同性不强;成品结构较为单一。(2)从事体育产业的人数虽多,但缺乏高水平的专门管理人才、体育产业内部人才配额失调,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严重短缺,而普通员工则相对富裕、服务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体育产业内部消费结构不合理。(3)居民用于体育消费的数量相对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体育消费中对体育用品的实物消费(体育器材、体育服装和体育用品)所占比重较大,而体育价值消费(扣除实物消费后的消费)则相对缺乏。
2.2 体育用品制造业竞争力不强,体育市场开发发展缓慢
体育用品制造业是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其竞争力的高低对于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省现有100多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与其他体育产业发达省份相比较,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缓慢。除了极少数企业(比如沈阳亚特、沈阳弗兰德、沈阳固尔特、沈阳青川等)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大多数企业都表现出: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规模偏小、连锁效应偏低、售后服务偏差等现状,不具备持续性发展活力。另外,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的开发缺少支柱性产品。多数企业生产的体育场馆配套设施、体育健身器材、体育服装、体育鞋帽以及球迷用品等体育用品档次较低、样式较少、价格却相对偏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难以为继。
2.3 体育产业法制化程度不高,有效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数属于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4]。虽然辽宁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辽宁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和《辽宁省体育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无法可依的局面。再者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时间尚短,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还存在不相适宜的情况,政府作为行政部门在管理和指导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定位还不明确,有效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3 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O)
3.1 辽宁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发优势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坚强的购买力作为保障,而居民购买力的提升则来自于不断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重工业发源地的辽宁,近几年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资金的有利倾斜,使辽宁省的经济迸发出了充足的活力。从2007年到2011年,辽宁省的GDP总量从10 418亿元增加到22 025.9亿元,人均GDP也从2007年的24 645元增长到2011年的50 349元。辽宁省GDP及人均GDP的大幅度增长为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2 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发展良好带来的有力契机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相对于国内其他行业来说,无论整体规模、发展速度,还是产业质量、产业效益都有明显的提高。以1995年6月《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为标志性文件的出台,我国体育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模式。尤其是进入21世纪,伴随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大批本土品牌(红双喜、李宁、安踏、匹克等)进军国际市场、体育用品制造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策略的转变,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得以迅猛加大,体育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所有这些都为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契机。
3.3 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带来的发展机遇
(1)为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外在动力。筹办及举办第十二届会运会的过程就是辽宁人民体育热情、体育意识、体育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和深入的过程,更是一个居民大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强的过程。全运会的举办将会使体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辽宁人民谈论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这无形中会促进人们对于体育的了解以及促进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2)为体育产业化和社会化提供外在支撑。全运会大量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的修建和改造给社会资金参与体育产业运行提供了可能,同时大量体育基础设施的修建促进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为辽宁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3)为辽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壮大提供资源和影响力。全运会在辽宁举办,大量场馆、设施和体育器材的需求为辽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同时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人员,无形中扩大了辽宁本土企业的影响力;(4)为辽宁体育市场社会化的进一步加大提供了可能。借助全运会的影响力,可以承办一些国际、洲际和国内的商业赛事;体育用品企业可以借机拓展市场,同时也会带动更多的体育相关产业(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中介)的不断发展。
4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威胁(T)
4.1 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发展不适应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但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政府管的过宽、统的过死、着重突出竞技体育为核心,在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制度制定和规章颁发方面始终以竞技体育为轴进行运转,导致社会参与体育的热情不高、居民体育消费不主动、体育产业发展不迅猛。在运行机制方面,忽视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职业化项目也主要以奥运项目和全运项目为主,导致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短腿现象”,这些都对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4.2 全运会举办之后的低谷效应
全运会之后,所有以全运会为核心的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条件都将发生改变,有的将不复存在。因此,为确保辽宁体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防患于未然,主动规避全运会之后不利于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从政策保障、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竞赛表演市场运作动和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开发等方面,做出必要的应对准备,避免出现马太效应。
4.3 与其他省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差距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发达省份,体育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高度。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举办了中国网球大师赛、西班牙足球超级杯、F1大奖赛、斯诺克大师赛等一系列高端赛事,使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得以提升;而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逐渐涌现出了以福建晋江、浙江富阳、江苏昆山、山东乐陵体育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在一些内陆省市,依托自身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开展的体育产业项目也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与此相对应,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则缺乏类似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和具有辽宁特色的体育产业项目,兄弟省份逐渐成形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无形中给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5 结语
2013年全运会在辽宁举办,作为全运会的东道主应借全运会之东风提升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体育产业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内部优势和国际、国内体育比赛的大好机遇,同时客观对待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劣势和不足,尽力克服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威胁,以全运会为发展契机、以东北老工业区为发展依托,积极探索出一条依托辽宁、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1] 辽宁体育局.辽宁体育产业调查研究报告[R].沈阳:辽宁省体育局,2010.
[2] 石云龙,马权艳.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37 ~38.
[3] 马骋.辽宁体育产业已成“大块头”体彩销量创下新高[N].沈阳日报,2009-01-18(A6).
[4] 赵清波,赵伟.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模式带来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13 ~1316.
[5] 孙秋玉.湖北省体育产业结构及优化对策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4.
[6] 邹玉亭.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0(3):2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