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公共图书馆创新理念述
2012-02-15黄林英
胡 芳 黄林英
(杭州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6)
〔作者信息〕胡芳,女,馆员;黄林英,女,馆员。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公共图书馆获得了跨越式发展,被誉为“公共图书馆的黄金时代”〔1〕。这一方面缘于国家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另一个不容置疑的因素归功于公共图书馆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和不懈的追求与实践。本文拟对近年引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作一粗浅的梳理。
1 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核心内容
通过逐一查阅全国省级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图书馆关于本馆理念的表述,提取到以下概念: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读者、服务人民、走进百姓生活、卓越的知识服务、精诚服务、开放、平等、理性、和谐、共享、平民化、人性化、无障碍、全公益。其中最为集中的是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开放、自由、平等,可以说它们是当下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核心所在。以核心理念为中心,在图书馆发展的实践中又逐步衍生出一系列创新观念,体现在三个方面,每一方面有其代表性特质,它们是:图书馆建设→品质;图书馆服务→人本;图书馆运作→合作。
1.1 品质
不论是“平民图书馆”,还是“市民图书馆”,其传递的信息都是公共图书馆为普通大众服务,但是平民服务不等于低水准服务,让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达到品质生活的要求是当下公共图书馆的职责。作为一个向百姓提供服务的公共场所,其建设必须与百姓需求的水准相匹配。功能优化、环境优雅、设施优质、服务优良成为图书馆建设的基本要求。“十一五”期间借国家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东风,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图书馆新馆建设高潮,一大批图书馆拔地而起。因为笔者所在的图书馆承蒙业界同行的抬爱,因而接触了国内几乎所有新建、欲建图书馆的馆长,“让普通百姓有一个可以获得享受的高品质图书馆”成为大多数新馆的建设目标,于是地理位置、建筑面积、资源(设施)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均从满足百姓“享受”的层次上予以匹配,为高质量的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1.2 人本
人本强调的是人性,以人性为核心,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协调进步。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而言“人”专指读者(用户),图书馆需要以读者(用户)的特性、心理、需求、意愿、期望、任务、基本状况等决定图书馆的服务。将人本精神融入实际工作的最佳理念是提供人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其中,人性化服务理念主要有:开放均等,自由穿行;服务泛在,嵌入生活;网络完善,方便快捷;设施舒适,环境幽雅;馆员友善,服务到位;技术先进,智能易学等,个性化服务理念包括:多元文化,一应俱全;定制服务,任取所需;交流互动,随时随地;主动被动,全面兼顾。
1.3 合作
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文化生活需求不断上升,图书馆单一凭借自己的资源、能力,达到公众的期望已出现勉为其难的势态。“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协作合力奉献产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方式,其中空间甚大”〔2〕。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联合、协作的社会,自我封闭的圈子缺乏生命力,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图书馆运作需要广阔的社会视野,融入社会,争取社会各界的资源为己所用,各方互惠互利,共同得益成为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的一种共识。利用政府、专业团体、商业机构、媒体、企业、名人名家的人才、资金、影响力等资源优势改善或创新服务项目成为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合作的主要选择。武汉图书馆依托市委文明办、珠海图书馆联合通讯公司使讲座这一图书馆常规活动风生水起、闻名遐迩,不仅让无数的百姓受惠并且成就了图书馆的一个服务品牌。
2 代表性理念
2.1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那么公共图书馆就是城市之魂的重要表现形式〔3〕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之魂的重要表现形式,这是城市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乃至整个城市发展关系的最佳诠释。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提升需要公共图书馆文化职能的进一步拓展作为支撑,公共图书馆与培育城市精神息息相关。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曾在杭州图书馆作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一个没有文化和精神的城市,必然是灵魂缺失的城市,也必然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图书馆作为城市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精神的培育中有着特有的价值,它是一个城市文化传承的记忆载体,是一个城市文化普及的教育机构,是一个城市文化信息的聚散中心〔4〕,更是“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可以享受前人留下的巨大的包罗万象的精神财富,在这里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眺望这个世界,在这里可以结识、对话无数的大师”〔5〕。公共图书馆是一面塑造城市文化、凝聚城市精神的旗帜。
公共图书馆是天生的全民阅读倡导者。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性的非盈利性文化服务机构,肩负着社会教育、全民阅读的重要职能,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倡导全民阅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图书馆服务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图书馆实现非学历教育职能、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市民生活的第三空间,而且是除了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以外重要的文化空间〔6〕。这里没有家庭的角色束缚、没有职场的等级意识,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7〕,是一个汇聚资源、启发智慧、开拓视野的文化空间。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今天,图书馆将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谐文化作为目标为图书馆的明天掀开了战略性发展的新一页。
2.2 免费平等开放是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本质的回归与信息平等实现的保障
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得以创立的基点,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核心。免费开放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的体现和本质理性的回归。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收费服务后,当2006年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吴晞馆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宣布“市民不用带钱包就能来新图书馆借书”时,免费开放的欢呼声开始此起彼伏,同年杭州图书馆颁布了《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向社会承诺全地区所有公共图书馆提供免费服务,2008年又取消借书证押金,2009年浙江图书馆宣布实行免费服务,引发了全国省级图书馆的连锁反应,纷纷效仿,打开了全国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的崭新局面。2011年初,国家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 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有力地推进公共图书馆进入一个“全免费”时代。
平等的要义是人无身份的高低贵贱,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相等的待遇,这一目标看似平常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终极理想之一。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通过平等地向公众开放使社会底层人员有机会免费获取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一个公共图书馆是否向他们开放,检验着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与气度〔8〕。“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选择换个座位。”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回复一位读者投诉乞丐进馆事件时的回应是最有力的佐证,当乞丐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进馆时与其他所有的读者一样享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公共图书馆作为保障所有人平等地拥有免费阅读和获取信息权利的社会制度,就必须理直气壮地维护社会信息公正〔9〕。
2.3 让图书馆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让它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和象征〔10〕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保障。国际图联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也将图书馆的娱乐休闲功能作为公共图书馆基本宗旨明确提出。全球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显示图书馆服务已扩展至社会文化建设的多个范畴〔11〕。
随着人们文化需求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作为受众享受文化成果、消费文化产品,更希望投入文化活动或参与文化创作,实现自我,彰显自我。应对这一变化,图书馆开始了从单一文献借阅向多元化文化服务的转变,从图书推荐、举办讲座、展览发展出音乐欣赏、影视播放、文化沙龙、电视制作、杂志出版、艺术团队组建、公益演出、教育培训、专业咨询、读者社团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公共图书馆通过其拥有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功能体现其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人们在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空间中完善自我;在参与、沟通的交流空间中丰富自身;在体验、碰撞的创意空间中创新思维;在多彩纷呈的娱乐空间中释放自我;最终通过开放的展示空间展现自我,获得人生价值的社会认同,使每个人在图书馆都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轻松、惬意,使图书馆成为百姓首选的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4 不改变读者(用户)所处的被动地位,以读者(用户)为中心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程焕文教授有一理论:“用户决定图书馆的一切”〔12〕,虽然表述有些绝对,但作为理念有可取之处。长期以来读者(用户)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是否提供某种服务、如何提供均由馆方做主,因此读者始终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使更多的人树立或强化了权益意识,对图书馆建言献策逐年增多,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大众获取信息、知识的社会制度〔13〕必应百姓需求而作为,不论是读者荐购图书的小事,还是新服务项目推出或原有服务调整变化的大事,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可达的,都应创造条件满足。
国际图联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指出“应当及时调整和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使之能够反映社会的变化”,随着现代通讯与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体图书馆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电子图书、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等,让人们不再需要踏入图书馆,就能博览群书。而智能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以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好为服务嵌入百姓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得图书馆泛在服务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图书馆服务泛在理论强调的是“有用户需求就有图书馆服务”〔14〕,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2011年春节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在向广大用户发表的祝词中就写到:“不论你来与不来,服务就在那里。”图书馆服务完全可以实现“从用户到图书馆去转变为图书馆到用户中间”:移动终端图书馆是百姓的贴身图书馆;电视图书馆让图书馆进入千家万户;数字图书馆将数字资源送达个人桌面,还有多种嵌入用户环境的服务,(如开放接口将图书馆的资源嵌入到用户的网络环境中(大型社交网站)),多种平台、多种方式营造的泛在服务环境,使任何人可以即时获取、按需获取,随时随地享受触手可及的便捷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关注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这种关注并非图书馆人要进行什么高端研究,而是要时刻关注,哪些技术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最大化地为实现泛在服务提供支撑,能让用户在各种终端获得图书馆服务,得到最好的用户体验,这才是真正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2.5 摆一张沙发不是简单的安置一件家具,而是营造一种读书氛围
“图书馆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阅读环境,就像球迷在球场与在家看球的关系,氛围很重要”〔15〕。这是重庆图书馆新馆开馆时邵康庆馆长对记者关于现在市民坐在家里就能查到很多资料,为什么非要到图书馆去的提问所作的解释。人们习惯于在特定的氛围中做特定的事情是因为特定氛围能为事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读书需要一种气氛与情调,是否安静、舒适,是否有书香气息,光线如何,家具如何,这一切将对处于其中的人形成一种特别的心理暗示,从而引起阅读的倾向或愿望。摆一张沙发不是简单的安置一件家具,而是营造一种读书氛围。在图书馆建造与装修中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富于变化的书柜、舒适设计的桌椅、均匀适中的光线、温馨典雅的台灯、绿意盎然的植物、充满诗意的字画以及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成为众多图书馆的设计追求,当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读者个人家庭更为完美的读书氛围时,图书馆成为人们的追捧之地蜂拥而至是毫无悬念的。
3 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这些年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印证了思维创新、先进理念实践的成功,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因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理念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图书馆服务的现实与大众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图书馆还未完全走出“我有什么才提供什么”的圈圈,与“你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服务还存在距离,虽然达到这一目标条件的因素占有比较大的限制,但理念落后一切将实现无望。三是能走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的大环境中宣传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图书馆人还太少。
〔1〕 吴建中.冷静看待公共图书馆走势〔EB/OL〕.建中读书,2009-05-06.http://wujianzhong.bokee.com
〔2〕 〔4〕周德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及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2-8
〔3〕 倪晓建.公共图书馆应成为市民“文化充电器”〔N〕.北京日报,2007-09-25(8)
〔5〕 吴晞.城市需要图书馆的N个理由〔J〕.图书馆论坛,2009(6):235-236
〔6〕 吴建中.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J〕.公共图书馆,2011(1):3-5
〔7〕 安庆市图书馆学会官方博客.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EB/OL〕.2011-02-22.http://blog.163.com/aqtsgxh@126/blog/static/75670184201112294156575
〔8〕 沈茜蓉.开门!图书馆〔J〕.中国新闻周刊,2011(7):21
〔9〕 〔13〕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10〕 刘思敏.图书馆应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和象征〔N〕.深圳特区报,2009-11-17(D01)
〔11〕 于良芝.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来自图书馆使命的注解〔J〕.图书与情报,2007(1):7-15
〔12〕 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 谢珍,杨九龙.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1):6-9
〔15〕 王志洁,吴国才.明天到新图书馆看书〔N〕.重庆时报,200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