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育道德自觉的维度

2012-02-15黄成忠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探求 2012年4期
关键词:道德文化发展

□黄成忠(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 510090)

论培育道德自觉的维度

□黄成忠(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 510090)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但社会也出现了道德认知混乱、道德行为失范和道德文化迷失等严重的社会道德精神的危机。因此,必须从自觉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自觉引进与吸收外来的优秀异质道德成果,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三个方面加强道德自觉的培育,努力重塑当今社会的精神家园。

道德自觉;传统道德;培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已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中国正面临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承受着新旧道德的激烈价值冲突。我们从什么样的视角、态度和思路来认识、对待和发展道德,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的关系,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过程中形成一种自主的道德选择能力,是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一、现实道德存在的困境

当下中国正经历着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极大的涌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解放。但是,“现代化为人类提供了空前丰腴的物质享受和日益广阔的行动空间,解决了以前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但也带来和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境。”[1]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的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人的精神家园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道德精神的危机。

(一)道德认知的混乱

道德认知的混乱是道德主体价值缺失的表现。当前社会道德认知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道德的价值取向上是非颠倒,从网络世界的“恶搞”之风到学术界对西方话语的亦步亦趋;从消费领域对奢侈品的趋之若鹜到文化领域对洋文化节的浓厚兴趣等,社会生活中这些表现客观上都存在着道德的价值取向上认知混乱,是非颠倒,美丑不分。其次,在道德的认知结构上,当前社会存在非主流道德大有超过主流道德的趋势,一些明显属于亚道德和反道德的东西,正在侵吞并淹没了主流道德,导致当前道德运行缺少了方向感。最后,在道德的功能作用上,道德认知的混乱还表现为道德教育和审美功能和作用的弱化,而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作用则在强化,长此以往,势必导致道德自觉的弱化和涣散。

(二)道德行为的失范

失范就是指失去一定的原则和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观念、心理处于盲目、混乱的无序的状态。所谓道德行为的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的现象。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势必要受到冲击和破坏,而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确立以及人们对它的适应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容易造成社会处于无序的状态,表现为信念模糊摇摆,价值观念复杂而激烈冲突,个体行为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这就是社会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当前,社会各种偏离社会发展和威胁社会稳定的道德失范行为大量地发生,已成为我国社会健康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道德文化的迷失

文化是社会的调节器,道德文化的出现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正是有了道德文化,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朝着正确、文明的方向发展。但是,当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迷失了道德文化创造的目的,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自身的极大矛盾与冲突,造成了道德文化的迷失与失真。道德文化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道德文化的商品化及庸俗化上。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变,价值取向越来越混乱。各种庸俗的道德文化沉渣泛起,在现实生活中是非颠倒、美丑不分,不断地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二、道德自觉的价值追求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人们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物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道德滑坡、环境污染、贪污腐败、坑蒙拐骗、人情冷漠等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冲击着人们的神经,人们开始反思:经济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应该肯定地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个问题反映在道德层面上,就是促进道德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所谓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也就是说,道德要自觉承担起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提高精神境界的使命和责任。”[2]不论是国家还是民族,特别是个人都应该具有良知品质和道德自觉自律精神,任何道德规范的落实,都要靠人的自觉性。一个社会如果缺失了道德自觉,社会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其后果就会导致经济发展毫无意义,而且社会也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境地。

道德自觉就是对当前到的困惑的反思和对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在一定的道德理想确立以后对现实道德问题的全方位审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道德伦理学虽然制定了许多道德条目和行为规范,但只是高高在上,满足于抽象的伦理说教,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亲和力,表现出对时代的精神冷漠,是缺乏自觉,没有觉醒的道德。道德不能只挂在嘴边,道德必须落在行动上,特别是在当下一个问题丛生、道德沦陷的时代,道德应该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时代的守护者,一个时代,没有道德就没有方向,没有灵魂。最好的道德就是自觉承担时代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的道德,道德自觉就要能够自觉为社会真正的伦理风尚而开辟前行的道路。道德自觉要求准确把握民族道德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态,从传统与现实的结合中去建构未来的道德体系。所以说,道德自觉作为一种道德的认知方式,对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并推动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当前中国的伦理学,特别是应用伦理学的道德自觉性和责任担当意识在不断地提升和加强。“比如,科技伦理学积极地参与和介入科技问题之中,热忱地承担起对科技发展展开道德批判,提供伦理反思的道义责任;生态伦理学广泛地参与和介入生态问题之中,深刻地剖析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倡导了环境友好原则和生态公平原则,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义责任。”[3]

三、培育道德自觉的维度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培育社会道德自觉意识显得尤其紧迫。我们认为,培育当下中国社会道德的自觉性需要三个基本的维度:自觉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自觉引进与吸收外来的优秀异质道德成果;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一)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尚“‘仁爱’原则、讲求谦敬礼让、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等为主要内容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智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4]由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关联着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如果缺乏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深刻自觉,那么当代中国道德体系建设就会陷入“无根无据”的漂泊状态而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必须自觉地传承和坚守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做到“古为今用”。

当然,对道德传统的自觉不是要“复古”,而是要科学辨析这些道德自身的规律和特质,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当下对道德传统的自觉必须做到:一方面是如何在开放的时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的大背景下,坚守中华民族创建的“精神家园”及其道德传统,自觉地使民族的道德传统理性地融入人类道德文明的宝库之中;另一方面,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而不是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当作历史的教条。

(二)自觉引进与吸收外来的优秀异质道德成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更深更广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两种基本潮流,这两种潮流既相互冲突又互相影响,它造成了当代文明内部的一种矛盾和张力。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他都无情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5]因此,培育道德自觉必须引进和吸收当代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道德成果,做到洋为中用。一方面,要“引进来”,加强道德交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必须积极吸收其他国家、民族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冲突与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对西方历代思想家在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超时代、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界限的内容,都要自觉地引进、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也要“走出去”,提升道德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道德文化,我们对自己的道德文化要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要大胆地“走出去”,充满自信地将自己的道德文化推向世界,积极地参与交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自信。当然,自觉引进与吸收外来的道德成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全盘西化,又要反对全盘否定,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吸收那些对我们今天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成果。

(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荣”即荣誉,“辱”即耻辱,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2006年3月,胡锦涛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以“八荣八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只有知荣辱,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把荣誉教育和耻辱教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努力提升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知荣明耻,扬荣弃耻,提升人格,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所以,要把荣辱观融合到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八荣八耻”贯穿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的行为准则之中,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总之,道德规范要真正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就要培育人们对履行道德的自觉精神,如果没有整个社会人的道德自觉的培育和形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优良道德风气的形成。因此,加强社会道德自觉的培育,对于重塑当今社会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

[1]玫兵,孙大鹏.论文化自觉的时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4):21.

[2][3]戴茂堂.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J].道德与文明,2011,(4):24.26.

[4][英]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67.

[5]曹天宇.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

□责任编辑:杨姝琴

G417

A

1003—8744(2012)04—0094—04

2012—4—10

黄成忠(1970—),男,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