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2012-02-15王冲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广东深圳518034

探求 2012年4期
关键词:群众基层管理

□王冲(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广东深圳 518034)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王冲(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广东深圳 518034)

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解决民生这一深层次问题,营造我党执政兴国的良好社会环境。其着力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强基固本等。

社会管理能力;必然性;着眼点;着力点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在随后的“七一”讲话中,他又强调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阶段性特征,适应时代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内容,对我党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非常重大。笔者拟就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问题作一探讨。

一、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目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具有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特征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1]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也发生着变动,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增多,等等,都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课题、新要求。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带有阶段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党领导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的必然现象。从党的崇高事业这一角度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性,能加强我们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增强党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必然性

我国既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中,“社会建设”提出较晚,在建设实践中显现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1、我国社会保障网建设缓慢、覆盖面较低,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差距显著,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2、政府社会管理的理念及方式与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及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不相适应,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且改革滞后,政府责任缺位和包揽过多同时并存,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不足。3、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各阶层之间利益摩擦及冲突增多,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日渐突出,大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尽快缓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头就难以保持,甚至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覆辙。因此,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各项建设,最终的归结点就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这关系到我们党能否继续长期执政、执政地位的巩固性等重大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是党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体现,也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体现,与党肩负的使命和任务紧密相连。当前,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通过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党的任务中,推进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与社会稳定相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联系。

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时也面临着随改革进程加深而越来越凸显的社会整体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在新形势下,我们能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能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维护好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任务十分艰巨。正因为如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从党的执政需要出发,着眼于解决民生问题,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

(一)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对群众而言,“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民生对政党而言,“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3]按照唯物史观和我党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始终赢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衷心地支持和拥护。而民心向背的深刻基础是民生状况,毕竟,“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党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状况,通过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改善社会民生,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维护人民利益,是党的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党所提出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5]

当前,我们应从维护群众利益角度出发,加强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药卫生、食品安全、住房政策、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领域的研究探索,探讨新形势下全力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实现“三个最大限度”的目标,营造党执政兴国的良好社会环境

党执政兴国需要有利的社会环境。对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的执政党而言,良好社会环境最基本方面的是社会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活力迸发,人民群众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动力,才能推动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有效的社会管理。“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6],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着眼点。创新社会管理,要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保持社会活力,密切党群关系。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社会风险应对有效,社会和谐稳定长久保持,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一)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管理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7]。目前,一些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着与创新社会管理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看,对社会管理重视不够,还没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的观念还未根本改变。从方式和方法上来看,还存在着相对滞后问题。由于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刻把握,往往不善于化解矛盾,不知道消灭矛盾和纠纷于萌芽和基层,甚至习惯于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动辄调动警力,不善于运用法律、道德约束、舆论引导、心理疏导和信息技术等手段。从能力上看,由于缺乏社会管理的相关知识,往往处置方式不当,处理方式失准,应对危机能力欠缺。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以转变思想,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社会管理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1、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担负领导责任,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政府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办好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稳妥吸收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

2、加强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共产党人不仅承认和肯定人民群众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而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们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因此,必须在多样化的利益格局中做好利益协调,实现每个阶层的利益追求。这就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建设,出台并逐步完善政策法规,运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科学调控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提升劳动报酬的份额以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推动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造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3、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固然有不同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但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应在把握社会矛盾性质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人民内部矛盾演变的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目前,要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为重点,继续推进多渠道与全方位相结合、法治化与柔性化相结合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建设。要继续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8]

4、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程序。社会管理工作是群众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目前,广大党员干部真诚为民、真情待民、真心惠民的思想和行动,使党拥有深厚的力量源泉。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环境和拥有执政地位的条件下,做群众工作仅依靠党员干部个人的思想觉悟和优良作风是不够的。要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活力,落到实处,还需要好的、科学的制度体系约束。一是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防止政绩工程等违背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工程建设以及与民争利现象。二是逐步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服务群众制度,把信访制度发挥实效。三是把群众工作责任机制结合到党员干部考评机制和领导班子选人用人机制中,着力解决对群众冷漠、疏远、脱离群众、居高临下现象。四是在工作制度上把党内监督同人民监督、法律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同社会监督合起来,着力改变党员干部作风。

(三)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制度机制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注重从制度层面加大约束力,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要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社会管理创新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在诸如公共教育卫生、公共事业和环保、公共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应研究制度并完善其公共服务标准,以便公共服务主体按照标准提供公共服务。

(四)着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稳定、参与国际事务的协调合作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逐步转移过去。”

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问题,必须着力解决来自政府和社会组织自身的两个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说,既存在扶持不到位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从社会组织自身管理来看,也存在着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官办色彩过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政府方面,要解决好对社会组织管理监督、培育发展问题。要厘清业务主管单位与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把所有社会组织纳入登记管理之中;在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及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或完善具体的政策规定;抓紧出台和完善规范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同时,帮助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五)着力解决强基固本的问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管理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强基固本工作。要强化基础工作,整合基层资源,不断加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壮大基层力量。

1、健全完善基层自治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的村民自治机制,努力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配合、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城市基层社区自治功能,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将社区负担的基层社会管理费用和居民公共福利服务支出列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项目,积极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值得提出的是,在基层自治建设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相信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扬基层民主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机制,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使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创造性地加强和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工作内容和力量下移,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增加党在基层的影响力。(1)在城市社区结合社会管理推广区域化党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生活内容在社区内高度挤压。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服务等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逐步向社区延伸,社区成为群众生活、城市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元,它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表达个人诉求的重要平台,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类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各类社会矛盾的易发点,成为整个社会的“全息缩影”。区域化党建是推动党的建设与社会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重大创新。作为党的城市基层组织建设中一项新的组织设置方式,区域化党建就是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便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从区域的角度对基层党建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基层党建新局面。通过对区域内机关、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等党建资源整合、组织和功能重组、任务重设,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各领域、各类型基层组织活动协调、工作联动、组织共建、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区域化党建实现了党的力量、党的队伍向基层的转移,有利于全面提升党在基层的政治整合和动员能力,更好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有利于使党的队伍更好地贴近基层、融入社会,汲取基层群众丰富实践活动中的智慧和营养,增强党的肌体自身的生机活力;有利于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在城市开展“五进社区”活动,打造一支上下联动的服务群众工作队伍。以深圳的“五进社区”为例,一是市、区委委员进社区。建立市、区委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委员每季度至少一次到社区开展工作,调研指导基层基础工作。二是党代表进社区。实行市、区两级党代表包片定点到社区工作制度。三是机关党员进社区。实行机关党员在社区登记备案和积分管理制度。四是党员义工进社区。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定点联系本社区的各级党代表和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在社区备案登记的机关在职党员,按照自愿原则,依有关规定登记注册成为义工,由社区综合党委统筹协调,根据党员义工数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群众需求等,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五是党群工作者进社区。每个社区配备1—2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同时,还搭建了“五进社区”的平台支持,如各级党员(党群)服务中心;如设立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作为党代表听民声、传民意、解民忧、聚民智、联系服务群众的固定平台;如建立党代表博客等网络平台,提高社情民意收集、转办、反馈的效率。

[1][5][6][7]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 szyw/201102/19/t20110-219_22228907.shtml.

[2][3]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02. 82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8]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和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20.

□责任编辑:李三虎

C912

A

1003—8744(2012)04—0044—06

2012—5—21

王冲(1969—),男,法学博士,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群众基层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走基层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