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崇思想建党的历史考察*1
2012-02-15许丽丽
许丽丽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2.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思想建党即党的思想建设,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建党问题的关注最早可追溯至党的四大。四大通过的《对于宣传工作议决案》承认党的教育宣传还未落实,致使党的理论基础常常动摇不定,进而导致“左”倾、右倾错误,因此今后党的宣传工作的主要目标便是努力宣传无产阶级的世界性与阶级性,以端正党的理论方向。《议决案》对于开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自此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思想建设逐渐在党的建设中占据首要的地位。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77;“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2];“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刘少奇在《论党》中也一再强调,“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4]32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此推崇思想建党,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明确了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属性。因此,发展党员尤其是发展工人党员,便成为建党初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27年4月党的五大召开时,党员总数为57 967人,其中工人党员占50.8%.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农村,党员构成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到1928年六大召开时,农民党员占总数的76.6%;工人只占10.9%,1929年六届二中全会时更是减至7%.鉴于工人出身的党员日渐减少,如何继续体现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察觉较早。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感到,“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77。1929年12月,毛泽东强调红四军党内存在着诸如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产生这些不正确思想的来源,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了最大部分,另一方面则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1]85。有鉴于此,古田会议决议指出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不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负重大的斗争任务”[5]。可以说,古田会议决议初步回答了在农民党员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
1935年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目标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到1938年底,共产党员人数发展到50余万,党开始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大党。到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时,全党共有121万名党员,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他们原来的不符合或者不大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对此,如果不进行一个普遍的思想教育显然不能解决问题。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号召全党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1941年开始的整风运动更是一场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通过全党范围的学习与教育,不仅重新教育和训练了党内经过长期斗争保留下来的一批老干部,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和训练了抗战初期入党的大批新党员,对于清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影响,实现全党在思想上的团结和统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巩固党的组织的必然要求
列宁说:“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组织上的统一我们从来没有寻求过,而且也不可能去寻求。”[6]因此,党在组织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是以思想上的统一为前提的。
如何扩充与巩固党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党的一大至四大,组织问题都首当其冲。不过,建党初期吸收新党员时较为注重党员出身,强调发展产业工人入党,“这些工人都是我们党的基础,只有联结这些工人,我们的党才能发达而成一政治上的势力”[7]。因此,在大产业的工人里扩大我们的党,是当时的根本任务之一。
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向农村,随之而来农民出身的党员开始占到绝大多数。这一时期,为了适应紧张的战争环境,迅速巩固党的组织,党员数量增加很快,但党内教育却异常缺乏,下级党组织尤其是支部,只做实际工作不谈政治和理论,造成一般党员政治理论水平低下。为此,苏区中央局要求各级地方党组织应非常注意从政治上来巩固党的组织,必须采取各种必需的方法使每个党员对于党和党的基本主张都有初步的认识,启发党员发表意见,纠正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观点与倾向。中央局、总政治部与省委应经常供给关于党内教育的各种材料,党报与《党的建设》的内容,以后应求通俗实际[8]。在这里,初步明确了通过党内思想教育来巩固党的组织的思想。
全面抗战爆发后,适应形势变化和斗争需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大量发展党员的方针,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入党门槛的降低使得许多党的暂时同路人、异己分子、投机分子、奸细都趁机入党,从而使党的组织的巩固程度大大受到损害。如何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便成为极端重要的任务。根据1939年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巩固党的中心一环,就是加强党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阶级教育与党的教育,……纠正各种“左”倾或右倾的不正确观点。各级党组织必须根据具体环境与党员政治文化程度,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教育工作”[9]157。这一决定再次明确了通过思想教育来巩固党的组织的思想。
1939年10月7日,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巩固党的决定的指示》,这一指示下发后,各地党的组织迅速开展巩固党的工作。陕甘宁边区通过有计划地选调干部到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轮训区级干部、开办乡级党员训练班等措施,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晋察冀根据地在党支部普遍建立党课制度,定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方针政策,建立检查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组织生活制度。这些从实际行动上落实了通过思想学习、思想教育来巩固党的组织的基本精神。
此外,对新党员的教育也是巩固党的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3月《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中强调,“对新党员应注意给他们以初步的马列主义与党的建设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共产主义与其他党派的理论思想的基本区别”[10]。为了加强对党员特别是新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陈云、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写下了不少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著。如: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些论著对加强党员尤其是新党员对党的认识,进行思想教育,巩固党的组织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解决党内思想矛盾的必然要求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反思两次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党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而才会发生“左”的和右的错误。这种“左”的和右的错误恰恰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构成了党内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共产国际指示的两种思想矛盾。
解决这两种思想矛盾,对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势在必行。在此之前,党曾就大革命时期发生的右倾错误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错误进行过斗争。这些斗争是必要的,但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不仅如此,因为没有从思想上彻底了解犯错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所以,后来同类性质的错误没能避免。
1936年底至1937年夏,毛泽东先后写了《矛盾论》、《实践论》两篇重要文章。这既是对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的哲学概括,又是对中国共产党批判“左”的、右的思想错误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哲学总结。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系统地论述了党内同志犯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对于提高党的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成果。
根据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论述,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有阶级存在的时候,是阶级矛盾在党内的反应。“这种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在个别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1]335列宁、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布哈林之间的矛盾便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内也有过这样的情形。毛泽东认为,就当时党内的思想矛盾而言,还没有发展为对抗的形式。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1]335。
既然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那么,如何开展这种斗争?1931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提出了加强党内教育的措施,即注意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工作。在这些教育工作和思想斗争中,必须要很灵活的联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政纲及目前任务,以达到提高党员政治理论水平的效果。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教育,还需要注意有系统的进行,特别是对党的干部来说更要如此。为着这一工作,党必须切实执行下列几种办法。“(1)要组织读报班,读党报小册子和决议案,从这里提出问题讨论。(2)在支部大会或特别召集干部会议,作浅显的政治和理论问题报告。(3)组织各种问题研究会。(4)出版各种问题简(明)的小册子并收集和编订其他材料供给党员作研究的参考。(5)在各种训练班要按受训练同志政治理论水平定出这种问题的课目。(6)能识字理论水平较高同志应自己看懂基本的理论书籍。党应收集并翻印这类书籍。”[11]
对于党内思想斗争问题,刘少奇在《论党内斗争》中进行了深入论述。在他看来,党内斗争,主要的是思想斗争,它的内容是思想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因此,应“尽可能完全采用诚恳坦白的态度,多做正面的教育,去求得思想上、原则上的一致。只有在必不得已的时候,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可以采取对抗的斗争方式与组织手段”[4]210-211。“党内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党与教育犯了错误的同志,所以党内斗争本身就是一种党内不可缺少的教育;而党内的教育也是一种党内斗争,一种比较温和的斗争,因此教育与斗争是不能分开的,斗争即是一种教育,教育即是一种斗争,机械地分开是不对的”[4]193。在这里,党内斗争本身就是思想建党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确立新的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提出了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内容。只有在彻底地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有可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也就是确立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要确立新的意识形态,党的思想建设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自然十分重要。1921年秋,中央局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由李达负责,组织马克思、列宁著作的出版,到1922年6月,共出版15种,每种印发3 000册。此外,党还配合实际斗争的需要,编写和印发了纪念马克思诞辰、声援香港海员罢工的小册子,以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1925年党的四大以后,为适应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建党的需要,党加强了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宣传部的工作。其中,宣传部的一个中心工作便是编辑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策略的书籍,并督促和指导各地广泛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各根据地发展的党员大都是农民出身,因此,苏区中央局组织部、宣传部及红军总政治部等机关,印发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基本知识的读物,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为了扩大党内党外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央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1)建立各地方党的宣传部,在宣传部下组织宣传委员会,经常讨论与检查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正确的解释中央与上级党组织的决定与指示;(2)从中央局起一直到省委区委党校,以至比较带有独立性的地委中心县委止,均应出版地方报纸;(3)要经常注意研究敌人的宣传鼓动与友党友军的宣传鼓动,收集各种具体材料,求得及时的给以批评与答复,对于国民党顽固分子的防共宣传,我们应依情况采取攻势,使自己完全处在主动的优势地位;(4)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应经常开办各种干部训练班,应以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党的建设与游击战争作为教育计划的中心内容;(5)坚持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出版翻印各种关于马列主义刊物与书籍,组织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会与读书会等[9]70-72。1942年中共中央编译局成立,专门翻译出版马列著作,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创办的诸如《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解放》周刊、《共产党人》等报纸刊物在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立新的意识形态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思想的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正面宣传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思想的论战来实现。1938年初,国民党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攻击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1939年1月,国民党更是宣称中国有三民主义就够了,用不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等论断。一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也借此企图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对于国民党的叫嚣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延安理论界先后发表文章和讲话,一方面揭露和批判形形色色的假三民主义,论述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另一方面论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通过这场论战,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及其基本战略等问题,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从1939年底到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完整论述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思考和想法,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表现,它的形成离不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五、结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建党的推崇,除了基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组织、解决党内的思想矛盾、确立新的意识形态等的考虑,以及消除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可能由一个工人党转变为农民党的担心之外,确保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实现,防止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等因素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建党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4]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9):第五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816.
[6] 列 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47.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34.
[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3):第九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19.
[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1940):第十二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0]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十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7.
[1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1):第七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