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1

2012-02-15赵跃先

关键词:立体化理论课政治

赵跃先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自2005年教育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多次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虽然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方法做了改革和创新,但并没能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教学内容更加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得到了创新。但是在教学方法、内容、工具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新问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只注重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的少;理论知识讲的多,联系实际少;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启发学生很少。知识不能入学生脑、进学生心,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不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工具还是限于“教材、教案、黑板、粉笔”,虽然很多学校有了多媒体,但其还只是黑板的替代品,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数大学都为学生配备了机房,甚至多数大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电脑,但是部分大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与老师交流、咨询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一部分是高中知识的延伸,有些内容也是重复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照书讲课,必须有所取舍,否则学生就会觉得内容老套陈旧,学不学无所谓。所以,课前、课后我们都要认真备课,课前要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课后认真总结课堂教学得失,课下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接收新生事物能力很强的学生,以及立体化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立体化”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规律和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集成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相互协同、相互融洽、功能互补的教学综合结构。”[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接受法律教育、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动机、意识、思想和观念,并自觉运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 “立体化”教学模式即是架起思想教育“知行合一”的桥梁。

(一)信息化时代的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立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体性,主要指传统课堂教学、课堂以外、学校以外和网络教学等方式的交叉;还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互交汇,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结合。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除了课堂上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外,社会实践、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甚至与网络上的其他群体发生互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观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把教育学生的时间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既要注意同一时空条件下的师生课堂教学互动,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又要注意时空分离条件下的学生自主实践,帮助学生把学到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还要关注超时空条件下的网络平台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辨别是非,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立体化”

“90后”大学生的成长处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大变迁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都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和过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是家庭的中心,人生中所经历的挫折比较少,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然比较差,并且个人主义思想较强。这样的成长经历影响大学生自信、自立乃至于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在改变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等方方面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另一方面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挑战,造成“90后”大学生信仰方面的迷茫和心理上的空虚。大学生也一度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立体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立体化”正是为了适应教学对象的这些变化,为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认识问题服务的。邱伟光教授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切不可将复杂的人、复杂的现象简单化。”[2]

(三)实现“知”向“行”转化的教学目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立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晓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基础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动。要实现“知”向“行”的转化,往往要经过学生同意接受、达成意愿、形成信念、坚定意志等反复分析、选择的过程,这不是传统、平面化的教学模式所能解决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后,行为者“知”向“行”转化的效果如何,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不清楚。而现代化的“立体化”教学是“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微信、微博等平台随时观察学生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评价。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由“知”到“参”,再到“观”、到“思”、到“行”的成功转化。所谓“知”即通晓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参”即参与社会实践,“观”即对社会及所学知识运用状况的观察,“思”即再思考,“行”即行动。通过这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成功实现大学生的知识向行动的转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一)教学准备的立体化

课前准备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游刃有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前要充分备“学生”、备“课堂”、备“教具”、备“教法”等。

备“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授课对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及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性格和接受能力。比如艺术类、文史类、理工类的学生各自知识积淀不同,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备“课堂”是指教师要充分考虑好课堂因素,同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学生的反应可能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另外,课堂上也会随时发生突发事件,教师应具备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备“教具”,现代化的教具应该包括教案和其他教学工具,尤其是多媒体课件。教案准备的充分与否,教师对教案的熟悉程度及教师的口才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课件使用图片视频等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但也会培养懒学生,因此教师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备“教法”,一堂课如果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产生疲劳感,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个好的教师要学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启发法、讲述法、讨论法、辩证法、演讲法等,把“死”的理论知识讲“活”。

(二)教学过程的立体化

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立体化的教学过程,它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实验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过程,是个广义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既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懂、真用”及其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表现,甚至肢体语言的使用,都会深深打动并感染学生,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3]。实验和实践教学指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它能活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能力,优化学生的素质,以及深化学生的感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处事的能力,肯定学生的成绩,纠正学生行为上的偏差。网络教学主要是为了把封闭式的课堂变为开放式的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原来“接受式的教学”变为“探究式的教学”,也可以实现从“大众化的教学”到“个性化教育”的转变。教师可以利用微博、网站等平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从中学到知识并体验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考评的立体化

考评是各门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重要。科学、公正、全面的考评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立体化的考评可采用开卷和闭卷的方式,可以把学生的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相结合;把学生平时的课堂发言、演讲、讨论与课下的调查报告、资料查寻、论文写作等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也可采用案例考评法现场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评方法,比如,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考评,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其分析某一爱国音乐的写作背景,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其分析某一电影写作的社会背景,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其分析某篇毛泽东诗词等,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创新考评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实现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切实可行。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从学校资源来讲,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支持服务体系可以满足“立体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学校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均有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也比较完备,学校在课堂教学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了多个实践教育基地,并拨付资金专门用于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借助这些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体系,我们能够游刃有余地选择各种模式进行教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来讲,学校教师大多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比较熟练的驾驭各种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从学生来讲,学生的个体特点适合进行“立体化”教学。一方面,学生初步具备接受多样化、多层次教学模式的能力,同时基本拥有适应多种模式需要的相应设备条件。这些基本条件的具备,都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秦亚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40-41.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刘 霞,李艳霞.高校《概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39-40.

猜你喜欢

立体化理论课政治
“曲曲通”立体化声乐教材建设实践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立体化监控在广东省路网监控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