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学PBL教学研究与思考*

2012-02-14王秀莲常淑枫丁慧芬董文军张炳立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温病内化议题

王秀莲,常淑枫,丁慧芬,李 悦,董文军,张炳立

温病学PBL教学研究与思考*

王秀莲,常淑枫,丁慧芬,李 悦,董文军,张炳立

《温病学》;教学研究;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PBL)的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教材,以小组为模式,以讨论为学习”[1]。自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创立以来,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国际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探索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在中国应用或借鉴PBL教学模式的中医院校日趋增多,课程范围广,不仅是临床课,中医经典等课程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5]。本校温病学教学在前期教学改革工作基础上,于2009年开始先后在本科生、七年制学生中分别进行了PBL教学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遇到一些问题,带来了一些思考。

1 方法与结果

1.1 前期准备 教师利用教研活动多次学习PBL理念与方法,结合课程特点确立教学目标,编写大纲、教案;并对学习流程、小组讨论、评价标准等各个环节进行周密设计。

课前在学生中进行PBL理念教育、方法和流程的引导;划分学习小组,按照每8人1组,确定学生组长,配备1名指导教师,1名研究生助教;对学习组长及小组指导教师分别进行培训;课前将病历的全部(或部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教师为学生提供部分相关参考文献,并进行查阅相关资料方法的具体指导。

1.2 PBL教学的实施

1.2.1 提供案例及部分议题 根据学生的基础,对首次开展PBL教学的本科班,在提供案例的同时教师设计部分学习议题,以引导学生的小组学习。教案源于温病学(案例版)经修改后使用。

案例:患者,女,36岁。2003年5月14日起,高热10余天,每见午后热甚,经住院检查,没有确诊,对症治疗无效。10 d后(5月24日)会诊症见:神疲,少气懒言,先恶寒战栗,须臾发热(体温升至39~41℃)一时许大汗出,体温渐降至正常。口微渴,但不欲饮,伴头痛身重,胸闷不舒,恶心欲吐,纳呆,便秘,舌红,体胖,苔白厚如积粉,脉弦滑略数。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中医诊断:湿热疫邪伏膜原。

学习议题:什么叫温疫、疠气、膜原?本案诊断为湿热疫邪遏伏膜原的依据是什么?其病机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出现哪些类型?请确立本案治法,并提出依据。处方(可选择2~3方)进行比较鉴别。找出自学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参考书《温疫论》,读后体会,如何理解开达膜原后的治法?开达膜原法在现代临床的应用。

议题的设计思路是将温病学总论、各论以及原著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温疫章的教学内容未系统讲授),问题涉及到知识、能力和拓展应用诸方面,并提示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注意深入思考问题后的问题,注意发现难点问题去解决。

学生围绕病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结合小组分工分头查阅资料,写出自己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带着不同的答案,到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结果学生准备充分,讨论热烈,小组讨论结束时,意犹未尽,为课下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不仅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提高了学习能力。同学普遍认为,过去的案例讨论满足于结论,不重视过程,也不曾考虑后面还会有什么样的转归,现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入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有的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写道:“原来以为只有上课听讲才能学到知识,现在体会到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讨论使思考的广度增宽了很多。”初次的PBL教学尝试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2.2 提供案例,开放议题 2010年在七年制温病学PBL教学中,以一个源于教师临床的真实病例“小侯同学的发疹”,分成3部分发给同学,此案例涉及到外感病发热和发疹、误治和鉴别诊断、辨证治疗等,将学习置于比较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讨论的议题由学生确立,同学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提出:受凉为什么会发热?外感发热初起临床应如何鉴别病性?如何治疗?该患者为什么会发疹?食物过敏、药疹、温病的发疹如何鉴别?刮痧的适应症是什么?疹出后,热不退用解热镇痛药发汗后为什么又出现腹泻、咽部干痛,眼干的症状?误治后如何辨证?以及外感期间饮食注意什么等广泛的学习议题。不仅涉及到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而且涉及到相关课程,还涉及到现实生活中滥用药物、过敏、误治等诸多问题,体现了学生在PBL教学中的发散思维。

解决议题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内化”过程,针对议题,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对查找的资料有分析有思考,讨论问题有共识,有争论。发言时力争脱稿,或仅列提纲。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再查找、再思考、再讨论,据理力争。体会着“PBL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也可以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有同学在总结中写道:“内化的过程是艰难并快乐着,脑袋中有无数个问号,不同的答案总在打架,经历了由乱如麻,到逐渐清晰,又到有了感悟的过程。”尝试着内化的收获。感悟到“PBL不仅仅是几堂课,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方法”,不少同学将讨论带到课下,在宿舍、在饭厅、在路上,对某个议题各抒己见,相互反驳与承接,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学习讨论的风气日益浓厚。

1.3 评价 温病学PBL过程采用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多种方式,各项评价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4个等级。

如7年制PBL学习评价量表,学生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基本为优秀和良好,两者比例相当,评价及格很少,没有不及格。反应了学生对自己组内同学的学习满意度较高。其中在参与度、学习兴趣、查阅资料方面优秀多于良好;同学间互动、流程掌控、内化能力、表达能力方面良好多于优秀。

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结果显示,良好最多,优秀和及格所占比例相近,没有不及格者。其中发现问题、拟定主题、拟定目标、信息利用、内化、解决问题项以良好为主。团队合作项优秀最多,反应了学生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而差异较大的是沟通能力评价为及格者最多,提示学生在沟通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显示,优秀最多,其次为良好,再次为及格,有1人评价为不及格。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PBL教学的认可与赞同。其中评价及格和不及格的原因主要在提供资料方面,个别同学认为学生搜集资料耗时多,教师应提供全部资料。而在笔者的研究中只提供部分有代表性的参考资料,旨在希望同学根据问题自己确定检索内容,从而提高检索能力。提示有待进一步转变提高部分学生对PBL学习的认识。

2 经验与体会

2.1 引导“内化”“内化”(internalize)是指内化感受。没有“经过内化感受”的学习直接接受老师的传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6]。

针对PBL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容易出现以念资料上的观点来解决问题的情况,引导学生“内化”,强调要有思考、理解、消化、接受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发现问题要有深度,能发现问题后的复杂问题,查找资源后能梳理凝练观点,要有自己的分析,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只有引导“内化”才能逐步实现PBL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出PBL教学的意义。

2.2 过程细化 在精心设计PBL教学基础上,进行前期培训时对小组长、指导教师以及参加学习的全体同学分别进行PBL理念学习、职责培训、方法流程引导等。讨论过程中根据内容,在每部分讨论前都按组发文提示学习进度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力争做到小组之间的统一与灵活相结合。评价时重视参与度与能力,除小组秘书外,每组配备1名研究生详细记录学生发言次数、内容等。PBL教学开展后应及时交流总结。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对实施过程有效监控,才能保证PBL教学的健康开展,而不走过场。

2.3 逐渐深化 经历长期的传统模式学习后,突然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和深化过程,不可只顾追求PBL经典模式,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如对于低年级或初次开展PBL教学的班级设计部分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进而激活他们的思维,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现向PBL教学的过渡;对于7年制中高年级,或已在其他课程中已经进行PBL教学的,可以开放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内PBL教学的又将为学校课程整合后的PBL教学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PBL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和逐渐深化的过程。PBL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将持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3 问题与对策

针对课程内开展PBL课时紧张的问题,可将各种培训等均放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利于学生有相对充足的讨论时间。针对小组教师不足的问题,可由本学科的研究生经培训后补充解决。并参与前期文献检索方法的指导、评价、总结等工作。针对习惯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在PBL学习初起感到难以把握学习重点的问题,应精心设置教案,每个案例都要设定主要学习目标,次要学习目标,课程内PBL案例情景设置不宜过多,以保证PBL教学目标的实现[7-8]。

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本身学习任务繁重,又有英语考级或考研准备等问题,而PBL教学需要学生投入较多时间,如若一学期某班出现两门以上的课程同时开PBL,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建议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课程内的PBL教学,使每个同学都有课程内PBL学习经历,即为课程整合后的PBL奠定基础,又不至于负担过重。

至于评价问题,尽管PBl有不同的评价量表,但实际操作起来仍有一定困难,就目前学生的考核评价仍然是以最后的卷面考试为主。评价是导向,如何科学评价有待于深入研究。

[1] 关超然,李孟智.问题导向学习之理念、方法、实务与经验 [M].台北:台湾爱思唯尔有限公司,2009:17,296.

[2] 邹纯朴,陈 晓,周国琪,等.PBL教学法在《内经选读》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4-6.

[3] 张秋霞,李文刚.PBL与LBL相结合教学法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0):111-112.

[4] 于征淼,钟嘉熙,吴智兵,等.年级专业分化教学改革中的《温病学》PBL 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110-112.

[5] 林大勇,王树鹏,朱 辉.PBL教学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9):72-73.

[6] 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6-10.

[7] 魏凯峰,杨 进,龚婕宁,等.中医《温病学》PBL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272-273.

[8] 韦 婉,年 莉.《方剂学》PBL教学的学习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4):214-215.

G642.4

A

1673-9043(2012)01-0039-03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项目(TJ 2009-2011)。

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

王秀莲(1951-),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温病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温病学理论与临床。

2011-08-16)

猜你喜欢

温病内化议题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