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护理工作站在血液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2012-02-10谷薇娜叶小芳
谷薇娜 叶小芳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
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医疗行业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移动护理工作站(PDA)系统是以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系统为支持平台,将信息查询和采集延伸到床边,实现了护士工作的实时、适时、限时、延时、量化管理[1]。
临床血标本采集核对内容繁杂,准确度要求高,无论是传统的手工检验单模式还是标本容器条码化,都不能解决床旁标本采集容易出错的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出错,极易造成危害严重。PDA执行扫描病人试管及腕带信息后护士再为病人采集,可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确保血标本采集的安全。我院将PDA用于血液标本采集,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使用方法
1.1 开机操作 打开PDA电源,输入护士个人口令及密码[2],确定后窗口即显示全科病人信息,功能类似于护士站病人信息一览表,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性别、诊断、入院日期、管床医生、住院号等,护士即可选择当日所管床位。
1.2 处理医嘱 在开机时显示有未处理医嘱 (已处理与未处理医嘱颜色不同)或者PDA系统自动提示某病人有新医嘱,点击接收,如医嘱为血液标本采集时,打印条形码贴于试管上,准备采血相关用物。
1.3 病人身份及试管确认 携带物品及PDA至床边,以PDA扫码端对试管扫码,再向病人解释,扫腕带条形码,如执行无误,PDA会显示“执行成功”,如试管与病人腕带条码不匹配,则会自动报警,从而避免了身份查对错误的发生。PDA在扫码执行成功的同时自动将该信息传输至护士工作站,护理质量检查时可以查询到该医嘱的开具时间、具体内容、开具医师、执行护士、执行时间,功能等同于电子签名。
1.4 采血 严格按照采血流程采血。
1.5 接收结果 检验科室发送电子检验报告后,护士可在PDA上接收到检验结果,如有异常指标则显示为红色以提示,在病人床边就可解答病人的疑问。
2 讨论
2.1 优点
2.1.1 使用的排他性 每个班次使用固定的PDA机,使用护士个人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所做操作信息为操作者本人,并且只可以对自己录入的信息进行更改,既确保了医护人员操作的合法性,也使其他人无权修改。
2.1.2 操作信息保存的永久性 准确、实时、完整地记录了采血执行时间和执行人,并且永久保存医嘱记录,为医疗举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2.1.3 查对的准确性 由于病人数量多,护士工作繁杂,采血操作风险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PDA系统通过扫描试管条码与病人腕带条码信息,一旦出现不匹配现象,就会自动提示,减少护理差错发生率,尤其适用于意识不清和婴幼儿病人[3]。
2.1.4 查对步骤的简化 采血流程规定多次核对和签字环节都可以通过扫码这一动作完成。
2.1.5 强大的查询功能 护士血型鉴定标本送出后,可以从终端查询到相应的鉴定结果,在床边就可方便、快捷地回答病人的疑问。
2.1.6 便于工作量的统计 终端所做的操作在护士工作站都可以查询出来,并且自动汇总,可以为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准确的工作量统计数据。
2.1.7 实现无纸化办公 传统的采血操作,承载医嘱信息的媒介纸张,操作后需护士手工签字,实时性、移动性和扩展性较差,PDA的使用真正做到了无纸化办公。同时也解决了传统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字迹潦草、涂改、记录错误等问题,避免重复抄写。
2.2 存在问题
2.2.1 前期工作量大 PDA系统的推行是建立在医院完善的His系统基础上,关系到信息处、检验科、医疗、护理等多个部门的协作。我院前期His系统自2002年启用至今,历时11年,前后全面升级5次,投资过亿,逐步趋于完善后方才开发PDA系统。
2.2.2 资金需求大 正在试点使用的PDA终端约1万元/部,每科需配备5~7部,我院现有47个护理单元,全院只终端就需投入300万左右。同时电子设备升级快,平均3年就需更新换代,故维护升级亦需要大量资金。使用PDA系统需要医院管理层面做出决策,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
2.2.3 护士适应问题 随着PDA开发使用必须建立出一套相对应的操作流程及管理标准[4]使用初期护士操作不熟练,部分护理人员对PDA实时记录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在PDA内没有设置个人密码,操作结束后不及时撤回个人页面,造成医嘱执行与确认人员不一致,存在责任隐患;同时因采血时需携带PDA终端,还需避免其碰撞和血液污染等,故有部分护士表示不习惯。
2.2.4 沟通减少 传统的病人身份核对程序,需护士开口与病人交流,护士习惯同时询问病人病情、睡眠等情况。而使用PDA后,因不需要人工核对病人身份,易引起护士对仪器的依赖,我院护士多在扫码后立即进行操作,不再与病人沟通。这些应只是暂时现象,可以通过不断强化护士行为而改变[4]。
2.2.5 病人适应问题 护士在采血过程中,因不需要人工核对病人身份,护士扫码后立即进行操作,易引起部分文化层次较低病人产生误会,不理解,不放心,短期内影响满意度。此问题需要在医院医疗覆盖区域广为宣传,多家大型医院联合推行,方可逐渐被病人接受。
2.2.6 切换模块时速度较慢 在抢救病人等紧急情况时,会影响操作速度。
2.2.7 屏幕小,可视信息少 在需要读取大量信息,如:读取多个病人检验结果时,需分病人和项目逐一切换,使用不方便。
2.3 小结
2.3.1 使用现状 PDA应用于血液标本采集,主要是利用其条码扫描功能来实现病人身份确认、签名、查询、统计、信息传递等。PDA还拥有更多实用的功能,如:生命体征和出入量的床边录入功能、床边查房功能等。
PDA是现阶段应用广泛的移动护理工作站形式,因开发商与医院需求不同,在各医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存在较大差别,多数医院深入开发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就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护理工作方式。
2.3.2 PDA与床边工作站 相对于以往的床边工作站,PDA体积小,携带方便,信息传递速度快,使信息系统的触角延伸到病床旁,规避医疗风险,尤其在减少护理差错方面效果显著。
2.3.3 体会 我院试点使用3个月来,感到需要在以下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2.3.3.1 前期需求全面细致 我院成立专门的护理信息小组,历时1年对国内多家使用PDA较好医院进行充分调研,考察;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在确定大方向后,充分征求临床一线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建议和相关处室意见,汇总、筛选、论证后方形成信息需求。试点过程中需要修改系统时,给开发人员带来重复劳动较多。
2.3.3.2 开发过程中需专人负责 因需求需要转变成为计算机语言,国内现无护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共通的专业教育,故护理人员认为复杂的问题,开发人员可能会轻易解决;而护理人员认为简单的问题,却很难解决。
2.3.3.3 使用前护士培训到位 护士使用是否顺利是推行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投入使用前必须使护士认识到改变的益处,接受工作形式的改变。电子工具功能繁多,对于年资较高、电脑接触较少护士需重点培训,以减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3.3.4 持续跟进 不论前期工作如何到位,在应用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故需持续改进[5]。
PDA作为护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切实解决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部分安全隐患,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在类似血液标本采集的高危操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随着进一步研究和维护,PDA将逐步完善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1〕李丽,曹梅利,计燕,等.ICU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的初期应用管理探讨[J].护理管理,2008,23(15):1365-1366
〔2〕卢爱玲,金华兵,夏舜.电子病历加密技术初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20):4-5
〔3〕陆宏,付春华.PDA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8,14(3):374-375
〔4〕刘金奕.移动式工作站在临床护理中应用[J],天津护理,2011,19(4):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