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羽肉种鸡各饲养阶段的管理要点

2012-02-05陈合强王宏胜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门226103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年4期
关键词:种鸡均匀度雏鸡

陈合强 王宏胜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海门 226103)

白羽肉种鸡各饲养阶段的管理要点

陈合强 王宏胜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海门 226103)

肉种鸡具有肉鸡相似的遗传特性,胸肉比例高、生长速度快及饲料转化率高。肉鸡性状的改进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如产蛋率、受精率、死淘率、抗应激能力、饲养环境条件和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根据肉种鸡的生长发育特点,在饲养过程中尽量避免各种应激因素,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通过精确的料量控制和严格的限饲控制体重避免超重,正确管理好种鸡的各个饲养管理阶段,尽可能生产出最多、高质量的商品代肉鸡。

1 雏鸡入舍前的准备

健全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病原微生物在鸡舍内外环境中的留存,所有的鸡舍和设备必须彻底冲洗消毒并在雏鸡入舍前进行检测,确保冲洗消毒的效果。雏鸡入舍前对鸡舍提前预温,正常气候预温24小时,温度较低季节48小时,寒冷冬季预温72小时,使鸡舍温度和相对湿度保持稳定,垫料温度达到28~30℃,鸡背高的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60%~70%。

2 雏鸡入舍

达到最佳的环境温度,如表1。鸡群的感觉温度取决于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如果相对湿度偏离60%~70%,鸡背高的温度应做相应的调整。经常观察雏鸡行为,以保持温度适宜。从1日龄开始应确保给雏鸡提供一定的新鲜空气,提供最小通风量,避免出现贼风和背流风,地面高度的风速应低于0.12米/秒或越低越好。

表1 育雏期的温度与湿度

3 育雏期(0~4周)

确保鸡群育雏期骨架、体重、均匀度和胸肌等均匀健康地生长发育。

3.1 0~3日龄通过精细的管理,培养刺激食欲。确保足够有效的采食和饮水位置,勤赶鸡和匀料,提供高质量的颗粒破碎饲料,保持最佳的环境温度,随时观察雏鸡行为。在25%的育雏区域铺上垫纸,饲料同时放在垫纸和开食盘上,利用嗉囊充盈度作为评判雏鸡食欲培育情况的指标。一般来讲,雏鸡入舍开水开食2小时后,在不同的地方抽查100只鸡,满嗉囊鸡所占的比例应达到75%以上;8小时应达到80%以上;12小时后应达到95%以上;24小时后应达到100%。

3.2 7~14日龄达到目标体重。从10日龄开始为鸡群提供连续不断但较短的光照时间,提倡遮黑饲养,建议密闭式鸡舍育成期使用8小时的光照时间,如体重低于标准,在21日龄前可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3.3 14~21日龄个体称重。从第2周开始个体称重并记录,计算均匀度和变异系数。

3.4 21~28日龄体重应达标。4周末公母鸡体重必须达到或略超过标准体重20~40克。4周时如果鸡群的变异系数在12%左右时就应该进行分栏,将鸡群按照不同的平均体重分成2~3栏饲养,分栏后每栏的变异系数应小于8%。

3.5 育雏成功与否的评判。通过对均匀度的评估判断育雏是否有缺失,正常情况下,雏鸡到场时的均匀度一般为78%~82%;1~4周龄期间均匀度如果大幅降低,则说明育雏期管理存在问题;如1~4周龄每周的均匀度和1日龄基本一致,则说明育雏效果较好,如表2。

表2 育雏效果好坏的评判

4 育成前期(5~10周)

通过调整各栏的喂料量,合理控制各栏鸡群的体重增长,使鸡群获得均匀的骨架发育。公鸡早期的生长发育对于将来的受精率非常重要,12周之前,公鸡95%的骨架几乎已发育完成,12周公鸡体重小,腿就短,将来的腿也短。分群时间很重要,正常情况下在3~4周、6~8周及10~12周分群3次。控制增重的一般原则,每增加1克饲料大约增加体重40克。分栏后,重新制定体重生长曲线,控制好栏内鸡群的体重,以确保各栏鸡群在7周达到标准;8周后必须每周增加一定的料量,稳定栏内鸡群的饲养数量,达到正确的周增重。育成前期公母鸡体型配比的好坏对受精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确保体型配比合乎标准要求。

5 育成中期(11~15周)

保持正确的周增重,增加饲料量刺激生长,10周时应重新审核各栏鸡群的体重并与标准体重比较,制定平行于标准体重的生长曲线。15周时再次审核鸡群体重,必要时重新制定新的体重生长曲线。保证饲料均匀分配,料位充足,维持好均匀度。10~15周期间应制定一个计划,尽可能使体重在15周之前调整完成。15周以后鸡群开始性成熟发育,必须关注这个时间,这个周龄以后已经来不及再把体重调整回标准体重,到了这个点我们只能接受之前所犯的“错误”,如果这时体重超重也必须作相应的管理。

6 育成后期(16~24周)

确保提供适当的饲喂量,达到正确的周增重和体况发育良好,17周后尤为重要;维持均匀度的持续稳定;确保公母分饲,适时进行公母混群和光照刺激等;21~25周应在见第一枚蛋时换成产蛋期饲料或最晚产蛋5%时饲喂产蛋料。

6.1 育成后期群内和栏内的周增重和增重率应达标。确保群内和栏内均衡的周增重、总增重和增重率达标。如果周增重不够,将会影响产蛋高峰,如果周增重及总增重过度,则会影响到产蛋维持。

6.2 确保体况发育良好。在16~23周每周称重时通过目测和触摸对鸡只的胸部、翅部、耻骨和腹部脂肪等进行监测观察,确保丰满度发育适宜。

6.3 公母混群。18~21周对公鸡进行选种,淘汰鉴别误差鸡;21~24周根据鸡群的性成熟情况进行公母混群;未成熟的公鸡不应与母鸡混群;如公鸡性成熟早于母鸡,应分步混群,2~3周后达到所要求的公母比例,如表3。防止过度交配伤害母鸡,因公鸡太凶造成母鸡躲避,羽毛破损;交配不足,错失交配机会,早期孵化率较低;混群太晚公母鸡性成熟过度,影响产雏数。

6.4 光照管理。育成期保持恒定的光照时间8小时,首次增加光照时间最多4小时,由8小时增加至12小时,2周以后再增加1小时,以后每周再增加1小时,最长16小时(国外建议有13~15小时);光照强度比育成期增加10倍,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光照程序。计算并记录鸡群的均匀度,评估鸡群适宜的加光时机,一般母鸡加光时的体重应至少达到2.3千克。加光前检查母鸡耻骨状况,利用耻骨间距管理光照刺激,因其与母鸡性成熟直接相关,未达到性成熟的母鸡会造成脱肛,性成熟的母鸡会有较好的产蛋性能,变异系数大的鸡群耻骨间距也很不均匀,光照延迟越久越能改善均匀度;18~20周以后,密切检查耻骨间距,只有85%~90%的鸡群达到2指以上才可加光。一般22~23周第一次增加光照时间,不应早于147日龄。

6.5 公母分饲。防止公、母鸡相互偷吃料,公母鸡使用不同的饲喂器饲喂,自始至终保持公鸡18厘米/只的采食位置,料槽或料桶高度适当并不能摇摆或倾斜,确保每只鸡吃料均匀;一旦母鸡不再偷吃公鸡料,应将公鸡料槽或料桶尽量放低,以利于体型小的公鸡吃料,有利于整体均匀度的保持。

7 产蛋前期(25~34周)

保持正确的周增重和总增重,强调性成熟的均匀度。为满足产蛋率、体重和蛋重的需求增加料量,23~28周开产后根据产蛋率、蛋重及体重情况增加饲喂量。观察鸡群的行为,加强种公鸡管理,对胸肌发育进行评分,淘汰不合格和不交配的公鸡,并维持好公母比例。确保公母鸡同步性成熟,公母分饲及公母鸡体况发育良好,通过饲喂管理好种公母鸡的体重,为鸡群提供最佳的饲养环境,包括有效的鸡舍降温和加热系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密度等,减少应激。

8 产蛋后期(35周至淘汰)

8.1 产蛋达到高峰后35天左右,即一般在35~36周开始减料,并根据鸡群的产蛋率、蛋重、总产蛋状况及体重进行减料,控制体重和蛋重过度增长。

8.2 从30 周至淘汰期间,根据体况管理公鸡,淘汰体况差的公鸡,保持适当的公母比例。

表3 建议的公母配比

8.3 创造较好的鸡舍条件。为种鸡提供合理的鸡舍条件如表4和表5,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如表6,保持最佳的群体大小,一般种鸡群体大小适宜为3000只母鸡。

表4 鸡舍宽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表5 鸡舍长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表6 饲养密度对孵化率的影响

8.4 减少应激。实际生产过程中会遇到或发生各种应激如饲料类型和数量的变化、用药过量或不当、环境的改变、转群、免疫、缺水、限饲和惊吓等,每项细小的变化,鸡群都较敏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给鸡群带来伤害。因此,在日常的各项操作时,应将各种应激因素考虑到位,尽量降低,并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素、维生素C等以缓解应激反应。

9 小结

肉种鸡生产性能的好坏,关键在于体重和均匀度的控制,要养好肉用种鸡,离不开优良的现场和细节管理,任何规范的操作程序都代替不了良好的现场和细节管理,实际生产中,要做好种鸡饲养管理工作就要从饲养管理的现场细节入手,夯实工作之基础才是饲养管理的关键。市场上最好的环境控制器是人;最好的环境感应器是鸡。每一位饲养管理人员要从“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出发,思考问题全面彻底,工作安排细致到位,思路明确灵活,细心观察,为鸡群创造一个舒适稳定的生存、生长和生产环境,满足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需求,确保鸡群健康,以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

S831.4

C

1008-3847(2012)04-0028-04

罗庆斌

猜你喜欢

种鸡均匀度雏鸡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肉种鸡的饲养管理措施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新西兰祖代种鸡加速入关:黑龙江引入3.32万只;江苏引入1.66万只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3)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食醋可防鸡病
PTT纤维纱线生产及在毛精纺面料中的应用
提高肉种鸡均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