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构成

2012-02-03王立凤陆晓倩庄贝妮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实力物质精神

王立凤,陆晓倩,庄贝妮

(集美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一、软实力理论对文化软实力的注解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软实力”概念,相较于基本资源、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这些属于支配性实力的硬实力而言,他认为软实力是以一国的文化、政治思想和政策为基础,通过吸引而非威胁或收买他人获得我们所需的能力,是一种吸引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盟友和伙伴的隐性资源。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形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软实力着重于精神力量,硬实力看重物质力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软实力以硬实力为载体,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约瑟夫还进一步指出软实力应该是一国共同的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可具体化为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1]软实力包括的内容也可描述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型的吸引力,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以及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等7 项内容。①参见2011 年1 月《理论导报》《什么是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可以看出,软实力是由一国的无形因素或软力量所形成的吸引和说服他人的能力,这种吸引力能够让人对具有软实力的国家或地区产生好感,进而趋向或被逐步同化,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对外界的无形吸引力。也就是说,一国要想形成软实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各种软力量因素,二是这种软因素能够形成对外界同化式的实力。由上述分析可知,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毋庸置疑,我们所需要明确的只是软实力理论中的文化软实力应如何理解以及软实力中的文化与其他构成内容之间的关联。

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理解,国内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侧重于文化精神价值的吸引力;二是结合文化精神形态与物质表现形态的描述;三是对文化软实力内涵的具体构成说明。[2]从文化软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上看,国内主要有4 种观点:即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一部分,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同于文化力;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力和软实力的简单相加。[3]如果严格遵循约瑟夫的软实力概念的理解,可以把文化软实力看作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这样理解的文化软实力强调的是文化精神、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意识形态等非物质性因素所形成的吸引力,内容过于抽象,在理论上也许能够很好地契合约瑟夫的软实力理论,但却不利于文化软实力在实践环节的应用,在软实力的分析中也存在具体操作难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将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这种表述基本上是结合文化精神形态与物质表现形态来定义文化软实力,此种定义可以较好地解决在实践环节对文化因素或软因素的把握,但容易造成大而全,夸大文化因素,忽视软实力所强调的吸引和说服力。第三种情况是从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构成上来说明内涵,这部分学者多数是从文化力的角度进行论述,基本上把文化软实力等同于文化力,或是文化力和软实力的相加。总体来看,这些观点出发点不同,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各有所长,在各自的领域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相互之间不认同甚至激烈冲突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并非存在本质性的差别,更多的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而做的界定,因此,有必要从实践需要出发,从便于经济研究的角度统合上述观点。

二、从文化的经济学定义上看文化软实力

“文化”一词,东西方的理解虽有差别,但在基本词意上仍较为统一。从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对人的教化、培养,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道德观念、传统或规则的修习,表现出来就是人的品德、言行等。如果把这一层面的意义扩展到民族、社会,就变成一个民族或社会的价值观念、习俗传统,进而展现为群体的一种精神风貌或行为处事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一层面的涵义归结为文化的精神含义。另一方面,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内涵中还有一层关乎自然或物质层面的内容。在东方,指的是物质财富;在西方,在其根本词意上有对于自然的驯化或培育之意。因此,在研究文化现象时,只考虑精神层面的内容势必会对文化造成片面的理解,我们应该注意到文化的物质层次。再者,经济学的定性、定量分析要求的是具体化的对象,简单地概括为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的说法不利于经济分析,具体化文化的概念就成为研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问题。

(一)文化的经济定义

由于文化的内容丰富、繁杂,关于文化的种种概念也就各取所需,并且随着时间和研究领域的扩展而变化 较具代表性的定义,诸如,人类学家格尔兹从观念型概念的角度解释了文化,把文化理解为表达价值观的符号体系,是社会文化成员所共有的交流体系,是人们之间共知的符码,是公共的,并不是超自然而存在。[4]此种文化理解更重视的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社会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某一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既包括价值观念,也包括制度、结构、传统,进而包括反映这一文化的物质器物。[5]从经济学的角度看,David Throsby 对文化的理解较具代表性。他在《Economics and culture》一书中把文化分解为两种涵义,一是人类学和社会学上的词意,是关于文化外围意义的理解,涉及与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在群体成员间或群体与其他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形式则可作为文化的物质形式进入经济分析;另一是词源意义上的文化,是对文化及文化活动的基础性理解,主要是由群体分享的一系列信仰、价值、习俗等,可作为文化的象征意义进入经济分析。[6]

综合前人所述,笔者认为经济研究中的文化应是思维方式、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汇,以精神层面的文化为核心、基础,向外具化到人们参与的与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物质形式。可以理解为如下4 个层次: (1)精神文化,是人或社会的智识、道德状态。于个人,是指人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维模式、民族心情;对大众,则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观念、宗教信仰、民(种)族情结等。 (2)制度(行为)文化,可理解为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家庭与组织形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法规制度等。(3)物质文化,主要指凝结在物质产品中的物器文化,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文化遗产、艺术品、艺术和知识工作机构都是物质文化的典范。物质文化可以是我们周边的所有物品实体中所含有的文化内容。(4)环境(氛围)文化,它的内容相对前三个层次来说较为抽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外界对一个群体、社会的观感,是该社会呈现给人们的一种状态或氛围,是上述三个层次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见图1)。总的来说,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相对较为稳定,对经济的影响也较为持久;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和载体,物质文化因载体多样而内容繁杂,变化较为明显;环境文化作为这三个层次文化的综合,是三种文化形态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结果,可体现一个地区或群体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面貌。

图1 文化的概念框架

(二)从文化的经济定义看文化软实力

从前文讨论可以看出,软实力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所产生的吸引力上,其中的文化软实力的确可以专指核心价值体系和主导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无形影响力,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存在。由于精神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会作用于物质层面,形成物质文化,进而培育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环境文化,因此,即便把文化软实力定义为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力,但在研究上还是要从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等制度(行为)、物质层面进行分析,环境文化层则可以给出对整体文化软实力高低的最直观的体现。而在软实力的构成内容上看,政治意识形态不可能背离文化价值传统而存在,外交政策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延伸,例如我们可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看到中国的儒家传统。可以说,文化因素渗透在软实力的方方面面,因此,将文化的定义从精神层面扩展到物质层面,从广义上看文化,文化软实力也可以等同于软实力。

三、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力的延续与发展

(一)文化力的构成要素

在现实世界中,所谓的力主要指的是自然力和人的主观能动力,文化是与人紧密相联系的,没有独立于文化之外的人,因此,文化力是人的主观能动力以文化为约束条件的表现,同样可以用于改造自然或社会,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力,为人们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如前文所述,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基础,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是精神文化作用的结果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反映,文化力也可以理解为各个层次的文化形式所蕴涵的软性精神因素的一种释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可以分析文化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神要素,主要指的是理想、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内容;二是结构制序要素,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经济社会制度、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文化网络机构框架等;三是以人为主体的智力因素,包括教育、科学技术等;四是传统文化因素,是指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传统风格、文化遗产、价值取向、民族精神等。这里的精神要素同样处于核心位置,为秩序、社会架构的形成提供了指导思想;智力因素是其他要素的积淀作用于人的结果;传统文化因素则是各要素时间积累的成果,反过来,这些要素也对其他要素起到约束、规范的作用。以上诸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不断优化融合,构成了文化力的整体力量体系①我们也可以把文化力从导向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和幅射力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并在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显示文化力的强大生命力。

(二)文化力的存在形式与作用表现

我们所提到的文化是精神和物质世界的综合体,同样,文化力也是精神力与物质力的多层结合与发展的综合力。从存在形式上看,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动力、道德风范,是无形的,好比我们的思想力、创造力、决策力等,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观念性的东西,是以物质环境与人为载体的。具体来看,它是有形的直接实物上的认同,是物质的有形形体的意识形态表现,是形态化的物化实体。不论文化还是文化力,其存续都要以一定的物质世界为依托,离开了我们生存的物质环境,文化也就不存在,没有了文化也无所谓文化力。正因为文化力有了外显的物质形式,因此,也具备了反作用于这一主体形式的反力,文化力也理所当然地具备了正反双向的作用力。我们可就文化的经济和管理两项职能来说明它们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正向作用力。如果把经济的最终目的理解为追求幸福的最大化,人们生产、生活的终极目的体现的就是道德的终极标准,那么,文化的经济职能造就了文化的可获利性,人们可以利用文化来进行生产、销售获得收入,增加社会财富,促成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同提升。而文化的管理职能则强化了区域、团体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之形成凝聚力和约束力,增强对抗外界变化的能力。文化的经济、管理职能共同作用,会在社会形成一个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的良好环境氛围,进而产生强大的对外辐射力,扩大本地文化的影响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推力的延续过程会再次促成文化力的推动,促使整个社会形成持续向前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个作用力就是与之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它减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甚至使之萎缩消失。简单地说,每一个价值目标的实现都有一定的条件制约,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其特定的生存空间限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则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历程,当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时会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和抑制社会的发展,这在文化力的激励力和辐射力中表现尤为明显。如果文化力的表现都是正向的,或者说整体的文化力是增强的,那么,社会向前发展的实力就会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点在各方的研究中已成定论。

(三)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力的延续与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出现后,文化力的概念随之被取代。文化力概念的消失并非理论过时,实际上是该理论经过5 年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上述文化力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文化力有两种作用形式,一是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正的推动力,是阻碍社会良性发展的负推动力。文化力的着眼点在一国之内,其构成与文化的构成并无二至。将文化力理论发展到文化软实力后,内涵仍可遵循文化的定义,包含精神到物质各层次的文化力,而着眼点却已扩展到国外,在关注文化对内影响作用的同时,更重视文化对外的辐射、吸引作用。对文化的影响力研究也转移到正文化力上,借助于正文化力也就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培育来发展软实力,进而提升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软实力和文化力理论并无冲突之处。从概念上看,文化软实力应注重共同价值观、主导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所带来的吸引力,可以看作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从实践研究环节上看,则要将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扩展到制度(行为)、物质和环境文化层,从这些可以具化分析文化精神力量的层面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效用。软实力的研究尽管可以把文化看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但精神层面的文化贯穿于其他各软实力内容的始终,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在软实力中的作用,应该与软实力统一起来。最后,应强调的是文化软实力理论是文化力理论的延续与发展,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将21 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经济蓬勃发展的历程纳入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体系下。这不但有利于理论研究,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乃至文化经济的发展,为提升我国整体综合实力服务。

[1]李宜强. 关于区域软实力的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8) : 124-127.

[2]周国富,吴丹丹. 各省区文化软实力的比较研究[J]. 统计研究,2010 (2) : 7-14.

[3]贾海涛. 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评公式[J]. 学术研究,2011 (3) : 19-25.

[4]韦森. 文化与制序[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SARAH OWEN-VANDERSLUIS. Ethics and cultural policy in a global economy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3.

[6] DAVID THROSBY. Economics and cultur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猜你喜欢

实力物质精神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