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的思考

2012-02-03刘志强

中国应急救援 2012年4期
关键词:武警部队军事训练救援

刘志强

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变暖,极端恶劣天候频繁出现,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造成的损失逐年上升。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尽快恢复灾后重建,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一个十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高发频发的各类灾害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大力加强抗灾救灾力量建设,有效抵御自然灾害侵袭,成为历史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武警部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相继成立多支以抗灾救灾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分队,旨在遂行抗灾救灾任务。专业分队作为武警部队一支新型专业力量,必须将其打造成素质过硬、全时备战的“国家队”,切实为有效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必须着眼遂行使命任务需要加强专业训练。胡锦涛主席着眼新时期新阶段部队建设发展,鲜明提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军队建设发展的总纲和必由之路。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建设全局高度,着眼历史使命和遂行多样化任务需要,把加强抗灾救灾力量建设作为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更加自觉地用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统一认识、统揽全局、统抓落实,加快专业训练步伐,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并肩负起抗灾救灾历史重任。一是更新救援理念。抓好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对官兵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贯彻主题,就是要始终把科学发展贯穿到部队建设全过程,作为指导思想不动摇,自觉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要求,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内容,不断提升部队专业训练水平,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创新发展。贯彻主线,就是要紧紧扭住武警部队确立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武警部队 “五个更加注重”要求,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应对各类挑战,把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定位在能够随时拉得出、用得上,能够圆满完成各类抗灾救灾任务上,为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提供坚强有力支撑。二是改善知识结构。官兵素质是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的“软实力”,更是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的“硬功夫”。抗灾救灾力量建设目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全面形成抗灾救灾能力、高标准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必须清醒认识当前部队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出矛盾;切实把拓宽官兵知识面,提高官兵科技素养,培养过硬专业技能作为紧迫任务常抓不懈,要采取学习培训、帮带提高、岗位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引导广大官兵广泛学习各个领域特别是抢险救援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持续不断地充实理论、丰富知识、拓宽技能,培养一批懂理论、懂科技、懂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着力提升队员整体专业素质,为贯彻主题主线战略思想,有效提高部队抗灾救灾能力提供智力支撑。三是积累实践经验。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必须要把实践积累作为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2011年6月,武警部队和中国地震局在甘肃兰州联合召开了抗灾救灾力量建设现场会,为抓好抗灾救灾力量训练提供了全新模式和内容。会议成果与推动部队专业训练转变相匹配,与建设现代化武警相适应,是一次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但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与高标准完成抢险救援任务需求之间还有不小差距,必须在工作实践中研究自然灾害特点规律,总结积累抢险救援经验教训,否则,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从武警部队近年来担负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南舟曲等抗灾救灾行动实践看,抢险救援器材短缺、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有关保障不够到位等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制约了抢险救援的效率,加强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建设,必须坚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查缺补漏,才能为今后圆满完成多样化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必须重点突出训练质量效益创新组训模式。注重质量效益是贯彻落实主题主线战略思想的基本要求。加强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必须紧紧扭住质量效益这个核心不动摇,在加强人装结合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班组协同训练和整体联动演练的基础上,把提升能力作为训练根本目标来加以落实。要坚持任务牵引、信息主导、突出重点、科学求实的原则,科学筹划内容,合理搭配强度,精心实施指导,着眼复杂条件下遂行任务需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摔打锤炼部队,突出抓好实兵、实装、实战和全员、全装、全要素、全过程演练,形成一套既贴近部队日常训练实际,又适合部队实战需要的组训模式,不断提升部队军事训练效益。一是实施分类指导。按照统放结合、宽设精训要求,合理调整必训、选训内容,科学组织官兵轮训。以救援课题训练为载体,以信息系统特别是处突指挥平台为支撑,以各级业务部门和工化救援分队为主体,以上带下、多级联动,按照先单要素、后多要素、再全要素集成的步骤,区分单级分训、多级合训、系统联训三种方式,着力抓好指挥控制、现场救援、各类保障等要素集成训练,努力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和保障效能。根据受训者素质基础和领悟能力,采取先单兵技术、后班组协同;先室内推演、后实景演练的方法,把基础技能、技术课目、班组行动混合编排,穿插进行,同步展开,轮流施训。通过单兵技能共同学、集中练;专业技能分班学、逐个练;仪器操作分组学、交叉练;难点课目白天学、晚上练,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因人施训、循序渐进,让素质好的能“领跑”,基础弱的能“跟进”,实现基础课目定形、班组训练成形、课目演示定案,确保部队训练“四落实”,推动各项训练稳步有序进行,催生部队军事训练质量快速提升。二是紧抠训练标准。根据遂行抢险救援任务需要确定体系编成,以要素集成、单元合成训练为基础,全系统、全要素高度集成实施普训。单兵训练重点突出行动着装、简易通联、绳索运用和搜索、破拆、顶撑、救护以及工程机械操作等重点技能和装备器材操作使用基础,使官兵熟悉装备性能,精通操作技能,实现人装最佳结合。班组训练紧紧围绕搜索标定、移除障碍、破拆顶撑、高空救援、竖井救援、医疗救护等难点课目,使班组行动贴近部队实战需要。分队课题演练围绕预案启动,平战转换,机动到位,组织营救,撤离归建等内容,统一流程,规范程序,提高部队灵敏反应、快速到位、高效施救能力。三是注重人装结合。按照训练各有侧重,能力逐级合成,整体有机衔接思路,坚持以加强人装结合为基点,以强化专业技能为支柱,以提高协同能力为纽带组织分训。根据定人、定装、定科目要求,结合单兵训练场和透水管道、埋压废墟、叠压废墟、泥石流废墟、可控废墟与综合训练楼、斜楼等不同训练场地,区分不同专业,组织分训细训。把单兵技能、班组行动和分队课题演练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细化分解,明确标准,规范流程,分层施训,夯实训练基础。建立课目长负责制,指导部队逐动作、逐环节实施,使官兵熟练掌握基本装备器材操作使用技能,实现技能娴熟、操作规范、整齐统一的目标。四是坚持贴近任务。着眼遂行救援任务实际,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突出能够独立遂行任务的建制单位或分队编组为训练对象,以内部各种力量有机融合为目标的精训。科学设置训练内容和演练场景,指导部队全要素、全内容、全员额进行合练,现地编排论证,反复推敲研练,规范作业流程,明确协同动作,统一指挥口令,细化信(记)号标识,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磨练部队,锤炼作风,保证每名队员至少掌握4至6项专业技能,每个班具备独立遂行专业救援任务能力,着力把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锻造成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各级党委政府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专业力量,为圆满完成抗灾救灾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三、必须立足抢险救援实战需求推进训练改革。提高能力、履行使命是主题主线战略思想价值所在。围绕主题主线推进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调整改革,加强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必须立足实战需求积极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作为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单纯依靠增加人员规模和装备数量,单纯依靠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单纯依靠部队自我保障为主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履行职能使命需要。以实战化需求为背景拓展完善训练内容,必须在推进军事训练方式上有新转变,在全面贯彻战斗力标准上有新提升,在提高官兵素质能力上有新作为。一是拓展训练内容。拓展训练内容是推进军事训练改革的必由之路。必须本着急用先训、管用多训、适用精训的原则,注重学习救援概论、救援技术、救援行动、救援装备、救援工程机械、救援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处置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表明,没有一支专业化的抗灾救灾力量,抢险救援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如果不讲科学盲目蛮干,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救援效果,还极易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因此,加强抗灾救灾力量建设,必须着眼部队可能遂行的各类急难险重任务,紧贴驻地环境和建设实际,依托各类驻训基地和师资力量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外救援行动的成功做法,不断拓展训练内容,改进组训形式,着力在要素集成、单元合成、体系融合训练上下功夫,以重点环节突破推动部队训练改革创新,用全面建设过硬、整体协调运转目标,促进部队体系能力生成,有效提升部队整体能力。二是抓好专业训练。专业训练是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完成任务的基础,注重质量效益是提升专业训练水平、深化军事训练改革的应有之义。抗灾救灾力量训练必须依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注重在单兵练技能、班组练协同、分队练战术、干部练指挥上下功夫。按照训练大纲规定的内容、时间、标准,首长机关必须突出灾情研判、科学指挥、战法运用、组织协调等内容,分队警官要突出救援行动组织与实施、现场行动指挥与控制、现场管理与应急保障等内容,强化指挥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应急决策能力、组织筹划能力和指挥协同能力。专业分队要抓好专业基础、基本技能、战例研究、综合演练和感知现场、现场处置等训练,着力提高部队专业救灾能力。单兵专业要抓好侦检、搜索、支撑、破拆、高空救援、医疗救护、障碍物移除等七大技术训练。在此基础上,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着眼未来发展需要,加强模拟化、基地化、网络化训练演练,不断探索研究战斗力生成和加强部队建设的新鲜经验,又要传承发展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成功做法,在继承发展中加速战斗力生成,加快推进抗灾救灾力量能力建设步伐,更好履行肩负的职责使命。三是着眼训练转型。搞好训练转型是推进军事训练改革的要求使然。武警部队“十二五”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纲要为加强抗灾救灾力量建设提供了基本要求和有力抓手,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搞好抗灾救灾力量军事训练,不仅要有系统的大纲统揽,配套的教材指导,明确的标准规范,还必须以先进的救援理念为牵引,广泛凝聚官兵共识,积极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因而必须注重异地同步指挥、协同处置和综合保障等联合训练,采取统一规划、分类指导、集体普训、逐项规范等办法,认真分析,严密论证,精心遴选,不断创新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而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发展的办法,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对策、解决新问题,要使部队军事训练实现由粗放式、低效率人力密集型向体系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科技型转变,推进军事训练在现有训练模式上升华,为加强部队训练、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四、必须紧贴全面提升救援能力搞好综合保障。从武警部队遂行任务实践看,无论何种任务、规模大小,往往都会涉及到军队、公安和地方等多个部门,而且一般都是多个部门联合作战,着力推进警民融合式发展就是一个方向。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遂行多样化任务,必须始终贯彻联合、融合思想,加强与各参战力量的协同与合作,整体联动,形成合力。部队形成能力必须统筹好任务与建设、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走好警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坚持联席联动、联通联用、联训联演、联管联保、共抓共管、合力推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警地结合、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为此要全力搞好各项训练保障,确保部队训练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官兵素质提高、管理模式创新上来。一是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是有效破解部队军事训练难题的关键所在。加强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建设,必须依据《关于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与使用的若干意见》,正确处理好局部跃升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紧紧抓住人才、装备和训练这三个方面重点,积极探索建立警民融合式抢险救援装备建设、人才培养、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借鉴国内外紧急灾害救援队组队模式,按照系统集成、结构优化、精干高效要求,把地方专家和总队(支队、团)指挥机构、工化救援分队、应急医疗救援队、应急保障队等有机整合起来,发挥物资补给、器材配备、训练保障等方面的优势,深入开展实战化、实案化联合训练,从而提高部队整体抢险救援能力。诸如一些小专业工种人员数量少,教学组训人才缺乏,建设训练场地设施器材投入比较大,平时用的也不多,可借鉴兵种协作区训练的做法,采取统一管理、集中办班的方法,选择实力较强的培训机构进行,以此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闲置和浪费。要重点抓好训练基地、教导队和部(分)队训练场地设施信息化改造,不断丰富网络训练、模拟训练手段,加强模拟分队建设,努力创造条件,为深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提供保障支撑。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训练设施,建立各类训练信息数据库,重点探索网上自主学习、网上虚拟训练、网上室内异地同步训练、网上室外异地同步训练和网上检查考核的方法路子,注重应用3G、4G无线影像传输等新的技术手段,将网络训练向野外延伸、向分队训练领域拓展,克服当前网络训练的局限性,推动网络训练常态运行,扩大网络训练的范围和效益。二是完善训练场地。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充分利用驻地公安、驻军、民兵训练基地等场地资源进行训练,是有效解决训练场地不足、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途径。部队训练场地建设必须按照紧贴任务、着眼发展,急用先建、逐步完善,功能集成、系统配套的原则,以应急救援任务为牵引,兼顾未来任务拓展,建成破拆、顶撑、障碍物移除、高空救援、医疗救护、吊装作业、网格管道、简易废墟等模拟训练场,满足先基础训练后应用训练、先技术训练后战术训练、先中队合成后跨区演练要求。训练场地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兼顾装备器材库、工程机械(车)库、搜索犬舍、维修保养间、器材堆放场等配套设施,坚持一场多用、一室多用、相互兼用、合建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统筹推动各个层次、各条战线工作必须全面落实,做到有场地器材、有网络平台、有配套软件、有数据支撑、有仿真手段,努力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需求,防止和克服分头开发、分散建设、条块落实的做法,推进部队军事训练向教、管、训、保拓展深化。三是研发简易器材。经济实用的训练器材是有效提高部队军事训练效益的“助推器”,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也概莫能外。武警部队抗灾救灾力量必须紧密结合担负抢险救援、处突反恐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实际,参照国际通行救援体系建设标准和国家地震应急救援保障模式,在提高现有装备器材使用效益基础上,采取派人驻厂学习和聘请专家授课辅导等方式,依托装备生产厂家组织新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人才培训,缩短新装备战斗力生成周期。与此同时,要结合担负抢险救援任务实际,注重加强模拟训练器材建设,发挥好模拟装备器材、模拟影像场景、模拟训练系统作用基础上,想方设法调动官兵积极性,研创制作一些实用、耐用、管用的就便训练器材,降低装备损耗和训练资源消耗,为部队开展训练提供保障支撑。

猜你喜欢

武警部队军事训练救援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高寒民族地区武警部队抢险救援卫勤保障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武警部队明年起归中央军委建制
武警部队野战文化小分队『强军故事会』巡演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
论毛泽东武警部队建设思想及其创新与发展
“军事训练要走在现代化战争的前面”——叶剑英军事训练思想概述
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及其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