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学专业《田径》课程教材建设与发展研究
2012-01-30刘敏,刘娜
刘 敏 ,刘 娜
1 体育学田径教材建设的萌芽期
1.1 建国前(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田径理论知识、体育教材史况
据资料查证,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体育前辈们就开办体育学校,并有田径赛理论、技术和练习方法方面的论著,见表1。
表1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田径理论、技术和练习方法论著
旧中国有数所体育运动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体育系、科,但是没有专门的体育学院。20世纪40年代前出版的田径专著或教学训练等方面的书籍,有可能是当时体育专科学校,体育系、科的教学参考书。在战火连绵不断的年代,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十分落后的旧中国,体育界前辈们在田径理论、实践、教学等方面能给我们留下研究成果实属不易。
1.2 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田径理论的引进与传播情况
建国初期,我国田径理论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内容丰富多彩,田径理论知识的引进与传播及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为田径教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还引进、翻译出版了部分前苏联的田径著作和教材以及讲义,这些书籍对建国后的田径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52年,我国开始陆续在各行政大区建立体育学院,各体育学院分别编写了中专、专科及本科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田径教材或讲义。随着田径和各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提高,“田径是基础”得到普遍认同,田径技术教学训练及学术研究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人民体育出版社也出版发行了有关田径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在这个时期,我国聘请了苏联田径专家来华为田径教练员、运动员讲学,指导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同时翻译了不少苏联田径方面的书籍(见表2)。其中最经典的是苏联田径专家斯捷潘诺克与马特维耶夫编写的《田径运动讲义》,这部讲义于1957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在我国田径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我国田径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本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广大田径工作者学习田径理论的热情极高,学术研究繁荣。但是各体育院校由于缺少统编的权威教材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与训练,为此,编写一部较为完整、系统、权威的《田径》教材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表2 20世纪50年代翻译的苏联田径教材、著作
2 新中国体育学田径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2.1 体育学院本科讲义《田径运动》(上下册)
《田径运动》(上下册)是我国第二部田径统编教材,是由第一届田径教材编写小组刘天锡等9位直属体育院校教师集体编写完成的,1961年8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我国高等体育院系广泛使用。这部教材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为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田径教学训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以后田径教材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使用教材
20世纪70年代(1972~1976年)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国家各行各业处于混乱状态,体育院系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水平参差不齐,体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各院校系自编教材(见表3)。其基本内容结构,大部分是以1961年(体育学院本科讲义)《田径运动》(上下册)教材为基础进行选编的。
表3 我国自行编写的田径教材
2.3 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第二届(1978年)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田径》编写组编写的《田径》教材是以1961年《体育学院田径讲义》为蓝本的(见表3),由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年8月出版发行。由于这部教材的编写时间是在“文革”刚刚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拨乱反正工作还未开始,知识分子受“文革”极左思想的束缚尚未完全解放,因此,极左思想表现较多,在其上册理论章节中还出现了不少错误,给以后编写教材留下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2.4 体育系通用教材《田径》上、下册
第三届(1982~1983年)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田径)编写组编写的教材,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和田径运动水平获得发展与提高,田径技术理论与实践出现一些新变化的背景下诞生的。由于力避重复,统一专业概念,积极慎重地反映我国田径教学训练理论知识、方法等经验,初步形成较为先进、严谨和实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的体育专业《田径》教材,所以本教材获得了1982年国家部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
2.5 《田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科《田径》教材编写组(1982~1987年)编写的《田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发行。本教材是根据原教育部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师体育系、科教材编写会议精神,依据原 1980年颁布的全国高师《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1985年颁布的《田径》教学大纲(试行)而编写的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使用的教材。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针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本部教材吸取了我国历次编写《田径》教材和体育科研工作的成果,并认真总结了教学实践经验,力求适应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科田径教学的实际需要。
2.6 田径专修、普修、函授通用教材
第四届(1986~1991年)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教材小组组织编写出版了田径专修、普修、函授通用教材。进入80年代中后期,根据我国体育院、系培养多种体育人才的形势需要,国家加强了对教材建设的领导,将体育院、系教材编写委员会改组成为“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下设各课程教材小组,从此,田径教材编写组改为“田径教材小组”。
教材小组的任务是组织编写、优选教材出版,要求根据不同学制的培养目标,按专修、普修、函授等组织编写系列教材。
优选教材是教材建设的改革方向,有助于调动各院系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促进教材建设的发展。在此后(1986~1991年)十几年里,先后组织编写、评审优选出版了体育学院专修、普修、函授三种教材,结束了我国一部田径教材多学制使用的历史,其中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田径》获得了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2.7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
经第五届(1991~1995年)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1994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田径运动高级教程》问世。这部教材是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首先,进入90年代后,为满足我国体育学院以及高等学校体育院系培养多种体育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学科研究生逐渐增多);其二,我国田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运动成绩迅速提高,部分运动员的成绩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但田径理论落后于运动实践;其三,我国众多田径运动工作者(其中有许多田径教授、专家、高级教练员、研究员和体育教师等)在教学、科研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科研成果有待系统整理以指导田径运动的实践。本部教材1995年12月获得第三届国家体委体育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2.8 体育院校普修《田径运动教程》教材
第六届(1996~2000)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田径教材小组编写的这部教材是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普修教学的需要,在1991年全国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田径》的基础上编写,由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发行,作为体育学院学生普修教材使用。根据近几年体育院校田径普修教学的实践,将过去的22章归纳为6大章,除融入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外,还对一些内容作了增减,突出了重要运动项目的内容,以便更加接近学校体育的教学实际。
2.9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
由于原《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已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近十年,这期间国内外田径运动迅速发展,且国际田联对田径规则也进行了多次修订。所以2003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修订本《田径运动高级教程》。本教程实事求是地介绍并阐述了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绩和科研成果。修订版内容更为精炼、直观,技术图解效果更佳。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学教育(田径课程)的教材建设与发展通过近60年、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目前田径普修课程、专修课程的教材齐全,其现状领先于其他课程的教材建设与发展,对我们从事田径事业的后人是值得骄傲的。
研究认为,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以及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委员会《田径》教材编审组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田径教材建设中做出了很大成绩,为教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越来越大,高校“自主招生”、“专业设置”逐步开放,国家将不再出版统编教材,高校根据自身的地方特点和办学特色自编教材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体育学类”各个专业所使用的教材趋势应该是自己自编与选优相结合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教师以及研究者的积极性,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联,教材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市场的需要,这才是终极目标。
[1] 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97.
[2] 国家体委科教司.现行高等体育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科专业设置大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苏联)格·瓦华西里耶夫.田径运动(上下集)[M] .任久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
[5] 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田径运动编选小组.田径运动(上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
[6] 西安体育学院推荐教研组.田径运动讲义[M] .西安:西安体育学院,1958.
[7] 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田径运动讲义[M]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1974.
[8] 武汉体育学院田径教材编写小组.田径讲义[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1977.
[9]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田径讲义[M].河北: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73.
[10]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本科田径讲义(上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11]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田径》教材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田径(上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12] 高等师范院系体育系科《田径》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教材小组.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14]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教材编写组.体育学院专修田径教材(上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15]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16] 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7]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8] 刘建国.田径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 (苏联)斯捷潘乔诺克·马特维耶夫.田径运动讲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
[20] (苏联)奥卓琳·沃龙金.田径运动(上下册)[M].卢建功,等译.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1991.
[21] (苏联)勒·斯·霍缅科夫.田径教练员教科书[M].郝成硕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22] (苏联)奥·维·科洛金.田径运动[M].张来霆译.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