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偏离—份额的分析方法

2012-01-30王晓琴潘海岚

关键词:省区市分量产业结构

王晓琴,潘海岚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省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899.8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169.75亿元,增长约3.25倍,年均增长率为12.5%,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从21.4∶42.7∶35.9调整为17.3∶41.9∶40.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然而,若把云南放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上观察,云南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的事实就凸显出来了。按可比价格计算,西部大开发前后绝大部分年份中云南省GDP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的经济总值占全国比重未升反降,由1999年的2.12%下降到2009年的1.81%。可见,云南省在西部大开发10年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仍大。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推进与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实施,云南如何抓住此次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加速云南经济大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云南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

一、模型的解释和数据说明

偏离-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简称SSA)方法,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1942)提出,后经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反映一个地区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定时期内某目标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参照区域(即标准区域,通常指全国)经济增长进行比较,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因素解释差距产生的原因。目标区域和参照区域经过某时期的发展之后,经济结构和总量均发生变化,如果目标区域各产业与参照区域相应产业按相同增速增长所实现的增长量偏离于标准分量(即以参照区域总增长率增长应实现的增长量),则目标区域经济增长和参照区域经济增长的差距是由结构因素引起的,并将这种因各细分产业比重构成不同所产生的结构效应称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如果目标区域产业构成与参照区域相同,则地区经济增长与参照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受竞争力因素影响,其影响效应称为竞争力偏离分量。由此,若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会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致使该地区经济增长率高于参照区域,因而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被称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其产业偏离分量大于零,反之,则属“不利于增长的结构”①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4.;就竞争力因素而言,某区域的要素产出率受制于该地区的区位状况。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因其要素产出率高于区位劣势地区,竞争力偏离分量大于零,反之,小于零。

图1 1991-2009年全国及云南省GDP增长率的变化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计算所得(下同)。

根据偏离 -份额分析方法,以△Fi、RSi、PSi、DSi表示i区域经济增长量、标准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则△Fi=RSi+PSi+DSi。

设Fij(t0/t)表示i区域j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i=1,2,…,m;j=1,2,…,n;t0和t分别表示基期和报告期,下同)。Fi(t0/t)表示i区域的总经济活动水平。即:

Sj(t0/t)表示标准区域j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S(t0/t)表示标准区域经济活动总水平。即:

则有:

1.标准分量。RSi=Fij(t0)[St/St0-1]表示t0至t时期i区域j产业以标准区域总增长率增长应实现的增长量。

2.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Si=Fij(t0)[Sj(t)/Sj(t0)-St/St0]表示t0至t时期i区域j产业与标准区域j产业按相同速度增长所获得的增长量偏离全国标准增长量的部分。

3.竞争力偏离分量 DSi=Fij(t0)[Fij(t)/Fij(t0)-Sj(t)/Sj(t0)]。表示t0至t时期i区域j产业在排除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后的增长量。该分量主要反映i区域与标准区域相比,在发展j产业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或劣势。

据此,可得增率公式:

kP=PSi/ΣFij(t0)kD=DSi/ΣFij(t0)

分别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增长率。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后,周起业[1]、崔功豪[2]等对该方法做过详细的介绍。史春云等[3]则跟踪了国外SSA模型拓展的应用研究成果。近年来,部分学者运用该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安中轩[4]利用西南五省市区1991~1998和1999~2006年的样本数据,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主要以西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未对西部各省包括云南三次产业做进一步明细分析,因而无法对云南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细致探讨。本文运用该方法,以全国为标准区域,分别对西部大开发前后10年西部及其12省区市总体经济水平和云南省各细分产业作两阶段SSA计算处理,通过对比西部大开发前后云南省经济总体水平与西部其他省区市的异同及对云南省细分产业的深入研究,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结论,为云南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云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

本文选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10年(即1990~1999和2000~2009)数据为样本,以1990年、2000年为计算基期,1999年、2009年为计算报告期,通过对西部及其12省区市总体经济情况和云南省各细分产业进行两阶段偏离-份额计算,结果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从表1和表2中西部12省区市的总增长数据分析可看出:西部大开发前后的20年间,西部经济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就总增长而言,西部大开发前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全国同时期少完成2323.5亿元的增长。而经过10年大开发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全国相比,多完成8107.9亿元。其中,产业结构分量平均增率由西部大开发前的-1.9%增长至西部大开发后的-0.67%,说明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调整,但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而竞争力分量的这一数值则由西部大开发前的-1615.5亿元,大幅度增至西部大开发后的9265.9亿元,由负转正,说明经过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优势得到凸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各省区市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开发前西部12省区市中只有重庆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和其他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偏离情况表明,大开发前只有陕、甘、宁、青四省份在产业结构上略显优势,其他省份产业结构均处于劣势,云南则因为产业结构因素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少完成116.82亿元的增长;竞争力方面,只有重庆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省区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除云南等3省外,大部分省份经济发展正偏离全国平均水平。大开发以后,云南省总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大开发前平均增速有所提高;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云南这一数值也分别由大开发前的-2.6%和-3.4%变动为大开发后的-0.77%和-2.9%,虽有所改善,但与西部其他省区市相比较而言,云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表1 1990~1999年西部地区及其各省区市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表2 2000~2009年西部地区及其各省区市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省区市总增长 全国份额分量 产业结构份额分量 竞争力偏离分量 总偏离增量 增率 增量 增率 增量 增率 增量 增率 增量 增率贵州 288.76 27.9 2504.79 24.3 -140.19 -1.4 518.16 5 377.97 3.6西藏323.5 27.4 286.5 24.3 -17.6 -1.5 54.6 4.6 37 3.1广西 5679.1 27.3 5058.7 24.3 -249.7 -1.2 870.1 4.2 620.4 3内蒙 8201.15 53.3 3743.15 24.3 -129.4 -0.8 4587.4 29.8 4458 29

表3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云南省三次产业偏离-份额明细表 单位:亿元,%

由表3可知,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西部大开发前1990~1999年期间,云南省的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这说明云南省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全国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对比大开发前后的数据可以发现这种相对比较优势正在减弱或趋于消失。同时云南省的第二、三产业在竞争力方面相对更处于劣势,增率分别由原来的-0.6%和-0.9%降至西部大开发后的-1.5%和-1.6%。只有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分量方面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竞争力分量由负值变为正值。以上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第一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第二、三产业竞争力下降,这是由于云南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烟草工业为支柱产业,农牧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所致。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然而产业层级不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下。这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云南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从产值占比本身来看,云南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第二、三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第二产业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工业化进程迟缓;第三产业发展仍显滞后,提升空间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协调。需要继续加快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提升产业结构。

2.西部大开发之后云南第二、三产业整体竞争力趋于下降,其二、三产业的竞争优势并未像西部其他省区市那样培育起来。作为判断某一地区是否以增长型产业结构为主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分量,云南该指标在大开发前均为正值,表明云南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趋于减弱或消失。从产业份额来看,云南经济增长型产业比重不大,产业竞争力弱化,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推动效应不足,其产业结构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因此,如何形成有利于云南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格局,需从云南省情出发,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加快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

(二)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对策建议如下:

1.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源自不竭的创新动力,通过进一步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云南烟草、矿业、生物、先进装备等优势领域自主创新研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民间研发机构进入云南,鼓励支持云南工业企业与国际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及央企通过多种形式实施技术战略联盟,着力研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云南产业竞争力。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云南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明显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特征。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速产业升级。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烟、糖、茶、胶、酒和果蔬、马铃薯、花卉、咖啡、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5]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优势农业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从目前云南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有色金属、电力、烟草、化工及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应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延长重化工业产业链,促进重化工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云南电力和矿产业优势,推进矿电结合,积极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优势生产要素的集聚和集中,助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育种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积极构筑现代工业体系。

4.着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加大旅游业态、消费方式、市场开拓及安全保障等的创新发展,培植旅游产品,抓好市场监管,利用云南具有的丰富特色旅游资源,注重旅游与文化结合,促其发展为支柱产业;二是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业、信息咨询与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此提高产业附加值;三是大力发展文体休闲、教育、社区、物业、家政服务等创业成本低、就业吸纳力强、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步伐。积极提升服务业层级水平,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

[1]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

[2]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史春云,张捷,高薇,杨旸.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 [J].2007,(3).

[4]安中轩.西部大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理论与改革[J].2008,(2).

[5]罗正富.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上、中、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省区市分量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复课
新一轮中央巡视组全部进驻
画里有话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西部10省区市谋划开发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