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蚕豆病1例报告

2012-01-29徐洪建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1期
关键词:黄染乙型巩膜

徐洪建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7岁,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5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伴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畏寒、头痛,无明显厌油、发热、腹痛、腹泻。于当地医院检查肝炎标志物提示,乙型病毒性肝炎,腹部B超等未发现明显的异常,给予保肝等治疗3 d后,黄疸进行性加重,患者发病以来小便色偏黄,大便基本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44年前曾出现类似症状,诊断为“黄疸型肝炎”,给予治疗后缓解。入院检查:T 36.8℃,P 97次/min,R 18次/min,BP 128/66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胸廓对称无明显畸形,叩诊音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明显增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莫非征阴性。乙肝标志物:乙肝小三阳,腹部B超未见异常,肝功能:TBIL 77.8 μmol/L,IBIL 42.8 μmol/L,DBIL 35 μmol/L,肾功未见异常。血常规:RBC 2.29 ×1012/L,Hb 75 g/L,WBC 6.7 ×109/L,PLT 176 ×109/L,小便常规:尿胆原(+),隐血(+)。入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增强上腹部CT未见异常,甲肝、丙肝、戊肝等均为阴性,同时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保肝,维生素C、维生素K利胆等治疗。患者皮肤及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出现解茶色小便,考虑为溶血所致。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入院前1周曾食用新鲜蚕豆,采血到上级医院行荧光斑点试验,结果阳性,诊断为蚕豆病。反复给予输入红细胞悬液6 U、地塞米松30 mg/d,碱化尿液等,治疗7 d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2 讨论

临床上黄疸很常见,多为胆道梗阻、肝炎、溶血所致,肝炎合并胆道梗阻较常见,但肝炎合并蚕豆病十分少见[1]。该病例在笔者所在医院属第1例。蚕豆病的临床溶血表现无特异性,很容易误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确诊较为困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可能诱发及加重蚕豆病的药物后,才出现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经追问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才得以确诊。

蚕豆病为急性溶血性疾病,由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是一种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疾病,多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绝大多数患者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3岁以下儿童占70%,男性占90%,成人患者较少见,但也有少数患者至中年或老年才首次发病[2]。该患者44年前曾出现类似症状,考虑为首次发病而并非黄疸型肝炎。遇到临床不典型病例,特别是基层医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黄疸,结合患者食用新鲜蚕豆史应考虑本病,应注意寻找G6PD缺乏的证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82-584.

[2]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03.

猜你喜欢

黄染乙型巩膜
猪黄脂病的原因分析及鉴别预防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藏医催泻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回顾性研究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不同消毒液对手术室塑胶地板黄染的影响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