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前沿

2012-01-29

职教论坛 2012年22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

孙卫平、董仁忠在《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中撰文:通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观点,试图为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公共产品概念源于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真正得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关于公共产品及其供给的研究成为公共产品理论日益关注的重点内容。作者认为,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那么,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应围绕如下方面展开: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彻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完全由政府垄断的观念;重新定位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力促民间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生产;在高职教育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突出竞争,提高效率;重视开展高职教育供给的绩效评估等。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现在成为信息经济学、契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委托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作者认为,委托-代理关系同样存在于高职教育中,把委托代理理论作为推动现行高职院校制度的变革的理论依据,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对高职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造,推动高职院校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董事会制,完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明确委托目标和代理人责任等。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是由经济学和政治学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政治行为之中,是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依据。作者认为,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借鉴公共选择理论,为推动高职教育制度变革,应实现如下改变:促进代表公共利益的多元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决策;加大绩效评估力度,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行政问责,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增强成本意识,提高政府的职业教育行政效率。

成人教育发展的五大阻力与五大对策

陈国华在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中撰文探讨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受到路径依赖、普通教育、自身发展、政府行为、融资渠道的影响。基于此,作者指出,为了使成人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从观念的革新、自身的突破、政府作为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去努力。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受到以下五方面的影响:1.路径依赖。由于受某些既成制度的影响与惯性作用,成人教育改革在办学体制、办学行为、办学定位乃至办学质量上,依旧遵循上个世纪形成的习惯和经验,导致成人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2.普通教育给予成人教育的阻力。我国中小学和大学难以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导致成人教育放弃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牺牲了成人教育的质量和信誉。3.成人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的阻力。主要体现在内涵缺失、特色不足和目标偏离等方面。4.政府行为导致的阻力。政府将成人教育视为边缘对象,态度冷漠。5.融资渠道引发的阻力。成人教育从政府拨款得到的经费比较少,导致成人教育办学单位把立足点放在了经济利益的追求上,最终阻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基于对成人教育五大阻力的分析,作者提出了解除阻力的五大策略:1.革新观念。成人教育应改变以往发展观念和态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秉持一种新的办学理念。2.改革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到普通教育制度的影响,因此,普通教育需要在去行政化、创设自由环境、社会帮助等方面做出努力。3.自身突破。成人教育只有在内涵发展、特色发掘和注重人本发展等方面取得自身突破,才能使成人教育获得发展的内驱力。4.政府要作为。成人教育不能只靠市场来调节,还需要政府在法律、政策、管理监督方面给予扶持。5.社会需负责。获得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是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所以,应允许和吸收有关社会各方参与成人教育事业的决策;依靠社会力量进行筹资,制订私人资助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来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2012 年英国『国家学徒制周』综述

匡瑛在 《江苏教育》2012年第4期中撰文,简述了2012年英国“国家学徒制周”的目标、相关活动及其特点。

2012年英国“国家学徒制周”的目标有:一是把雇主纳入进来,并向他们阐述支持学徒制对于用工的好处以及在工作场所支持学徒制的若干优势;二是明确雇主和公众希望学徒获得的才智和技能;三是明确不同行业中学徒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潜在学徒制开发进程的可能性。这三个目标指向的对象主要有四类:第一,从未雇用过学徒且目前仍未意识到参与学徒制会带来哪些好处的雇主们;第二,已经雇用过学徒,但目前没有参与学徒制的雇主们;第三,曾经雇用过学徒,但目前没有参与学徒制的雇主们;第四,有可能成为学徒的青年人,以及将影响他们的人,包括家长和教师。

本年度“国家学徒制周”的主题是“Get with Apprenticeships”,该活动是新国家学徒制市场开拓运动的一个有力补充。“国家学徒制周”期间组织的活动多达一百多项,其中,国家层面的重大活动有:1.主题为“卓越的学徒制:国际视角”的第三届国际研讨会;2.主题为“学徒制:质量与公平”的联合学习组织的年会;3.为专业人才提供服务的高等学徒制项目;4.国家创新与文化技能学院在整个学徒制周中联络8个地方性合作伙伴,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共同开拓市场等做法。

基于此,作者总结了2012年英国“国家学徒制周”的特点:第一,规模庞大,吸引多方眼球。活动期间有网站、多种媒体的支持,除了伦敦的主会区外,还有8个区域同时开展各种活动;第二,定位精确,目标明确。整个活动定位于拓展雇主市场,加强合作,提升学徒培训质量;第三,多种声音碰撞,促进合作。整个活动开展期间,网上有个“QAApprentice”的平台供各方提问、分享与合作。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宽”与“严”政策取向的博弈论

马宽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9期中撰文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大量扩招导致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高职院校简单地实施“宽”或“严”的人才培养政策会产生“囚徒困境”的效应。破解这一困境,高职院校应有选择性地采取“宽严并存”的人才培养策略。

博弈论是一种方法论,它又称对策论,主要是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研究一些个人、团队或组织面对特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依靠所拥有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行动,从而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理论。

基于博弈论,作者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宽”与“严”的政策取向。从短期来看,执行严格的人才培养政策,在学生总体质量不高的现况下会导致较低的毕业率,带来招生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其他院校普遍执行宽松人才培养政策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执行较为宽松的人才培养政策。但是,执行宽松的人才培养政策,从短期来看,在保障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率和招生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这是以牺牲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代价的“杀鸡取卵”的手段。因此,盲目地执行宽松的人才培养政策也不是高职院校实行扩大化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良策。

文末,作者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政策取向的博弈均衡解: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执行相对宽松的政策可以保障一定的毕业率,基本完成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缓解学生求学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也要执行严格的人才培养政策,将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区分出来,实现有差别的毕业。这一政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执行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来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严格的等级考核,使其成为区分不同水平毕业生的重要衡量标准;三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执行统一专业主干学科的统考或联考制度,使学生的学业从校内竞争走向不同学校之间的竞争,促使学生和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教育分流与职业学校升学政策的冲突与协调

李红卫在《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11期中撰文,探究了教育分流与职业学校升学政策的冲突与协调。1951年公布的 《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中专和技校毕业生一般不能直接升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规定,职业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毕业生,可以报高等院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教育文件中最早有关分流政策的阐述。基于此,作者对教育分流与职业学校升学政策存在的冲突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国家出台分流政策是为了增加中等教育结构中职业教育的比重,而出台升学政策是为了吸引学生报考职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由此可见,国家出台的分流政策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升学政策也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两类政策制定的角度不同,但目的相同,似乎并不矛盾。但是,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就会发现,分流政策与升学政策存在冲突,所以升学政策中有关职校生的升学比例一直有较严格的控制。教育分流与升学政策冲突的历史进程包括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该时期是计划经济时期,多数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是主动分流,自愿选择,因此,计划经济时代本应出现的强制性分流并不明显;2.世纪之交,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升,教育分流的强制性色彩在减少,因此,该时段的分流非强制性色彩在增加;3.2005年至今,该时期政府控制普通高中升学率,调高职普比,采用强制分流的手段,同时,中职毕业生升学受限,因此,这一时期教育分流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

作者指出,教育分流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发展中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二是为了减缓高考压力。如果教育需要分流的两个目的能够达到,那么强制性分流政策就会被废除,分流与升学政策的冲突就会消解。因此,作者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职规模缩小、职普比的下降、高考升学率的提升、高考压力的减小都是可能的,所以,教育分流与职业学校升学政策冲突的协调也是可能的。

新西兰终身学习理念探微

宋金花在《中国成人教育》2012第8期中撰文,深入分析了新西兰在实施终身学习策略、规划终身教育框架、进行终身教育投资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指出我国应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在制定终身教育策略方面,新西兰政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学历资格框架,提高教育机构对社会和个人需求导向的反应能力。同时,加强了对终身教育实行规范化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衔接。相比之下,我国的成人教育、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均有各自的政策,每个行业的政策不同,教育系统又有本部门的政策,成人高校、社会力量办学、普通高校各有各的做法。因此,我国需要形成一套连贯且能够保证和促进人们终身学习的政府公共政策,建立一个灵活的教育体系,并扩大终身学习的途径和机会。

在规划终身教育框架方面,新西兰在国家学历资格框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以前学习经历评估、学分承认和转换制度。这种良好的学历资格衔接体系使得学习者在所有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的技能都能获得认可,为那些没有经过正规教育环境的学习者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种做法值得我国成人教育借鉴和学习。

在终身教育投资方面,新西兰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实行财政干预政策,包括制定个人投资教育的财政政策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具体实施的特殊政策等,为终身学习提供了经费保障,消除了通向终身学习的障碍。在此方面,我国用于成人继续教育的专项资金所占比例极小,与当前成人继续教育现实不相适应,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增加对成人教育的投入。

在推行社区化的终身教育实践活动方面,新西兰政府以社区机构为主要依托,通过量体裁衣的课程设置、健全的社区图书馆系统来推行,彰显了以满足个体需要、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和自身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终身教育理念。相比之下,我国目前成人教育以获得文凭为主要目的,因此,这种传统观念则有待突破,使成人教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霍玉文在 《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中撰文解读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成人教育关系,概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框架,阐释了公共文化服务折射出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成人教育有共同的交集,且从广义文化概念看,农村成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农村文化活动。二者皆事关农民的基本文化和教育权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同时,两者也存在内在的运行逻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赋予了农村成人教育的新的时代意义,拓展了农村成人教育领域,使农村成人教育呈现新的趋势。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眼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书屋工程。这五项工程奠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框架。

文末,作者指出了公共服务折射出的农村成人教育的新趋向:第一,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目标社会化,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重建农村成人教育的主管部门,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科技、文化、扶贫等部门协同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这种多部门的协同与合作将成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三,学习形式自主化。农村公共服务应采取提供资源、引导民众自学的方式,开启农民自我学习意识,培养农民自我学习能力。第四,教育手段科技化。受地理位置和条件的限制,我国相当多的农村地区科技使用水平低,因此,应充分发挥电视、多媒体和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为农村成人学习提供更广阔、更灵活的空间。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王军红、周志刚在《职教论坛》2012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现实实践与理论追求的失衡与冲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理想性取向与实践性取向的统一。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价值主体既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人,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不同社会历史条件,还包括价值主体自身生存发展需求,因而它的价值取向既有理想性,也有价值性。职业教育价值的理想性基于教育的本质,从主体需求出发的要求和希冀来构建职业教育应然的价值;职业教育价值的实践性由职业特性所决定的,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价值取向科学性和可行性。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斗争性,在多元主体斗争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而在解构和建构的历史过程中,其理想性和实践性总是处在不断地背离和回归统一的过程中。两者的背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价值主体上,理想性强调个人本位,实践性强调社会本位;第二,在价值目标上,理想性强调公益性,实践性以市场功利为导向;第三,在价值内容上,理想性追求合目的性,而实践性追求合理性。二者虽有背离,但具有内在统一性,具体表现为:第一,两者都是基于对默会知识和动作智能的肯定,通过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两者共同的实现途径是社会服务;第三,两者共同的发展动力是实现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第四,两者一致的发展追求是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进一步探究了两者实现统一的路径:第一,要正确处理人的社会规定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现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赢;第二,要正确认识可能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节奏,科学区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发展变革的各个过渡阶段;第三,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层次类型及其限定性,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动态结构与建构。

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发展、挑战与未来

郭瑞祥、廖谊在 《继续教育》2012年第4期中撰文阐述了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分析了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促进推广教育发展与组织连接的主要措施。

“推广教育”一词系19世纪中期由英国剑桥大学首创,意指由大学所提供的各种高等成人教育活动的总称。台湾目前多以“推广教育”一词包括大学所办理的推广教育活动,其功能在于满足个人及社会的需要。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业务1962年开始,且多以夜间进修业务为主,直至1988年,大学推广教育正式与大学夜间部澄清界限,1997年颁布的《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使大学推广教育获得发展的机会。目前,就地域分布而言,台湾大专院校的推广教育单位的分布以北部和南部为主;就组织层级而论,各校推广教育单位有隶属为各校的一级单位或二级单位,其运作模式包括由学校推广教育专责单位统筹运作,或原则上由专责单位统办;推广教育课程多以“学分班”与“非学分班”为主。

基于推广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分析,作者对台湾各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单位做了SWOT分析,具体结果如下:内部优势:教育训练的经验日趋成熟、数字网络环境良好、信息设备优良等;内部劣势:教学设备逐渐老旧、校内教师以升职称为主开班授课意愿低、报名及缴费程序繁杂等;外部机遇:新型委办训练形态出现、公务部门组织精简、新型科技工业园区陆续出现等;外部挑战:整体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学员报名动机、其他潜在推广教育市场具有训练资格机构的竞争等。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继续教育需有更创新的机制,才能迎接全球化挑战。鉴于此,台湾各大专院校积极开展推广教育的连接与交流活动,主要包括:1.已顺利举办了5届的“台湾推广教育论坛”,以专题演讲、论文发表及综合座谈之方式,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和国内高等教育学府的参与,以期能有助于台湾推广教育的良性发展;2.成立非营利性质的台湾大专院校推广教育协会,以期能够建立推广教育交流平台,提升推广教育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终身学习理念。

日本社区教育活动特征及启示

刘佩云、孟凡君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中撰文探讨了日本社区教育的实践,以期为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与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日本社区教育的主要设施及实践活动特征。一是公民馆,它是典型的日本式社区教育设施。公民馆的实践活动特征包括:1.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学习民主主义,体现和平主义;提高教养,培养具有文化氛围的高尚人格;振兴乡土产业,丰富乡土生活。2.公民馆的综合功能:社区教育功能、社交娱乐功能、自治振兴功能、产业振兴功能、青年培训功能。3.公民馆依据《社区教育法》来开展各项活动。4.公民馆既具有各地的风俗文化差异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二是图书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设立使全体国民能够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自主提高文化教养水平。而博物馆则是将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教育价值外显化,使研究与教育相结合。由此可见,公民馆是以“人”为主,图书馆是以“书”为媒介,博物馆则是以“物”为媒体的教育文化设施。三是学校,它是日本社区教育中的主要角色。学校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是:社区教育中的教师与领头人都是当地的小学教师,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四是小区自治活动,其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特征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

基于此,作者分析了日本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1.有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促进终身教育发展;2.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建立法制化体制;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协调发展;4.充实社区成员的学习内容与建立文化设施;5.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我国社区教育理论应加强深入研究。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徐涵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2期中撰文分析了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症结,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两大症结,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这两大症结具体为: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高衔接不畅,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和高职中的“三校生”学习困难;二是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主要是单向的,导致步入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很难再进入普通教育体系。

基于对我国现行职教体系症结的分析,作者指出设计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明确的前提:一是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为主还是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为主。这主要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格局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由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转变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的格局。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是定位为升学还是就业决定了所设计的中高衔接模式也不一样。三是为什么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于职业教育是经济技术发展对人才类型诉求的结果,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为立足点。

文末,作者认为,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遵循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原则,并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为:一是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来看,我国应采取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的策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本科层次、探索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发展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以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同需求。三是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我国目前的现行教育体系中缺少第四层级教育,因此,我国应确立第四级教育——教育转换中心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四是设立大学预科制度,为进入普通高等教育通道的“三校”毕业生顺利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周建松在《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彰显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尽管如此,高职教育仍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具体表现为:1.强化内涵的发展共识与粗放扩张的运行现实之间的矛盾;2.独立类型的发展定位与统一管理的体制现实之间的矛盾;3.构建体系的发展要求与受制专科的生存现实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采取了诸多举措,但是目前的这些举措仍无力解决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表现在:1.贯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推进政策虽多,但落实在高职战线的支持项目较少;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明确,但是高职教育定位不明晰;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路径明确,但操作方法不明确;4.“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措施得力,但队伍建设制度保障支持不够。

要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现代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实现如下制度创新:1.根本性创新: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成长发展体系;2.基础性创新: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3.保障性创新:把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纳入财政工作常规;4.支持性创新:建立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的人事部门统筹制度;5.监督性创新: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公开发布和第三方评价制度。

高职人才培养机理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视角

毛才盛、吕慈仙在《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7期中撰文,提出了产业集群与人才培养的耦合机制,分析了产业集群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耦合模型蕴含三层耦合机制: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相互耦合(内层),即专业人才培养资源的共享机制;集群内各企业与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耦合(中间层),即产学研的协同机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耦合(外层),即创新网络的动力机制。要深入分析集群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要素耦合,需要研究影响产业集群与人才培养耦合度的主要因素,这些主要要素包括:开发课程的参与度、实施教学的共享程度(技术人员、设备及项目)、综合评价的合作度和政策等知识信息流动规模。这四方面因素与集群的整体耦合度均存在着强正相关。

基于对产业集群耦合关系的分析,作者指出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相适应;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大于市场需求。2.各专业间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制度尚未形成。3.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缺失。

最后,作者提出了实现面向产业集群的人才培养耦合机制的对策: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地方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拓展专业群建设,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2.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以产品开发为主线,构建产品化项目课程体系,建立以产品化开发为主线的教学路径。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产业集群现状和未来发展,搭建职业基础、职业技能基础、职业技能和素质拓展四大课程平台,以“产品化任务”为引领,构建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项目课程体;3.以产学研合作联盟为载体,构建产业集群与人才培养的良性耦合机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可以成为当地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最佳途径。

利益相关者视界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框架

聂永成在 《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4期中撰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作者认为,只有在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前提下,构建教学质量管理框架,才能有效保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利益相关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经典理论。根据利益相关理论,高职院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从利益相关性影响程度来看,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可划分为两个层次:政府、产学研合作者、教职员工、学生为第一层次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校友等为第二层次的间接利益相关者。基于此,作者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具体包括:政府为实现政治价值的需要;产学研合作者是为满足人力资本和技术支持的需要;教职员工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为人力资本增值的需要;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校友等是为投资回报的需要。

各利益主体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方

面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的种种问题:1.政府:角色定位不当,管理越位与缺位并存;2.教职员工: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3.学生:利益边缘化,参与积极性不足;4.产学研合作者及其他间接利益相关者:沟通渠道不畅,缺乏利益表达机制。文末,作者构建了多元利益主体视界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框架:1.建立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机制,来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2.完善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监督机制,来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质量问题;3.优化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机制,以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换。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改革

俞启定在《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中撰文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的背景,分析了职业教育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指导下职业教育改革的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可以说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城市化、工业化的趋势和农村生产格局的变化,使农业劳动力必然要向非农业转移,与此同时,农村面貌发生巨大转变,反过来对城市建设也产生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但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心要落实在“以人为本”上,也就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上。但从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的技能培训更是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农村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作者分析了职业教育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对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富民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城乡社会结构优化、实现“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农业服务,而且要为工业和服务业服务;不仅要为年轻人眼前就业做准备,而且要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着想,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为促进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指导下顺利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作者提出了几个要点:1.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统筹面向农村的各类教育,形成全面提升农民及其子女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的合力;2.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合理定位,发挥城乡职教的各自优势,加强沟通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培养培训体系;3.改革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切实提高办学效益和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