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癌前病变专题讲座(十二)※
——慢性皮肤溃疡瘘管长期受摩擦的瘢痕

2012-01-29许文学杨建宇李杨孙玉冰孙光荣杨成林谭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4期
关键词:患处瘢痕溃疡

许文学 杨建宇* 李杨 孙玉冰 孙光荣△ 杨成林 谭为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2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肿瘤科,广州510095;4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中医治疗癌前病变专题讲座(十二)※
——慢性皮肤溃疡瘘管长期受摩擦的瘢痕

许文学1杨建宇2* 李杨2孙玉冰3孙光荣4△ 杨成林1谭为1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2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肿瘤科,广州510095;4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恶性肿瘤;癌前病变;中医药疗法

慢性皮肤溃疡(chronic skin ulcer,CSU)又称难治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它包括血管性溃疡、化学性溃疡、压迫性溃疡、放射性溃疡、神经营养不良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毒蛇咬伤性溃疡、烧伤后瘢痕溃疡等。典型症状为局限性或泛发性皮损,有瘀斑或皮下结节,不规则发热、肿胀、疼痛、久则破溃、溢渗脓液,有臭味、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呈暗红色。一般认为,疮面愈合时间超过2周即属于慢性皮肤溃疡,超过4周属于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糖尿病性足部溃疡、血管性溃疡等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往往带给患者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属中医“顽疮”、“臁疮”、“席疮”范畴。

瘘管属于病理性盲管,是指连接体表与脏腔或脏腔和脏腔之间的一种病理性管道。属于中医“漏”的范畴。

慢性皮肤溃疡和瘘管的发生,其内因多为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正气虚乏,气血经络瘀滞,容易受外邪入侵;外因多为六淫邪毒和特殊之毒(各种动物咬伤、药物、射线、严重烧伤等)的侵犯,顽疮久治不愈,或痈疽失治,或术后疮内残留余毒异物,引起阴阳脏腑失调,营卫气血瘀滞,邪浊阻塞经脉,“虚、瘀、腐”相互作用为患。

瘢痕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红质硬的良性肿块。瘢痕长期受到慢性刺激、局部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加上瘢痕缺乏弹性,瘢痕区奇痒和感觉过敏,易引起搔抓和外伤致破损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溃疡边缘鳞状上皮反复坏死与再生易导致瘢痕癌变,中医称本病为“蟹足肿”,其发生多由先天禀赋不耐,外遭金刀水火之伤、余毒未尽、郁阻肌肤、营卫不和、气滞血凝所致。

慢性皮肤溃疡、瘘管、长期受摩擦的瘢痕均病程长久,缠绵难愈,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且容易复发,久治不愈溃疡面可致鳞状上皮增生,易癌变,积极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瘘管、瘢痕可预防皮肤癌的发生,而中医治疗特别是中医外治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中医治疗

1.1 分证论治

1.1.1 慢性皮肤溃疡

1.1.1.1 脾虚痰凝证【临床表现】破溃流液,其味恶臭,食少纳差,或有腹胀消瘦,舌黯红,苔腻、脉滑。

【治法】健脾利湿,软坚散结。

【主方】羌活胜湿热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白芷、防风、川芎、白术、白芥子各10g,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猪苓、紫河车、夏枯草、莪术、山慈菇各15g。

【加减】若见形瘦骨,加黄芪20g,党参15g以健脾益气;夜寐不宁者加炙远志、酸枣仁、合欢皮各15g以宁心安神;破溃流液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20g以加强燥湿解毒之力;有淋巴结转移者,加昆布、海藻各15g,或加用西黄丸、醒消丸内服以软坚散结。

1.1.1.2 血瘀痰结证【临床表现】皮肤起丘疹或小结节,硬块,逐渐扩大,中央部糜烂,结黄色痂,边缘隆起,有蜡样结节,边界不清,发展缓慢。或长期保持完整之淡黄色小硬结,最终破溃,舌黯红,苔腻,脉沉滑。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方】活血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桃仁、牡丹皮、苏木、莪术、白僵蚕各10g,瓜蒌、赤白芍、海澡、野百合各15g,山慈菇20g,丹参、牡蛎、白花蛇舌草各30g。

【加减】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芩、党参各15g以健脾止泄;腹胀纳呆者加法半夏、陈皮、白术各10g以健脾理气;皮肤干燥或痒者加防风10g,地肤子、金银花各20g以疏风解毒。

1.1.1.3 肝郁血燥证【临床表现】皮肤溃后不易收口,边缘高起,色黯红,如翻花状或菜花状,性情急躁,心烦易怒,胸胁苦满,舌边尖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养血活血。

【主方】丹栀消遥散化裁。

【常用药】牡丹皮、柴胡、当归、香附、三棱、莪术、桃仁、白术各10g,栀子12g,赤白芍、茯苓各15g,白花蛇舌草、草河车各30g。

【加减】若出血不止者,加生蒲黄、生地榆各10g,仙鹤草30g以清热止血;胸闷甚者加厚朴、郁金各10g以理气解郁。

1.1.1.4 血热湿毒证【临床表现】皮肤溃疡,流液流血,其味恶臭或为渗液所盖,久久不愈。亦有形成较深溃口,如翻花状或外突成菜花样,舌红,苔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

【主方】除湿解毒汤化裁。

【常用药】白鲜皮20g,生薏苡仁、土茯苓、白花舌蛇草、仙鹤草各30g,大豆黄卷、栀子、牡丹皮、连翘、紫花地丁、金银花、半枝莲各15g,生甘草10g。

【加减】若肿块疼痛较甚,加延胡索15g,乳、没各10g以活血镇痛;肿块坚硬者加牡蛎、丹参各30g,昆布15g以软坚散结;口干苦者加黄芩10g、竹茹15g以清肝降火;发热者加柴胡10g,地骨皮30g以除虚热。

1.1.2 长期受摩擦的瘢痕

1.1.2.1 瘀毒聚结证【临床表现】瘢痕块初起或时间不长,颜色较鲜红或紫红,质地坚硬,时有痒痛不适,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斑点,苔薄黄,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主方】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牡丹皮10g,泽泻10g,生地黄12g,赤芍12g,牛膝10g,桔梗g,柴胡10g,枳壳10g,蒲公英10g,香附10g,甘草6g。

【加减】兼气血虚者,加党参、黄芪、丹参、何首乌。体质强壮者,加三棱、莪术、海藻。如久治效不显者,加法半夏、川贝、葶苈子。

1.1.2.2 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瘢痕日久不消退,颜色淡红或暗红,质地韧实,如橡胶样,无痒痛,体弱肢乏,声低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散结

【主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30g,黄芪30g,丹参12g,茯苓12g,白术12g,赤芍12g,川芎10g,茜草根10g,青皮g,红花10g,甘草6g。

【加减】兼血虚者,加熟地黄、制首乌、当归。瘀热者,加小蓟、白茅根、紫草。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赤芍、当归。

1.2 单方验方

1.2.1 单方①甘草15g,白糖适量。将甘草研成细末,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外撒溃疡处,每天1次,连用7~10天即可显效。

②蟾酥软膏: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软膏40g,配成20%蟾酥软膏外敷。

③蜂蜜100ml、庆大霉素32万单位(4支)。取当年产蜂蜜每100ml加入注射用庆大霉素,混匀。溃疡创面用生理盐水清洗并擦干,创面周围用酒精消毒,然后用棉签将蜂蜜制剂均匀地涂抹在溃疡面上。每日2~3次,创面暴露,连用3周。

④茶叶3g,食盐9g,清水1000ml。煮沸,凉后由内向外清洗患处,1日2次,5~7日即愈。

⑤新鲜土豆适量。洗净去皮,捣烂如泥,外敷患处,日换药2~3次。

⑥猪毛适量,将猪毛洗净,去掉杂质后,放在锅内炒成炭,研成细粉,装瓶内密封备用。使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擦洗患处,待干后,将猪毛炭粉撒在溃疡面上,每日换药1次。也可用麻油与猪毛炭粉调成糊状,涂敷在患处。主治皮肤溃疡,久不收口。

⑦应用无肝炎病史,且羊水澄清的剖腹产妇新鲜羊膜,经无菌处理后贴敷于处理干净的慢性溃疡面上,促进创面处上皮再生,肉芽生长。

Research on Physical Model of Introducing Desulphurization Wastewater into Self-balanced Slag Water System JIA Bin,ZHOU Qian(106)

1.2.2 验方【验方一】生黄芪30g,太子参12g,白术9g,茯苓12g,姜半夏12g,薏苡仁12g,生地黄20g,当归12g,赤芍15g,丹参30g,桃仁12g,制大黄9g,皂角刺12g,水蛭9g,蜈蚣2g,白芷12g,七叶一枝花30g,白花蛇舌草30g,丝瓜络12g,桑枝12g,补骨脂15g,生甘草9g。用于阴虚血热患者,治法益气养阴、和营清热托毒。

【验方三】生黄芪30g,太子参12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5g,丹参30g,川芎9g,川牛膝12g,薏苡仁12g,忍冬藤30g,丝瓜络12g,水蛭9g,桃仁12g,皂角刺12g,鹿含草30g,全栝楼30g,枳实20g,火麻仁15g,肉苁蓉12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用于气虚血瘀患者。治法益气化瘀,健脾利湿。

【验方四】苍术9g,白术9g黄柏12g,薏苡仁12g,当归12g,赤芍15g,丹参30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30g,皂角刺12g,生黄芪15g,牛膝12g,威灵仙15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用于湿热下注患者。治法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验方五】生黄芪30g,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姜半夏12g,薏苡仁12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2g,丹参30g,水蛭9g,桃仁12g,牛膝12g,威灵仙15g,大枣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用于气虚血瘀患者。治法益气养荣,托里生肌。

【验方六】夏枯草30g,白花蛇舌草30g,黄芪30g,蚤休15g,穿山甲10g,甘草10g,据症状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

【验方七】当归、生地黄、赤芍各12g,川芎、红花、陈皮、赤苓、黄苓、牡丹皮、三棱、莪术、大黄、桔梗、甘草各10g,金银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

1.3 药物外治

1.3.1 去腐生肌膏:主要成分杏仁、甘草、当归、白芷、乳香、没药,取本品适量涂于患处,或取本品涂于祛腐促愈贴2~3mm敷于患处包扎;深度溃烂形成空腔者,取祛腐促愈贴涂本品置于空腔中包扎,一日一次。

1.3.2 紫草油先用75%酒精消毒患面(有坏死组织用30%双氧水擦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拭干),随后涂上紫草油,每日2次,直到愈合。

1.3.3 如意金黄散将此药用醋调成稀糊状敷患部,每日2次。也可将如意金黄散与凡士林按2∶8制成膏剂,外敷。如溃疡或分泌物多,先清洗伤口后再用此药。

1.3.4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先用75%酒精消毒局部,涂上此膏适量,外盖无菌纱布,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1.3.5 蒲公英50g,生地黄、黄芩各20g,加水煎至约500ml,无菌纱布过滤备用。首次常规用2%双氧水消毒,清洗创面,然后用中药药液清洗1遍,最后用药液浸渍无菌纱布覆盖创面3层,每日1次。

1.3.6 复方炉甘石外用散局部消毒后,将此药撒于患处,每日1~2次。

1.3.7 西瓜霜粉剂局部消毒后,将药粉敷(喷)在患处,每日1次,5~7次即可治愈。

1.3.8 龙血竭胶囊,局部消毒后,将此药粉撒于患处,每日1~2次。

1.3.9 复方石榴皮煎剂:桂枝30g,七叶莲60g,石榴皮300g,泽兰30g,宽筋藤60g,水蛭20g,苏木30g,田基黄30g,冰片6g,将上药加清水2000m1,煎沸后20分钟将药液倒入经消毒的盆内待降温后热洗患处。药液温度适宜,勿烫伤皮肤及肉芽组织,每日1~2次,每次30min,洗至溃疡愈合后每周仍需洗1~2次。连用2~3个月,预防复发)

1.3.10 普济溃疡膏:植物油、血竭、藏红花、蛤蟆油、珍珠、紫草、川贝、黄连等,用生理盐水清洗褥疮创面,将普济溃疡膏用压舌板涂摊在纱布块上约2毫米厚,胶布条固定。每一至二天换药一次。

1.3.11 解毒生肌散:五倍子35g,枯矾28g,冰片7g,黄连7g,白芷14g,呋喃西林粉3g,五倍子洗净,焙起球泡,黄连洗净泥土杂质,各药研极细面混合均匀,高压消毒30min,装瓶密封备用,外敷溃疡面,每日1次。

1.3.12 糖芪合剂:生黄芪100g,生甘草20g,50%葡萄糖注射液160ml,将前2味药置容器内,加水500ml,浸泡1h后,文火煎煮30min,去掉药渣,沉淀过滤,取药液150ml,将药液与50%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浓缩至150ml,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外敷溃疡面,每日1次。

1.3.13 麝香珍珠膏:麝香5g,珍珠粉200g,血竭105g,水蛭70g,黄茂、白及、龙骨、黄连各210g,各药研极细面混合均匀,高压消毒30min,装瓶密封备用,外敷溃疡面,每日1次。

1.3.14 消炎长皮膏:紫草20~40g,制乳香10~25g,地榆30~50g,制没药10~25g,虎杖30~50g,血竭10~20g,冰片1~2g,植物油200~300g。外涂溃疡面,每日1次。

1.3.15 甘草80~100g,苦参20~30g,紫草20~30g,麝香0.5~1g,加入500ml芝麻油中,装瓶密封备用,外敷溃疡面,每日1次。

1.3.16 王氏生肌丹:朱砂5g,煅炉甘石15g,滑石35g,黄柏10g,冰片5g,麻油适量。将上述药物按比例及工艺程序制成极细散剂装瓶,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粉、麻油、消毒干纱布块拌湿,视创面大小,剪药纱布块敷于患处;若创面大,分泌物多,可直接将生肌丹撒于创面,敷以干消毒纱布块保护创面,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若分泌物较少,可隔日换药1次。

1.3.17 鸦胆子适量。用法:将鸦胆子除去壳皮,置乳钵中研碎如泥状,然后加入适量凡士林搅拌均匀(无需加热),制成20~30%的软膏,放置48h后即可涂用。敷药膏时,先将患处皮肤消毒,后将上膏涂于患处范围之内(不要触及正常皮肤)敷盖消毒纱布,约经48h后可第1次换药,以后每隔2~3d换药。

1.3.18 丹参注射液外治瘢痕,将脱脂棉球或纱布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浸透,而后平敷于皮损处,直到药液自然干透为止,每日外敷2次,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3.19 陈醋250g,五倍子90g,蜈蚣一条,蜂蜜20g,冰片0.6g。用砂锅将醋上火熬30min加入蜂蜜熬至沸腾后将五倍子粉用筛子慢慢筛入,边筛边顺同一方向搅,全部筛入后用文火熬成膏壮,离火加入蜈蚣粉和冰片搅匀既成,装入玻璃器中。用时将药膏均匀涂在厚布上贴患处(不可用金属用具,以免造成色素)。此膏具有破瘀软坚之功效不可频繁用药膏,隔2~3d换药一次。

1.3.20 五倍子、山豆根各适量,按1∶1比例研为细末。每次3g,一日3次口服;同时取30~50g用蜂蜜调匀后敷于患处,每隔3日换药一次,1月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本方用治皮肤烧烫伤愈后皮损部出现的淡红色瘢痕。

1.3.21 三七适量,研细末,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3~5个疗程可愈。

1.4 针灸疗法

1.4.1 点刺放血疗法皮肤溃疡创面周围皮肤常规消毒,用镊子酌量去掉疮口边缘白色锁口皮,用三棱针沿疮周淤血处快速垂直啄刺,刺法由内到外,由密到疏,针距1~3分,以拔至见血如球为度,每周点刺放血2次,连用数周,待疮周暗紫色淤斑转至红色为止,点刺放血疗法毕,创面覆盖油纱条

1.4.2 灸法患者取适当的体位,充分暴露患部,将患肢放于木箱上,点燃艾条一端,使艾条与创面之间相距20cm~25cm为宜,如为躯干及其他部位的溃疡,将艾条切成小段置于艾烟熏蒸器中燃烧,艾烟熏蒸器置于创面稍下方(3cm~5cm),使其烟对准患处,在疮面形成一层薄黄色油膜,周围皮肤红润、湿热,熏蒸完毕,外敷消毒敷料包扎,每天1次或2次,每次0.5~1h,7d为1个疗程。

1.4.3 雷火灸主要组成为沉香、穿山甲、干姜、菌陈、木香、羌活、乳香、麝香等,在治疗时,需将其放入灸具里,手持灸具,在距离皮肤1到5厘米处进行施灸。穴位:神厥、大椎、足三里等灸疗,可以起到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淤、消炎镇痛等作用,促进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5 拔罐疗法将病变面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min,以吸拔出较多脓液以瘀血为度。每间隔一天治疗一次。

大杼穴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穴位消毒后,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5min,一天1~2次,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瘀血。

足三里属阳明经,此经多气多血。穴位消毒后,在上面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min,一天1~2次,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瘀血

三阴交可以滋补肝脾肾,而且还可以通经活络。穴位消毒后,在上面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min,一天1~2min,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瘀血。

2 食疗药膳

蒲瓜糖水

【主料】鲜蒲瓜100g,蜂蜜20ml。

【制法】鲜蒲瓜100g,加水500ml共煮,煮后加蜂蜜20ml。

【服法】代茶饮。

【功效】除烦解毒。脾胃虚寒者及脚气虚肿者慎食之。

3 预防与护理

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控制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

②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过的暴晒,避免过多的X线和紫外线的接触,

③皮肤的定期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注意翻身拍背,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做好皮肤的保护或远离刺激环境

④早发现,早治疗,定期检查,预防皮肤溃疡癌变。

⑤治疗期间忌口,忌食辛辣类、鱼腥类、发物类、生冷类、油腻类、酸涩类食物,戒烟戒酒。

[1]刘秀梅.慢性溃疡新疗法[J].中医外治杂志,2003,4,12(2).

[2]王守民.糖芪合剂外敷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3,1,25∶1.

[3]安贺军.麝香珍珠膏治疗体表慢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

[4]陈定雄.自拟复方石榴皮煎剂外洗为主治疗慢性体表性溃疡[J].广西中医药,1994,8,17∶6.

[5]牟正华.羊膜治疗皮肤慢性溃疡46例体会[J].中华口腔杂志,1998∶3.

[6]杨爱华.点刺放血疗法治疗下肢慢性溃疡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3∶3.

[7]魏如清.刺血疗法治疗下肢慢性溃疡14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5.

[8]陈英秋.雷火灸治疗慢性溃疡3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12,20(6)∶2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4.067

:1672-2779(2012)-14-0097-04

:韩世辉

2012-03-15)

国家中医管理局孙光荣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

*通讯作者

△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患处瘢痕溃疡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都是“溃疡”惹的祸
治斑秃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溃疡丸内服合溃疡散外敷治疗麻风病营养性溃疡56例
鸡眼的中医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