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十四)

2012-01-29温长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4期
关键词:香囊菖蒲苍术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十四)

端午节节俗与健康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

中国节日;风俗文化;身心健康;端午节

1 喝菖蒲酒

1.1 节俗溯源“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这是宋词的最大作手吴文英吟咏端阳节饮菖蒲酒的词,很有民俗学价值。本词的词牌《澡兰香》为吴自己创造,除饮菖蒲酒外,词中还把端阳节系五色线、洗兰水澡等民间活动写得至善至美。端午饮菖蒲酒的风俗,以江苏淮安一带较盛,他们甚至把这一节日叫做“蒲节”的。围绕菖蒲的活动不少,据《梦粱录》载:此日“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周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并“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很明显,这是古人采取的季节性防疫措施,应该说是积极的、进步的。

古人把端阳节与菖蒲连系在一起,是取物比类方法的体现。在“一、三、五、七、九”5个阳数中,“一”为首,乃阳之始;“五”居中,为阳始盛;“九”最大,为阳之极。五月五日,代表阳气始盛的“5”,在月份和日数中同时出现,故被称“端阳”、“重五”;菖蒲辛温之品,性属阳,崇尚“九节”、命名“昌阳”,也均为取阳盛之义,与“端阳”相合。当然,这也不能说是古人的附会,实际上与药物的生长季节有密切关系,因此时恰是菖蒲生长的茂盛期,古人要选择防疫之药物,自然就有可能选取它,以适于节序的需要。“端阳”崇“昌阳”,恐怕还有使阳生、阳昌的吉意,这符合中国古文化的特色。

古人对菖蒲相当崇拜,《道藏》中有专门的《菖蒲传》,说它是“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服“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颜色泽,白发黑,齿落更生”,“河内叶敬母中风,服之一年而百病愈;寇天师服之得道,至今庙前犹生菖蒲;郑鱼、曾原等,皆以服之得道”。《神仙传》中记载说:汉代皇帝刘彻一心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菖蒲有此妙用,就派人到中岳嵩山采集。谁知连续服了三年却没有效果,反落了个烦闷不舒的毛病。“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最终仍难免一死,葬于陕西的茂陵。

1.2 健康话题如何认识菖蒲?本草学家们的话是最有说服力的。《神农本草经》说:“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本草纲目》云:“菖蒲气温,心气不足者用之”。《本草汇言》说:“石菖蒲,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本草正义》称:“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著”。《本草逢原》讲:“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重庆堂随笔》说得最全:“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热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阴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概括起来,它的功能无非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以用于对癫痫、痰厥、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腹疼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的治疗。传统方如《普济方》中治疗小儿风痫的菖蒲丸、《千金方》中治疗心气不定的定志小丸、《圣济总录》中治疗风寒湿痹的菖蒲散、《补缺肘后方》中治疗耳聋的菖蒲根丸等,临床用之多有奇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菖蒲具有镇静、镇痛、降温、促进消化液分泌、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抑制真菌、杀死腹水癌细胞等作用,与中医的认识是一致的。

对于对菖蒲的应用,不仅在民间比较普遍,就是在皇室中也是非常被重视的。如《清宫医案》中记载,慈禧和光绪等就常服以菖蒲为主药配制的“长春益寿膏”、“延龄益寿膏”等。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中有“以昌阳引年”的话,这里的“昌阳”,就是菖蒲,说的是菖蒲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清代诗人袁枚曾用菖蒲治愈了眼疾,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蒙赐仙蒲草,教侬两眼清。铺宜青玉案,饮称绿昌明。细叶迎灯舞,轻香绕砚生。倘将书带比,学愧郑康成”。

1.3 相关连接菖蒲入药有五种,“生于池泽,蒲叶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溪间,蒲叶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荪也。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高四、五寸,叶如韭,根如匙柄者亦石菖蒲也。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蒲是矣。服食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余皆不堪”(《本草纲目》)。菖蒲入药名,称石菖蒲,强调的正是中医对正宗品种的选择,因为古人认为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本草新编》)。并认为“一寸九节者佳”(《本草图经》),故菖蒲又有“九节菖蒲”之称。现在药典上的“九节菖蒲”,说的不是古代文献中的天南星科植物菖蒲,而是毛茛科植物阿尔泰莲花的根茎,是与石菖蒲的功能既有相同又有差异的另一种药物,临床运用时应加以鉴别。

2 插艾叶

2.1 节俗溯源关于端午插艾叶的习俗,明代诗人庄昶在“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萧鼓”的诗句中已有述及。与他同时代的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也说过“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的一席话,这是说用途的。

从文字学考证,艾与“乂”通。乂的本义是治理,《尚书•益稷》有“丞民乃粒,万邦作乂”之说,谓老百姓生活安定,诸侯各国也得到治理的意思。《诗经》和《左传》中则直接用“艾”字表达上述意义,而且还引伸出了“安宁”的新意。如《诗经•小雅•小旻》:“或谋或哲,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论胥以败”。毛亨注曰:“亦有明哲者,有聪谋者。艾,治也。有恭肃者,有治理者”。《左传•哀公十六年》:“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杜预注曰:“艾,安也”。《孟子•离娄》中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意思是说,想要得到天下的人,就要实行仁政、积累人气,获得民众的支持。同害病日久,需要寻找陈年旧艾作药治疗的道理一样,平时不注意收集,是一辈子也无法得到的,急用时再去寻求就要误事了。赵岐注曰:“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从植物学和药物学的角度看,孟子不仅熟悉艾这种植物,而且非常了解艾的药用功能——可以治疗顽固的病证、艾的药性——越陈久越好。针对以上诸多说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说:“此草(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可见,在古人心目中艾是具有治理作用、能够使人安宁的吉祥之物,把它作为治病的药物当然是明智的选择了。

端午节前后,鲜艾长势正盛,气味刺鼻,用其驱蚊杀菌确有一定效果,艾的这一作用也被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所肯定。古人在长期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了艾的这一作用,并创造了端午插艾的节俗把它用于防病治病之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2.2 健康话题艾,乃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习惯上以汤阴产的北艾、蕲春产的蕲艾和四明产的海艾为上品。从间接的文字记载推测,艾在我国被作为药物使用的历史大体在3000年以上。从正式反映医疗实践的专业书籍《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中有关艾的论述看,2000年以上的历史是确定无疑的。打开中国医学史一看,历代医家几乎没有不与艾打交道的:东汉的张仲景,创立了暖宫止血的胶艾汤和治疗吐血不止的柏叶汤,艾都是方中的主药。东晋的葛洪,收集了民间用艾的验方多首,并详加批解,记入他的医著《肘后备急方》。梁代人陶弘景,把艾的功能说得至详至细,他在《名医别录》中写道:“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唐代的孟诜,把艾的食疗功能加以总结、提高,写入了他的《食疗本草》,说:“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治冷气”。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第一次以图像的形式画出了艾的倩影,是我国药用植物形态学上的一大进步。明代的李时珍父子,对艾的研究独具心得,《蕲艾传》中反映出的艾的全貌和《本草纲目》中收集到的用艾治病的52个单验方,使艾的医学功更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清代对艾的研究和应用,从民间和学术界的视野频频走入最高统治者的殿堂,宫廷医案中用艾治病者不计其数,尤多见于宫妃贵人们的妇科疾病。古有艾入药“通十二经脉”、灸用“治百病”的赞语。今人用艾,成果累累,并赋予了它许多前人从未有过的认识。李时珍故乡的学者梅全喜君,竟把艾的身世写成了一本洋洋25万字的书《艾叶》,给艾勾划出了一幅完美的全景图。

艾叶除作为灸用与针配合使用外,作为内服药物使用也非常广泛。《本草正》说:“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中药大辞典》则总结出它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以用于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等的治疗。历代医案中如《补缺肘后方》用之治卒心痛、《卫生简易方》用之治脾胃痛、《圣济总录》用之治气痢腹痛、《千金方》用之治下血崩漏、《圣惠方》用之治鼻衄不止、《本草汇言》用之治白带淋漓、《肘后方》用之治胎动不安、《本草纲目》用之治盗汗不止等的,每每奏效。近期临床有用之治疗慢性肝炎的,总有效率达92%;治疗慢性气管炎的,达81.88%;治疗急性菌痢的,达100%;治疗间日疟的,达89%,治疗肺结核喘息症、妇女白带、寻常疣、钩蚴皮炎等的,也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2.3 相关连接关于艾叶以陈久者为上的理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过论述。他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朱震亨则进一步解释道:“艾,生寒熟温……其性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陈久之艾,植物的暴淚之气已去,药性缓和,有利于施灸和对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如用于杀虫灭菌,则非新艾不可。因为新艾的强烈芳香气味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正好可以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致病物消灭。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得出了以野艾叶烟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的结论。

关于以艾为灸的理由,是鉴于它具有芳香辛散的气味和可燃性好、燃烧充分等优点决定的。实践和研究都证明,它的透皮功能、温通功能、引经功能等,在药物中是无以伦比的,是古人经过严格比较后做出的科学选择。《本草正义》指出:“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针灸资生经》中引《下经》的一段话,更能说明这一问题:“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丸皆良”。据此,艾叶自古还被作为“内病外治”的重要药物,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古方中这类内容不少,如《本草纲目》中就有“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等的验案。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白居易的《问友》诗说得对,艾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都很强,土壤越肥沃,其生长越茂盛,种艾也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致富之路。种艾的人多了,再寻找“三年之艾”就不是难事,许多困扰人们健康的缠绵之疾也会逐渐减少的。

3 戴香囊

3.1 节俗溯源香囊,是我国古人巧妙地将中药用于保健、防疫的实例。一般于每年的端午节前赶制,是以五颜六色的棉织品用丝线绣成人物、器皿、花卉、五谷、瓜果、鸟兽、鱼虫等形状,内装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藁本、白芷、苍术、细辛、菖蒲、丁香、甘松、辛夷、薄荷、紫苏、云香草等而制成的。综合这些中药的功能,香囊具有散浊化湿、灭毒驱虫、醒脑爽身等作用。经过一年的挥发,药物的气味慢慢变得淡了,来年的端午节再绣制出新的香囊来。由于年复一年众多妇女的积极参与,香囊的品种、艺术性得以不断提高,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我国民间一种有创意的特色工艺品。它玲珑别致,绚丽多姿,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小的可佩可戴,大的可悬可挂。香囊还被作为男女相爱的信物互相馈赠,以致于演绎出《香囊记》这样的故事来。

古诗《孔雀东南飞》中已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的话,说明香囊在南北朝时期已被广泛运用了。汉代名医华佗,也曾利用了香囊的这种易于普及、易于为群众接受的便捷形式,把相关香药做成香囊挂于室内,用它防治肺结核、泄泻等疾病,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除了把香药装入香囊外,人们还把新鲜的香味植物插于户外、把香味中药藏于贵重的衣物中,以达到与香囊相同的作用。唐代宫妃们有以香药熏衣和裹衣收藏的习惯,除增加衣物的芳香外,对防止衣物虫蛀和对衣物进行消毒也都有积极的作用。

香熏疗法也是古老的运用香味中药疗疾防病的手段,把香药熔入蜡烛、木屑、热水等媒介中点燃或沐浴,通过口鼻、皮肤的呼吸运动,达到清洁空气、清洁皮肤、杀菌灭毒、舒畅身心的效果。根据这一原理,美容业还创造了“香熏健体”的新概念,用芳香类中草药制剂配合按摩,使香精油渗入皮层,进入血液,从而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排除体内毒素、润滑肌肤、延缓皮肤老化的作用,成为健身美容史上一道新的风景线。

现代人对香味的应用更加广泛,与之相关的熏香炉、熏香灯、熏香皂、熏香水、熏香散等把弥漫的香气带进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使熏香成了一种生活时尚。此外,用香味中药菊花、藁本等做成的芳香枕头,有降低血压、治疗失眠的作用;用香药配入相关药物做成的花露水,有爽身香体、祛除痱子的作用;用香药藿香、佩兰等制成的洁口剂,有祛除口臭、防治龋齿的作用;用香药侧柏叶、细辛等制成的喷雾剂,有治疗鼻炎、防止鼻塞不通的作用等,都是对香味药物防病治病作用在生活领域里的发挥。

3.2 健康话题香囊的医疗保健作用,来源于芳香中药的功能。关于这一点,中医药典籍中记载很多,古老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的论述。《山海经》中也有相同的观点,说熏草“佩之可以已疠”,“疠”就是与传染、流行一类有关的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经据典,从医学科学的高度上对香药的功能做了说明:“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甲蹄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沴。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难能可贵的是,古人不仅把具有香味的药物作为直接治疗相关疾病的工具,而且能把它做成生活用品用于疾病的预防上。这种把高深的科学知识从专业医家普及到普通百姓中去的做法,是我国古代“治未病”的先进思想、重视环境卫生的超前意识的充分表现。它又一次反映了祖国医学来源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民族特点,回答了祖国医学何以能富于永恒性和生命力的实质问题。

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很多,它们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又具有不尽相同的个性特点,应用时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配伍。以苍术为例,它的浓烈香味来源于其根部所含的挥发油。其中南苍术最高,为5~9%;北苍术和东苍术次之,为1.5%。苍术的药用机理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古人、古籍论述颇详:对于其健脾之功,李杲认为其“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说起其利湿作用,朱震亨认为它燥湿功用通贯全身,“上、中、下皆有可用。”《玉楸药解》盛赞其泄水开郁之力,说“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本草正义》具陈其芳香辟疫之效,说它“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凡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等,均可配伍用之。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苍术有降低血糖、兴奋肠蠕动和对钠、钾、氯盐的显著排泄作用。用它和艾叶烟熏消毒,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枯草及绿脓杆菌有显著的杀灭效果,优于紫外线和乳酸,与福尔马林相似。透过这些微观检测的结果去看民俗,更觉得古人太了不起了。

翻开中医药典籍不难发现,香味药物的治病范围在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和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诸系统的全部领域内差不多都占有着重要席位。中医对香味药物运用得非常广泛,也最具说服力。像大家熟知的具有理气消胀功能的木香顺气丸、清心开窍的安宫牛黄丸、防暑止呕的避瘟丹、活血消肿的蟾酥丸、调中散寒的沉香温胃丸、舒筋镇惊的大活络丸等,无不是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为主药的。

3.3 相关连接国外对香味植物的研究和利用也发展很快,充分利用香味植物具有的安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清醒头脑、驱除蚊虫等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美国科研人员的一项研究认定,闻香还能使人的身材变得苗条,有可靠的减肥效果。这是因为,浓郁的香味能显著降低人们对巧克力等甜味食物和高脂肪类食物的诱惑,从而减少机体对它们的摄入量,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他们把装满香草的小包挷在严重发福的十几名青年的手背上,1个月后,这些青年的体重平均下降了2.2kg。另一项研究证明,在汽车里悬挂香包有助于行车安全。这是因为,香包的香味能对司机的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使人的精神振作、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精力集中,从而有助于司机的安全驾驶,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研究人员建议,在驾驶室里应悬挂特制的香包,以取代其它玩具或饰物,它还有助于改善驾驶室的环境,促进司机的身体健康。法国对一家香水制造厂女工身体的全面检查结果发现,肺结核在这里的发病率为0。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中国传统香料具有杀死寄生虫、防止身体过胖、加速新陈代谢、抑制氧化过程的作用。

国外对香味运用最广泛的莫过于阿拉伯诸国,这与他们盛产香料有关。在埃及、印度、阿曼、也门等国,熏香是比较普遍的习惯,埃及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手提香炉的专业熏香人。1公斤好的香枝香片在海湾国家的售价为6000多美元,与黄金、钻石的价格差不多。西方国家则以香水盛行,每年的销售价值都在70亿美元上下,仅圣诞节前后一个月的销售额就在25亿美元左右,有人把这一时期的西欧称为“香味世界”。俄罗斯的花香疗养院、日本的香花水浴等,都是近年兴起的利用香味防治疾病的新方法,他们选用有针对性的花香对高血压、抑郁症、失眠症的治疗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4.065

:1672-2779(2012)-14-0093-04

:韩世辉

2012-06-02)

猜你喜欢

香囊菖蒲苍术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TREASURE TRAIL
室雅菖蒲清
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中6种成分
“水草精英”菖蒲
养菖蒲
仲夏巧手做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