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研究:职业生活为什么“不幸福”

2012-01-29邓秋霖

职教通讯 2012年7期
关键词:来访者幸福感小孩

邓秋霖

案例研究:职业生活为什么“不幸福”

邓秋霖

职业不幸福是现代人职业生活的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深层原因是人的“内在小孩”受到了伤害。教育帮助人们寻找职业幸福感,职业教育也要警惕功利化,不能“把人的培养看成是制造GDP的工具”。在职业教育中,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使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活怀有梦想,比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重要得多。

职业生活;不幸福;原因;案例

一、案例分析

“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急切需要打造一把利剑,遇事可以像庖丁解牛那样顺利解决。”这是一位女性来访者,约40岁左右,打扮得光鲜富贵,说话声音洪亮、果断干脆,看上去像是一位女强人。她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寻求心理帮助,一开口就说出了上面的话。我问她怎样看待心理咨询,她急切地回答:“帮我找到尚方宝剑!”我告诉她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平等关系,咨询师陪伴来访者一同探索内在的自己,而最终要由来访者用清明心思做出抉择。

简单沟通之后,她开始了长长的诉说。她是做食品加工生意的,目前公司已有几百名员工。但是,她始终很焦虑,常常夜不能寐。开始是因为不知道做什么赚钱而焦虑,然后又因生意失败而焦虑,现在,食品厂越做越大了,而她也越来越焦虑。她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苦命人”。我问她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她说她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根本没有时间娱乐。看来她误解了我的问题,经过引导,她告诉我,其实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她最初做食品加工行业是因为她只有高中文凭,这个行业技术门槛低,而且她曾经在某食品加工厂打工多年,有一些工作经验。我问她现在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她说:“我公司有进深圳户口的指标,我觉得身边的人巴结我,想要从我身上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我虽然可以帮助他们,但是我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他们得到利益之后就会甩开我的,我内心一直很矛盾。而且,我的下属,也是我聘请的副总,她对我总是得寸进尺,侵犯到我的利益,假如我不答应,她就会使出种种伎俩给我颜色看。我感觉她就像骆驼进主人的帐篷,先是一只脚伸进来取暖,后面居然把主人踢了出去,自己霸占了整个帐篷。为此,我很害怕,看到她打来的电话我浑身都会紧张起来。我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我被折磨得吃不好睡不好。”

这位来访者其实对自己的职业生活很迷茫,她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性格急躁,敢闯敢拼,但是从来没有关爱过自己那早已受到惊吓和伤害的“内在小孩”。

所谓“内在小孩”,就是纯粹的自己,那是婴孩般的敏感、好奇和满足①,但是,“内在小孩”也很容易受到惊吓和伤害。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受到过伤害的“内在小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颗曾经受伤的心”,如果我们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意回到内心去治愈“内在小孩”,那种受伤的恐惧将会伴随我们一生。虽然我们试图用赚钱、忙碌、喝酒、蹦迪、网游,甚至“用尽各种补偿或上瘾行为来掩饰恐惧,但只要它仍是一股潜在的力量,就能造成长久的焦虑,毁坏我们的创造力,让人变得严厉、缺乏安全感、疑心重重”。[1]这位来访者之所以总是感到很焦虑,就是因为她那受伤而又恐惧的“内在小孩”常常呼唤她。每当外界的压力增大和头绪繁多时,她的“内在小孩”就开始哭泣——看哪,那么多人或持匕首,或拿绳索正朝她步步逼近,他们欺弱小可怜,想把她紧紧抱在怀中的玩具抢走,还想用绳索套住她的脖子,让她失去自由,甚至窒息而死……

我判断出这位来访者曾经在身体或精神上遭受过伤害,她羞于启齿、不敢抗争,让她的外在世界承受了一切,无人知晓事体原委,连她外在的自己也不清楚,所有人都以为她的经历很正常。然而,她那深藏着的“内在小孩”却常常哭泣,她不知哭泣声从何而来,于是想用外在的成功做一个厚厚的隔音板消除它,但她失败了。所以,这位在别人眼中成功的女企业家不仅感觉不到幸福快乐,反而时时被焦虑和恐惧缠绕。

二、普遍现象:职业不幸福

在当今社会,像上述那位女企业家一样时时被焦虑和恐惧所困扰的人很多,他们每天都匆匆上下班,碌碌做事,虽然有的人看上去很平静,甚至还很快乐,但其内心世界却很迷茫、焦虑,甚至恐惧(严重的会产生魔鬼跟随的幻觉),如若再突发刺激事件,就有可能承受不了,往往也会采取极端行为。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平均每2分钟发生1起自杀事件,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表明我国已成为高自杀率国家。在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死亡人口中,自杀是第一死因,而自杀的人绝大部分都有心理疾病。目前我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超过一亿,严重精神障碍者达1 600万,深圳在近十年间精神障碍率增加了100倍。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先生忧虑地说,自杀率高和心理疾患者越来越多的现象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应及早干预,否则,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比如28.7万自杀者中如果有1%或0.1%、0.01%即2 870人或287人、29人产生报复杀人的念头就很可怕。[2]

现在,在城市里因为心理压力大、情绪焦虑、精神抑郁等原因而寻求心理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不再对此羞于启齿了。一年多时间,笔者深度介入的个案数已达到三十多件。据观察,前来参加心理咨询“工作坊”小组活动的人以在职的年轻人居多,而愿意接受深度治疗的来访者以企业高管和企业主居多。这点不难理解,因为两个项目收费标准不同,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来访者基本上都是职场中人,这可以说明,许多人的“职业生活”不幸福。去年底,卫生部宣教中心对30座城市50家全国500强企业的中青年员工做过调查,结果显示,78.9%的员工心理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仅有5.8%的员工称自己没有压力。[3]

基于多年心理咨询实践观察,“职业生活不幸福”可按其来源归纳为三类:(1)源自职业本身,包括不得不从事不喜欢的职业,让人痛苦郁闷;职业枯竭而前景迷茫,让人忧心焦虑;从事着喜欢的职业而担心遭淘汰,让人担惊受怕,等等。(2)源自企业内部,包括人格不被尊重却不得不忍受,让人感到屈辱;人际关系持续紧张而又无法逃离,让人感到无助,等等。(3)来自家庭生活影响,包括家里人不支持,频繁制造矛盾,会让人产生职场烦躁情绪;配偶的猜忌,会引发职场愤怒情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会让人产生的职场焦虑情绪,等等。对职业生活不幸福如此归因,要比媒体所披露的“职业不幸福”的种种表现深入了一些。如果仅从媒体调查数据来看,感到“职业不幸福”的人数更多。如2011年底,盖洛普国际发布中国与全球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执行时间为2011年10-12月),调查所覆盖的58个国家的平均幸福指数是40%,中国为25%,与意大利并列排在第47位。在金砖四国的分组中,中国幸福指数排在最后,其他三个国家的指数分别为:巴西63%,俄罗斯联邦国家31%,印度37%。[4]

三、迷失自我:职业不幸福的根源

与三十年前相比,中国人无论在物质财富上还是精神环境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幸福感没有提高?究其原因,既有企业责任和社会环境影响,也有个性原因;既有表层原因,也有深层问题。提高人们的职业幸福感,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推进,不仅仅是要建更多的心理咨询室,培养更多的心理咨询师,更重要的是要从洁净社会心理环境的角度解决一些根源性问题。

(一)企业责任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企业是承载人们职业生活的主体。改革开放初期,劳动者最需要的是摆脱贫困,挣到钱就是全部的幸福,所以对企业里存在的粗暴管理和不尊重人格的现象并不看重。现在,随着财富积累效应显现,劳动者的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但是许多企业仍然是只求企业利润,无视员工幸福;只问工作结果,不看劳动过程;只强调管理制度和奖罚措施,忽视职工的内心情感。震惊全国的“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就是企业“见物不见人”的恶果。富士康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大陆拥有80万员工,然而由于职工缺乏幸福感,一些情绪极端者因此而跳楼,公司老板郭台铭也因此反省和道歉,当然,他的幸福感也不可能高。还有一些企业,情况比富士康公司严重得多,只是没有被媒体报道而已。虽然有的企业从“见物不见人”中走了出来,开始关注职工情感问题,但是其关注的重点只在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一线操作人员仍然得不到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本无人问津。

(二)个人原因

个人原因主要是指因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而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同一件事情在具有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当职业生活遭遇挫折时,能力强且性格外向的人也许表现得很轻松,而能力弱且性格内向的人则可能产生不快活的联想。再比如,个性外向的驾驶员可能反应敏捷,但办事粗心、喜欢标新立异,开车易采取冒险行为,而个性内向的驾驶员办事严谨、讲究条理,开车大都循规蹈矩。个性倾向性(如兴趣、需要、意志等)是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积极性的动力系统,它具体表现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方面,比如有的人兴趣广泛、适应性强,他的情绪就不容易被职业变更所左右,但是对于那些兴趣单一且执着的人来说,当他在所挚爱的职业中遭到淘汰之后就会非常沮丧。其实,在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中并没有纯粹的个人原因,来自外界的影响总是刺激和伴随着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倾向性。有个刚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前来咨询,他患有典型的抑郁症。他长相英俊、情感细腻,按说应很有人气,但是他却非常孤僻,很难融入群体之中,原因是他太敏感了,有人朝他座位旁的垃圾筐丢过来一个垃圾,他便认为这个人对他心存不满,扔垃圾是故意挑衅,于是他就会发怒,甚至尖叫。

(三)环境影响

职业不幸福可表现为多种形式:人际关系紧张型、职业枯竭型、前景迷茫型、挣钱太少型、缺少关爱型、没有尊严型,等等,这些外显的职业不幸福的背后往往会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从小成长环境恶劣,会在心灵深处种下不幸福的种子。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当一个人被众星捧月般地受宠时难免会出现问题,一方面他竭力想逃离(爱的絮絮叨叨让他心生厌倦和恐惧),另一方面他又怕孤独(失去爱他将无法生活),这样的人走入社会后,往往就会既是“依赖者”又是“逃避者”。

再看看独生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当“家庭之爱”还没有淡化的时候,学校老师的“教育之爱”又加了进来,学校与家庭之间达成了“爱的共识”,即取得考试高分……倍受宠爱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别人的天空下”,他们的潜能始终沉睡着,即使醒来也不敢出声。然而,当这些独生子女步入社会时,令人窒息的“家庭之爱”和“学校之爱”就会突然终断,取而代之的是压顶而来的各种各样的责任:就业、赚钱、结婚、买房、生子、购车、赡养父母……于是,嫩弱脆弱者就会在恐惧中被压垮。

因此,也可以说,很多人职业不幸福的原因就在他们从来没有活出过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已是谁,却也不敢表白、无法抗争,只得独自承受。

四、唤醒学生潜能:职业教育的应尽之责

职业生活是人类为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存在形态,可以说,没有幸福的职业生活,就没有幸福的人生。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活的幸福感?它是人在职业生活的过程中对于工作本身的愉悦体验。随着职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的心理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即常言所说的“现代人不单纯了”。之所以“不单纯”,是因为人们工作的动力并非出自工作本身。可供选择的职业越来越多,许多人就心猿意马了;金钱成为影响职业生活的主要因素,许多人就心浮气躁了;职业种类更新太快,许多人就迷茫痛苦了。

心理学实验证明,更高的收入并不能天然地激发工作热情,相反,有时它会成为熄灭激情的元凶。真正让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获得持久快乐的是对于工作本身的兴趣。也就是说,只有找到自己的内心愉悦,人才能获得幸福感。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内心愉悦”?这里需要我们的心灵从小就是开放自由的,需要我们的“内在小孩”是健康的。但是,许多人的心灵在很小时候就受到了伤害,于是这些人长大后不知道要活出自己,他们以别人的眼光来生活,并因此而痛苦不堪。

教育帮助人们追求幸福的职业生活,但教育也是一种职业生活,它本身也应当是幸福的。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教育生活其实并不幸福,当然也不能提供幸福的职业生活。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说:“我觉得中国教育过于功利性,把人的培养看成是制造GDP的工具。”[5]功利性教育把学校变成了应试的战场,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受到压抑,考取高分是赢得师长欢心的唯一路径。十几年之后,他们成就了“别人的幸福”,却失去了“自己的幸福”,当他们进入职业生活时,显得既像呆子又像奴才。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发达,应当警惕职业教育功利化,不能“把人的培养看成是制造GDP的工具”。一个人获得一份职业技能并不难,难的是找到自已的职业幸福。有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了好几年,但是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志不在此,于是就离职重新培训。笔者以为,在职业教育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使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活怀有甜蜜梦想,比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重要得多。社会普遍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比较低,殊不知,那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小孩”从小就受到了伤害,他们表面上的种种“恶行”都只不过是一种掩饰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职业教育解决了心灵喂养问题,即解决了学生的自卑感、自尊感、忧虑感、恐惧感和生活满足感,那么职业教育所存在的其他问题也将变得容易解决。但是这些问题不是单靠职业教育的力量就能解决的,因为它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释:

①《道德经》说“若婴孩之待育哺”,《圣经·诗篇》说“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回到婴孩状态,意味着人愿意倒空自己,获得单纯的喜悦和满足。

[1][美]克里希那南达.拥抱你的内在小孩[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3.

[2]徐景安.全社会关注民众的精神健康[EB/OL].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0-8-7/440142.aspx,2010-08-07.

[3]白雪.卫生部:超八成企业员工受健康问题困扰[N].中国青年报,2011-10-30.

[4]新浪家居网.CRC世研联手盖洛普国际发布中国与全球幸福指数调查报告[EB/OL].http://jiaju.sina.com.cn/news/2011-12-31/171329129034.shtml,2011-12-31.

[5]夏杨,等.茅于轼:中国教育过于功利[N].羊城晚报,2010-5-24(b8).

Case Study:Why Professional life is“Not Happy”

Deng Qiu-lin

It is quite common in modern professional life that people feel little happiness from their work.Various reasons can be listed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However,the underlying reason is that people’s“inner child”has been hurt.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help people pursue their professional well-being and avoid the utilitarian perspective of“making individual a tool for a larger GDP.”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help students awake their hidden potential and form a sweet dream for future professional life.Thi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rainingonlyprofess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life;not happy;reasons;case

邓秋霖,女,深圳市欣约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G710

A

1674-7747(2012)07-0037-04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来访者幸福感小孩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云小孩(上)
懒小孩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