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鼓盆故事在国外的流变
2012-01-29张爱民
张爱民
(枣庄学院 文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之一,是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和智者,当时对他的生平故事记载不多,但后世产生了不少以庄子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戏曲、说唱文学等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庄子思想的哲理性也在不断弱化,而宗教性及世俗性不断强化。
考察庄子的故事大都体现了“泯物我、齐生死”的思想,比如《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子梦蝶故事,《至乐篇》中的庄子鼓盆送妻的故事以及庄子梦骷髅的故事等。在秦汉时期庄子的这些故事体现了道家的寡俗无为、齐生死、无是非等哲学思想,后来道家哲学逐渐宗教化,出现了道教,庄子的哲理故事逐渐演变为修道故事。
尤其到了宋元时期,通俗文学兴起,庄子故事演义出了许多戏剧故事。同时也产生了分化:一类是阐述庄子道家思想,如宋金院本中有《庄周梦》见《缀耕录》,元代史樟的《老庄周—枕蝴蝶梦》、李寿卿的《鼓盆歌庄子叹骷髅》、元明时期佚名的《蝴蝶梦》、明谢惠的《玉蝶记》等;另一类是《啖蔗》中《叩盆记》和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等通俗小说出现后,加入了“庄子试妻”的情节,如明代谢国的《蝴蝶梦》、佚名的《色痴》以及后来的多种剧目中的《大劈棺》等,世俗的味道越来越浓,修道故事的情节也越来越丰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卷首有题诗:“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翻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并进一步声明:“如今说这庄生鼓盆的故事,不是唆人夫妻不睦,只要人辨出贤愚,参破真假,从这一着迷处,把这念头放谈下来,渐渐六根清净,道念滋生,自有受用。”①(P400~401)明显是个教人弃绝情欲归真求道的故事。至于“试妻”的情节,中国的戏剧中不乏这样的故事如《秋胡戏妻》、《汾河湾》等,后人很难理解庄子的“齐生死”的哲学思想,于是便编了“庄子试妻”的世俗故事来解释庄子为什么鼓盆送妻子,应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修道故事。
到了18世纪,随着东西交流的发展,庄子鼓盆的故事被传到其他国家,到1950年已被翻译过20次(英9次、法5次、德6次),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产生了很多较类似的故事,让我们先从西方世界谈起。
据前人的研究资料,一般认为庄子鼓盆故事是由法国耶稣会士殷宏绪(1662~1741)译自抱瓮老人《今古传奇》中的《在子休鼓盆成大道》,1735年杜赫德(1674~1743)编著了《中华帝国全志》,由巴黎勒梅尔西埃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收入了这一故事。该书1736年又由舒尔利尔拉埃出版社再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
1747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以此为原型在小说《查第格》中写了查第格与妻子阿弱拉的故事,两个故事情节极为相似,男主人公都是清心寡欲的哲人,装死试妻,不同的是:庄子故事中田氏批执扇女扇坟,伏尔泰故事批得是高斯罗寡妻让溪水改道。一个是用脑髓治病,一个是用鼻子去治病。
1803年巴黎的《国外杂志》也以《讽刺作品》为名,讲述了庄子鼓盆故事。另外阿贝尔·雷米扎(1827年)和勒格朗(1884年)以《宋国的夫人》为名译了庄子鼓盆故事。1889年法郎士在《时报》上发表了《中国故事》一文,讲到了《不忠的寡妇》的故事;戈蒂埃以《丧扇》为名在1893年1月31日的《费加罗报》上摘译了庄子鼓盆的故事,以后又有很多人转译过这部作品。
在英国,1736年出版了约翰·瓦茨译自法译本的《中华帝国全志》,其中收入了《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1738~1741年爱德华·凯夫也翻译了《中华帝国全志》其中也收入了庄子的故事。托马斯·珀西1762年编译了《夫人的故事:六个短篇小说》,同年戴伊·阿鲁托也译过《庄子休鼓盆成大道》。1843年和1872年,塞缪尔·伯奇分别在《亚洲杂志》和《凤凰》杂志上以《忍不住的寡妇》和《中国寡妇》为名编译了这一故事。1849年西尔译过《鳏夫哲学家》。1883年罗伯特·肯纳韦·道格拉斯译过《易变的寡妇》;1905年豪厄尔编译过《不坚定的庄夫人》;1937年初大告译《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德国的塔尔塔伦罗斯托克出版社在1747年也出版了《中华帝国全志》的德译本,卷三中记录了《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格里泽巴赫编译过《庄生与田氏夫人的故事》;1914年鲁德尔斯贝格尔译了《寡妇与哲学家》;卫礼贤1919年也译过《外表忠实的妇女:庄子及夫人》;1922年瓦尔特·冯·施措达也译过《借例子检验》。以上的故事基本上保留了《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
1763年俄国的《每月著作与学术简讯》杂志12月号上刊载了一篇题名为“中国小说”的文章,摘译自英国作家哥尔斯密的《世界公民》中庄子休的故事,可是把背景换成了在高丽,男主人姓黄,女主人姓韩,其他没多大变化,类同于哥尔斯密的故事情节,有些细节不符合中国习俗,如夫妻接吻等;1785年彼得堡又出了一本《庄子与田氏或公然的不忠》一书,把《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与其他“夫妻不忠”的三个西方故事放在一起。1999年列宁格勒大学的维尔古斯和齐一德夫妇翻译了《三言二拍》在圣彼得堡出版,改名叫《珍珠衫——中国古代话本小说》中收入了庄子鼓盆的故事,同样也强调了寡妇不忠的内容;华克生还以这个故事为例研究话本小说的生活与梦幻主题。
美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他们对庄子故事的介入是从电影开始的,1913年美国商人布拉斯基和万维沙与黎民伟的“人我镜剧社”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一影片,取材于明清传奇《老庄周—枕蝴蝶梦》中的扇坟一节,拍摄手段新但内容深旧。1961年执教于威斯康辛大学的史考特教授执导了《蝴蝶梦》,施叔清先生认为之所以选择这一剧目,是因为唱工少,而且主题具有普遍性,写了人性的脆弱以及易受诱惑的劣根性,想要执着的困难。该剧演出基本上比较成功,1961年11月27、28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礼堂内进行了首演,12月1日起在戏剧艺术高级研究学院演了10场。1966年该学院又在纽约的格林威治·缪斯剧院演了这出戏,西方人关注的是戏剧的特异的风格还有女人的善变,美国人对庄子鼓盆故事的接受的方式是不同的,但对作品的理解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另外1911年意大利的福尔克斯译过《宋国的寡妇:中国小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社也译过《不忠诚的鳏夫:庄子篇》;1774~1777年《中华帝国全志》的俄译本出版,也有这一故事;其他国家如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也有译文。
在亚洲,庄子的故事也有传播。日本宽政年间(1789~1806)翠岚子(托名)译过清无名氏的戏曲《蝴蝶梦》;宽延二年(1749年)都贺庭钟的《英草纸》中也对这一故事进行了改编;1814年淡斋主人译《通俗今古奇谈》中有庄子鼓盆故事;1948年奥野信太郎在《世界小说》中刊载了《庄生敲盆的故事》。1965年服部昌之摘译过《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朝鲜存有明代民间文学作品集《啖蔗》,其中有《叩盆记》;1918年汉城“新旧书林”书店有鲜鲜文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1933年金台俊在《朝鲜小说史》提到玄丙周译过这一作品;另外印度民西亚等其他国家也有编译。
从译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文的译文中关注的重点已从修道故事转化到世俗故事,关注的中心也发生了变化,庄子的妻子成了描写重点,把她描写成不忠的寡妇。
在翻译的同时,也有一些作家尝试进行了再创造,首先进行尝试的是法国的伏尔泰。重要的不同的在于田氏和阿弱拉的结局并不相同。田氏嫁给幻影楚王孙是不可能的,与庄子复婚又遭拒绝,只能以死了之;而阿弱拉并不以不忠为耻,还脾气大的不易相处,查第格只好与之离婚,最后查第格成功后,阿弱拉感到的也只是后愧。董星南先生在《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等作品出洋说到中西文学交流》中认为庄子鼓盆这一故事描述的不是春秋战国时的哲学家,而是明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修道之士。伏尔泰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把这一故事移植到古巴比伦王国,但却揭露的是法国的现实生活,阐述了启蒙思想家理性的婚姻观。
英国作家哥尔斯密(1730~1774)也改写了这一题材,他在《世界公民》第18函中,庄子的妻子由田氏变为韩氏,治病的器官也由脑髓变为心脏。韩氏也神秘的心脏中刀而死。庄周顺势将韩氏放入棺内,自己与扇坟的寡妇成亲。可能在哥尔斯密看来,扇坟的寡妇是真实的,寡妇再嫁是顺乎人性的,而韩氏则是虚伪的,不值得同情,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主张。
奥地利的作家霍夫曼塔尔1897年写过案头剧《白扇》,寡妇米兰达梦见自己扇干了丈夫坟上的湿土,潜意识中有了背叛的意思,因而羞愧难当,于是第二天去丈夫坟上忏悔,正遇上同样丧偶的堂兄福托尼奥,两个未亡人虽因新近丧偶而伤心,但相见之后顿生爱意,同样是对人的本性进行了真实的描述,展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西方的其它作家也以这一题材进行了各自的创作但内容变化不大。德国的格里泽巴赫1873年写了《不忠的寡妇—一部中国小说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演变》一文,谈论了《不忠的寡妇》题材的演变。有人认为这一故事的最早起源是印度的民间故事,我反复查阅找到了一篇《妻子怎么爱丈夫》,可能是其蓝本。在这故事中丈夫和朋友设计试探妻子是否忠贞,丈夫装死后在丈夫朋友的劝解下,“寡妇”开始动心,并为了救情人准备用刀割丈夫的鼻子。印度的这则民间故事,是苏联作家伏·拉·克拉先宁尼可夫译的《印度民间故事集》,由江绍原翻译,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按序者M·克里雅金娜·孔德拉切娃所说,这则故事可能属于“鹦鹉故事”,产生于远古时代,属于“镶边”或“框架”故事中的一个。所谓“鹦鹉故事”是讲的一个鹦鹉在七十天中对她女主人讲了若干故事,延迟其与情人相见,属于妻子背叛的故事之一。从故事的一些内容上看与伏尔泰的《查第格》有相似之处,如割鼻子这一细节,但伏尔泰的《查第格》中还有让溪水改道的内容,而且有明显的证据是受中国故事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其受到印度故事影响的可能性。有人认为不忠的寡妇早就从印度传到西方,罗马作家彼德罗尼乌斯写过《爱菲苏斯的贵妇人》,故事中的寡妇与士兵的情事,涉及到坟墓等情节,但没有考验这一情节,目前也无法找到确切的联系证据。而《十日谈》等西方故事集与东方故事的联系有明确证据,仅《十日谈》中涉及到寡妇的故事就有6则,几乎每天的故事中都有,可见西方故事也是“寡妇门前是非多”。伏尔泰、哥尔斯密、霍夫曼塔尔等的故事,明显的与“庄子鼓盆”的故事相似,但西方作者大多有意的忽视了“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的道理而执着于“寡妇不忠”这一故事,明显地看到西方文化传统对他们的影响,而具体的细节的不同,体现了情节的迁徒,冯梦龙讲的是消极避世、求道升仙的主题,伏尔泰和哥尔斯密对女性善变进行了善意的批判而霍夫曼斯塔尔则是对人生如戏的讽喻。
在同种文化的日本、韩国,“庄子鼓盆故事”没有太大的改编,在日本都贺庭钟(1718~1794)在《英草纸》中对这一故事进行了合乎日本风俗的处理,题名为《黑川源太主入山得道》,如把持扇改为种桃树,黑川源太主、深谷、秋风道人和道龙对应庄子、田氏、其师李阴阳、其弟子楚王孙,都贺庭钟基本上按原著进行了再创作,重点写了深谷对道龙不断加深的爱慕之情,全盘承袭了对田氏薄情的描写,而且对深谷的苛责还远胜于原著,体现了日本当时朱子理学影响下的儒教法规,以及对女性的贬低和轻视态度。而朝鲜半岛更是对这一故事没有多大变化,只省略了一些诗句,而且把《叩盆记》归入悖恶之类,体现了正统的儒家思想。
通过对庄子鼓盆故事在国外流传及影响的梳理,我们能较明确地看到面对同一个故事,不同国家的作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这里面就是对其它国家文学的利用,而这种整合利用,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想象,这种想象往往是其于作者本人的文化传统以及时代文化的影响,另外通过对同一内容不同处理的比较,可能较明确地概括出东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同一文化圈子内的文化差异。
注释
①(明)抱翁老人辑,顾学颉校注.今古传奇[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都文伟.百老汇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戏曲[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P286.
[3](韩)金政六.《啖蔗》与《三言》《两拍》[A].大连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稗海新航[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4]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5]阎国栋.俄罗斯中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百年回顾[A].闫纯德.汉学研究(十)[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6]严绍璗,(日)中西进.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学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李树果.日本读本小说与明清小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8]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9]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10]曹卫东.中国文学在德国[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11]严建强.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
[12]王宁等.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13]钱林森.中国文学在法国[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14]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熊文华.英国汉学史[M].上海:学苑出版社,2007.
[16]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7]李平.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8]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19]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20]周发祥.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A].任继愈.国外汉学(4)[C].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21]施建业.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3.
[22]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林楚平.《蝴蝶梦》在欧洲[A].在花毯背面[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24]黄长.欧洲中国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5]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26](法)伏尔泰著,傅雷译.查第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7]钱林森.光自东方来——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8](法)苏尔梦著,颜保译.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9]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0]张弘.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31]葛桂录.雾外的远音——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32]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3]姜智芹.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4]王汝梅,朴在渊.韩国藏中国稀见珍本小说(一)[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5]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M].上海: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1996.
[36]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国戏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37]卫茂平.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38]王运涛.文学传播学论稿(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39](苏)伏·拉·克拉先宁尼可夫俄译、江绍原译.印度民间故事[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
[40]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1]董星南.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等作品出洋说到中西文学交流[A].江西外国文学学会.域外文丛[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42]姜进.《蝴蝶梦》与中国戏剧中有关性与道德话语的女性重构[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2).
[43]金荣华.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试探[J].黄淮学刊,1996,(6).
[44]宋明娟.今古奇观:最早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J].明清小说研究,2009,(2).
[45]邹正昌.中法英《庄子劈棺》比较[J].益阳师专学报,1998,(4).
[46]马兴国.“三言两拍”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J].日本研究,1989,(4).
[47](俄)李福清,田大畏整理.中国文学在俄国(18~19世纪上半叶)[J].北京图书馆刊,1994,(1/2).
[48]李良子.旧瓶新酒:浅谈“三言”与戏曲之叙事关系[J].渭南师院学报,2010,(5).P38.
[49]李双芹.试论庄周故事剧的发展演变[J].湖北社会科学,2006,(2).
[50]姜克滨.试论庄子叹骷髅故事之嬗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0,(2).
[51]陈永昊.在比较中鉴别[J].嘉兴师专学报,1983,(2).
[52]蒋向艳.从《查第格》看伏尔泰与道家永思想之关联[J].中文自学指导,2006,(6).
[53]李时人,杨彬.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J].复旦学报,2006,(3).
[54]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M].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55]宋敏.千古奇谈庄子戏[Z].上海戏剧学院硕士论文,2008.
[56]侯晓丽.庄子故事的研究[Z].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