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步在诗意朦胧的小路上
——谈古代诗歌教学中词语的模糊艺术

2012-01-29李华富

中学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意味义项课本

李华富

[作者通联:南京市江浦高级中学]

繁星璨灿,古代诗歌语言凝炼而精粹,那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词语却蕴含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为“模糊”。遵循模糊艺术规律进行诗歌教学,深味诗词意味,是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诗歌模糊艺术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清代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本学期笔者通过教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感慨颇深,下面就诗歌教学中对诗词模糊的实践研究,来探寻诗歌模糊艺术之美。

一、语境的互补理解

此处的语境,主要指“内部环境”,即词语所在的上下句,也就是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语境对词语起着解释或限制作用,诗歌中诸多词语具有相互制约、相互贯通的关系;反过来,词语的意味也使语境的蕴藉更为丰韵多姿。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中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为什么写“微霜”?结合语境,我们不难发现,“微霜”不仅是写景,也是写时间,“昨夜”是秋意已深之时的昨夜。但结合语境,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探究:“微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离歌”的影响。离歌是悲切的,而“霜”呢,又从触觉上给人以凉意,从视觉上又给人以冷色感,二者在“愁”字上构成了互补相通,也正应了“鸿雁不堪愁里听”之“愁”。

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因思杜陵梦,凫鸟满回塘”二句。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杜陵景色:“凫鸟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想家思人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斛叶落山路”,心里却想的是“凫鸟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然而有些词语的理解,就是在结合语境时也不能确定其意,然而这也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如韦庄词《菩萨蛮》中的名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何“断肠”?第一种,江南景好人好,太值得留恋了,年轻时不要回乡,否则会使人苦苦思念愁断肠的;第二种,词人避乱江南,由眼前的江南美景,思及家乡战乱纷争一片萧条的惨象,不由感慨万千,这是对战争的厌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两种意味都切合语境,都合情合理,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就能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领略其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形成语境的互补。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归一旨,一旦脱离了语境,就会使词语的意味幻化成飘忽不定的彩色泡沫。

二、义项的兼容并蓄

我在多年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发现,特定词语的意味往往并不单指字典义中“那一个”义项,或“那一个”义项在语境中萌生的新意,而是这个词语所具有的某些义项同融共济,在这个特定语境中共同孕育出的新的意味,而这个新意味,往往是含混模糊具有多向性。

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盈”字到底怎么理解呢?“盈”是满的意思呢,还是形容手很清秀白素呢,还是指赠的动作富有轻盈的美感呢?似乎都可以,细细想来,每种解释都有道理,这就说明诗歌中的词语是含混模糊的,具有多向性。

再如李璟词 《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何为“远”?“远”有“距离长”“时间长”“深远”等义项,我们很容易体味到空间上的意义,即表明思妇距戍守边塞的丈夫遥远,但时间上的意味,即表明思妇与爱人分离已久远,教学时有许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而这一点对理解“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和“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都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味思妇情感上思念之苦:迷蒙的细雨,迷蒙的氛围,迷离的梦幻,迷离的相思,自是“小楼吹彻玉笙寒”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词语的所有义项都具有孕育新意味的资格,一定要结合语境,于情于理加以辨别。如温庭筠《菩萨蛮》中有句“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的“春梦”,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三个义项:①一般的春日之梦,②与爱情有关的好梦,③比喻世事无常,繁华易逝。诗句中这前两种意思似乎都有些。“巧笑”少女,春心荡漾,心有所向,风神婉媚,第二种意思很有生活气息;“新社”“清明”时做的梦,自然是春梦了。但这第三种意思恐怕女子难以承受其重,与语境也极不相符了。

词语理解上的模糊性,使我们的理解暂且受挫,然而,当我们在多种理解之间游离不定时,我们不由顿悟:这诗多美啊!反之,如果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对词语只有概念化和单一性理解,怎么能够使学生产生审美的幸福的震颤呢?然而这种现象却又是普遍存在的。

三、化用的沾染渗透

化用典故或诗词,是诗歌中很常见的修辞。化用而成的词语,就往往自然地渗透着原典的语境意味。

化用的词语有的较容易辨别,有的课本注释中作了解释说明,有些词就显得较为隐晦,虽有注释,但教师仍要引导学生细细琢磨才成。前者如晏殊《破阵子·春景》“巧笑东邻女伴”之“巧笑”,课本注释为:“美好的笑。语出《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者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中之“风暖”一词,即引出南朝梁江淹《别赋》的“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一句。《别赋》中的“风暖”特指“闺中”处的,因此,《踏莎行》之“风暖”,就不仅单指眼前春景中的风暖了,而且还蕴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忆及思妇。上片主要写行人离愁,而下片写思妇念行人,上片中出现“风暖”二字,也为下片内容埋下了伏笔。后者再如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之“垆边人”,若因古时当垆卖酒的多是女子,就单纯地解释为“卖酒的女子”,那实在是大煞风景的。我们不能忽视课本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课本注释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所以,这卖酒女子应是美貌女子才理解确切。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化用课本都做了注释。这些词语了无痕迹地融化在了诗词中,教学中教师若不做相应的引导,学生是不易深味其意的。如温庭筠词《菩萨蛮》中有“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诗句,而“双双金鹧鸪”堪称打开全词的金钥匙。只见“双双”就匆匆认定诗中女子的孤寂,只得三分味,七分未竟。这七分意味,源于“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这是鹧鸪在古诗词的特定内涵。课本上对“鹧鸪”没注释,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引导。

有些词语,特别是表达传统意象的词语,其意味是文化积淀从而约定俗成的,是中华文化审美心理的特定产物,所以,在诗歌教学中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掌握、积累这些词语。除了上文中提及的“鹧鸪”外,比如:“望月”,就多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和寂寞思归之情;“长亭”,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闻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南冠”指囚犯……

体味化用典故或诗词而成的词语,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激活相应的知情意,广泛地批判性吸纳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课本注释的充分利用,精细化备课,才能带领学生徜徉在诗意朦胧的小路上,陶醉其中。

四、审美的召唤导向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含蓄蕴藉,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鉴别词语时就应发扬这一文化秉赋,在教学中让学生秉承这一审美精神。

如温庭筠《菩萨蛮》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课本注解围绕“小山”,给出了三种理解:第一种说,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重重掩隔着闺房,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第二种说,女子山形的发髻隆起,而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第三种说,女子眉毛弯弯,而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课本上三种解释是并列的,应该说似乎都能自圆其说,但编者却不偏不倚或说莫衷一是。不能否认第二、三种正好顺承“鬓云欲度香腮雪”,使语言流畅连贯,但是,我认为,第一种似乎更符合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品格。我意识到了,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到这一点呢?我忽然想起课文《江南冬景》“冬雨寒村”中的那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那中间的“杂木树林”,把窗和远阜之间的空旷用些随意的“杂”木填一填,避免了单一,闲来之笔,雅趣十足;闲来之境,风味独特。这句集中体现了中国诗画中“隔”的艺术,这一点我曾和学生体味过。当我把这句写在黑板上时,不少学生已经意识到,如果从“隔”的艺术来看,第一种理解更好。为什么呢?中华民族审美具有含蓄的特征,本诗若一开始就写人家闺房女子头、脸、眉,实在轻薄无礼,含蓄美也荡然无存。

最后,我提醒学生,再去苏州园林游玩时,要留心发现、细心领略这种传统艺术。由此诗推及彼诗,由诗词推及生活,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能力。

朱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举例》认为:“多义并非有义必取,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不然,就容易犯我们历来解诗诸家‘断章取义’的毛病”,又说:“我们广求多义,却全以‘切全’为准;必须亲切,必须贯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数。”所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当我们与学生一起徜徉在古典诗歌诗意朦胧的小路上时,还需仔细审视是否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猜你喜欢

意味义项课本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世界意味什么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