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以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学作品教学为例

2012-01-29唐惠忠

中学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本探究语文

唐惠忠

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探究是语文学科所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自2007年起,课标版《语文考试大纲》也在原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根据考纲解释: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概括一下,主要是从“作品意蕴”“背景意图”“自我见解”三方面进行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纯粹吸收,也不是单纯的艺术性的评说鉴赏。应对语文卷中的“探究”题,自然不能仅靠高三一年相关模拟题的强化训练;提高探究能力,应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其重中之重,则是师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长期富有实效地探讨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须致力于培养探究的兴趣、能力,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明确其特点与基本理念,掌握探究的常用方法。

这里,试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谈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以典型的探究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首先,自然是切实利用好课文后已有的探究题。审读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中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基本设有探究性思考题。下面仅从必修二里择其要者,作一个归类:

1.发掘意蕴型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祝福》——阅读鲁迅的《药》,联系初中学过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想一想《藤野先生》和《药》中的人们是怎样“看杀头”的?《孔乙己》中掌柜、酒客、小伙计是如何“看”孔乙己的?孔乙己是如何“看”自己的?《药》中的华老栓、康大叔、茶馆闲人、夏瑜的母亲是怎样“看”夏瑜的?《祝福》中鲁四老爷、鲁镇人又是怎样“看”祥林嫂的?你是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背后的实质的?请和同学交流看法。

《林黛玉进贾府》——脂砚斋评点 “林黛玉进贾府”,有“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之语。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本文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2.探讨意图型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安妮日记》等三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的索科洛夫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也有各自的生活追求。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改变的,作者试图告诉人们什么。

3.提出见解型

《安妮日记》——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对此你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学习材料”包括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等四则)

《林黛玉进贾府》——清人脂砚斋对《红楼梦》中几个人物的出场作过评点,现代作家王蒙对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也作了评点。你同意他们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附有“甲组”“乙组”两组评点)

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注重引导高中生 “联系已知”“结合材料”及“扩展阅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在“比较”和“讨论交流”中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可针对课文,自行精拟思辨性强、思维含金量高的探究题。请看笔者就必修一、二课文设计的部分实例:

《沁园春·长沙》——关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是“击水”即游泳;另一种认为“中流击水”是“中流击楫”典故的转化。你赞同哪一种理解?为什么?

《获得教养的途径》——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黑塞提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劝学》——文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前方》——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人的悲剧性实质——三重悲剧”?

《我与地坛(节选)》——第二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表意上有什么区别?

《听听那冷雨》——文章标题能否改成“听雨”?为什么?

《祝福》——如何看待祥林嫂“最后的疑惑”?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吗?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次相会,宝玉得知黛玉没有“玉”后,就摘下那玉,狠命地摔去,并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你怎样理解这个情节的重要作用?

自拟探究题,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备探究的追求和能力。同时,既然名为“探究”,那么所拟题目就得体现探究的基本特点,具体包括:(1)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他们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2)问题的开放性——探究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以文本的某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拓展。(3)答案的个性化——鼓励个性化阅读,即阅读过程中不受他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4)答案的多元性——因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也因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有差别,学生有时会作出不同的却都符合要求的解答。

为真正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另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部分探究题可来源于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认知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创造、追求真理的精神;其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观念、感受和体验。

二、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增设“探究”环节

探究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围绕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索,以实现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探究”的旨归如何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上。只有解决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探究,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语文探究。

为使阅读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具体操作时可尝试的两种做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辅相成;主问题设置与小问题分解有机结合。例如针对必修二课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是这样安排探究学习的: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两个问题:

1.小说中“我”被锯掉了双臂和右腿,如果写锯掉的是“双腿”,表现力上有无影响?为什么?

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在作业本上:(1)疑义相与析(课文难点解析),要求选取文中两到三个疑难点加以解析,也可再提读不懂的一两个问题求解;(2)妙处亦可言(课文妙点揣摩),要求选取若干精彩之笔作评析。

(二)课堂学习环节之一——交流预习所得,把握学生的认识程度;

(三)课堂学习环节之二——师生共同选点探究。比如:

1.第七段末句写到希特勒画像,有什么用意?第三十四段写“也许用不着我讲……”,为什么用“也许”这个词?

——表明各个城市都有;说明处处可见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

2.第四十九段写“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必须”有什么意蕴?

——典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自己眼下正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3.文末让门房比尔格勒出场,有哪些作用?

——①提供了一个见证人(比尔格勒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②表明从小的到老的,一个都逃脱不了厄运;③突出了造化弄人的意味,是人生戏剧性的一种强化;④前伏后应,联系前文看,更觉文思缜密(前面多处写到“烟草”味)。

(四)课堂学习环节之三——基于创作背景,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布置作业——认真反思自己的预习作业,写得不到位的建议重写。

又如阅读必修一散文《江南的冬景》,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文中哪些词语可揭示江南的冬景的特点?你认为其中具有代表性、概括力的两三个词语是什么?——这也带有自主探究的意味。课堂紧扣“在比较中凸显特征”“以精细的描写呈现画面”研习文本后,教师展示探究题:“有人认为,文中‘冬景’只是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写生活情趣才是文章主体。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考虑到该题难度不小,针对这一“主问题”,教师给出一系列小问题,以辅助学生顺利地发掘作品的意蕴。小问题包括:

(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包括作者在内的“人”,算不算“冬景”?景中人的特点是怎样的?

(2)第七段写“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又”字值得玩味,请说出其言外之意。

(3)第八段段末说“比我这一枝愚劣之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篇末又写“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你怎样理解这两笔的含意?

(4)具体说来,贯穿全文的是怎样的情感?

三、在探究实践中悟出探究的方法

探究,必须重视学习过程,可以说是“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以下理念:探究不是脱离文本的自说自话,不是断章取义的胡思乱想。探究的基础是文本,文本的意义具有多维的阐释途径,但意义本身(文本内涵与作者创作意图)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学作品阅读中,生活阅历还不丰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的中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领悟与吸收。换言之,文本解读虽有主观无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客观有限性的一面,应避免对一些传世名篇进行令人啼笑皆非的“创造性误读”。

还要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比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重在立足文本。首先,要懂得“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指“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并善于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其次,应丰富知识积淀,了解一些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指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及人的理想等方面)。最后一点,明确探究路径:留意文体特征;分析内容方面有哪些暗示;琢磨主要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例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林黛玉进贾府》中“摔玉”这一情节的丰富意蕴,可看出它既照应前文的 “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构成这一回目内容的高潮;又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埋下伏笔(后来宝玉冷落《四书》《五经》,厌恶仕途经济,甚至把家庭给他的荣华富贵、娇妻美妾统统“摔”掉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摔”,“摔”掉了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也“摔”出了黛玉的美(表现出黛玉在宝玉心中是何等的与众不同、光彩照人)。

又如“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重在突出个性——要求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具体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本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例如探究“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无论是持“祥林嫂一生都在对自己的不幸命运进行不屈的反抗与灵魂救赎”的观点,还是以为“鲁迅正是从祥林嫂的‘反抗’中,最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女性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或是认定“其反击绝非出于理性的觉醒,只是一种本能反应,但尝尽了人生苦况的她在生命最后一刻,不能不产生疑问:为什么恰恰是她信奉、遵从的东西把她逼上了绝路”。阐述理由时,均须既“入”乎文内,又适度地“出”乎文外,以“经”“纬”交织的思路来对答。

猜你喜欢

文本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