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实践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2-01-29黄荣怀

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开放性理论

□ 黄荣怀

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对本次论坛我谈四点感想:

一是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提升。教师们对教学问题的研究,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已经开始由过去单纯的经验总结逐渐向教学理性方向发展,并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很强的教学有效性。

二是探索了多种学习模式。教师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类型和多种形态的学习模式,体现了开放教育的特色。“开放性”是开放大学未来赖以生存的特色。虽然目前的各类教育都有朝开放性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最有条件和最有可能体现开放性教育特点的,应该是电大系统或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

三是展现了多种课程形态。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学术上有很多分类。从不同类型课程角度来讨论其结论也不一样,在不同的学科中也会存在一些差异。教师们能对之做一些理论分析并在自己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其关联起来,这是典型的创新表现。因为抽象了的理论一旦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化,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变现方式,其实际体验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感觉到。相反的,如果学术研究不在实践中具体化,可能只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四是教师角色作用的多样化。目前高等教育普遍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于教学的投入不够和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不够。名牌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非常高,但在教学技能、教学改革和教学投入层面上,未必有电大教师投入那么多。在本次论坛上我们看到,电大教师结合各自的课程实践,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各种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作用的研究,如探究教学中的实时交互、面对面与网上教学的混合学习设计、基于服务理念的全程案例教学、移动学习思维导图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的角色发挥等都很有成效。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革与创新呢?有以下五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与学习方法相匹配。首先,只改“教”不改“学”的方法,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方法改革。其次,学习方法一定还要与学习内容相匹配,不同的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最后,学习内容一定是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匹配。教的方法、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这三个关系是否相适应,还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是目前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问题。

二是教师改革的“自我觉醒”。目前的改革已经从管理者和专家的呼吁转向广大教师的自我觉醒阶段。教师如何从感悟到理性其实就是学术研究,也就是要对某一个事情成功与否进行理性判断,需要证据来支撑。但以什么样的方法和理论支撑来分析改革产生的成效,取决于对改革的价值判断。

三是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博客、QQ、教学平台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进入了常规。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学习者习惯学习去要求去考虑。目前的平台和资源大多从设计者的经验出发,如何换成用户的角度,让应用变得更便利、更友好,而不是去追求所谓的功能齐备,这需要先从观念上转变。

四是对学科知识的深入把握。教学形式的改变只是局部的改变,并不代表成功的教学改革。当前电大系统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把握、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开放教育中教学问题的熟悉程度究竟如何?如某大学曾经花了近二十万元开发了一门关于数据库的网络课程,采用的依然是早期的“FOXBA SE”软件,并用来培养中小学教师,显然不合时宜。这种现象在我们电大系统中是否也存在,值得关注。

五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目前这个必要性正在逐渐显现。电大系统能否开设一些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的课程,让学生既有兴趣投入学习,在体验中养成能力,又能在其它课程中迁移这种能力。如果结合得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有时候方法不当,反而适得其反。目前实践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正确的观点,值得关注。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开放性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