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2012-08-30陈吉利
□ 徐 顺 陈吉利 王 锋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专门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一章,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专门成立专家组研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各省市地区教育研究机构、电教馆、中小学校等也都纷纷开始研制地方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由此可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1]。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过大、投入产出效益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加坡是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亚洲国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国家之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新加坡作为亚洲国家,与我国在文化、教育上有相似的背景,因此,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早在1997年,为了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挑战,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 1(简称MP1)。MP1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并改革评价方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等[2]。该规划的实施为新加坡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调查,新加坡的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完成基于信息技术项目或课程的必备技能;所有学校都拥有基于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所有教师都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技能[3]。
2003年,新加坡教育部又颁布了第二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 2(简称MP2)。与MP1侧重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同,MP2更强调在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融入基础教育中,通过改造学校的文化,推动和支持学生思考学习。MP2规定,2003年到2008年期间,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宏观目标是普遍、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教育过程、改善教育结构[4]。MP2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评价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力培养、研发规划、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等方面[5],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调查结果显示,至2008年,80%的学校达到了MP2的战略目标,15%的学校超过了MP2的预期目标[6]。
二、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在MP1和MP2的指导下,虽然新加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即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程度与教师在课堂上深入贯彻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学校在执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质量效益的不均衡。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解决当前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问题,2009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最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 3(简称MP3),MP3规定了2009年到2014年期间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愿景、实施战略、项目计划等内容。
(一)MP3的目标愿景
与MP1、MP2相比,MP3强调学生自己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同时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内容,提高学习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围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MP3针对学生、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基础设施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四个发展目标:
目标一:学生通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并成为有见识、有责任感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为了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目标,MP3针对目标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实现各个目标的策略,如表1所示。
目标二:学校领导者能引导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为师生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为了促进校领导达到预期的目标,MP3针对“引导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这两个核心任务,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实现各个目标的策略,如表2所示。
表1 MP3对学生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
表2 MP3对学校领导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
目标三: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协作学习者,并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责任感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对于教师来说,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MP3分别针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如表3所示。
目标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持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
为了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在校内有灵活、方便的学习环境,另一个是在校外能访问校内的学习资源。MP3从这两个方面规定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具体目标,如表4所示。
表3 MP3对教师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
表4 MP3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
(二)MP3的实施战略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愿景,MP3提出了四个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分别是:通过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和评估的整合来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提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典型实践案例,为教师提供不同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最佳实践和成功创新经验的分享;改善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条件以支持MP3的贯彻落实。这四个战略的贯彻落实将主要通过以下五个关键内容来实现: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和评估的整合
信息技术将被更广泛地整合到课程、评价、教学的计划、设计、实施等各个环节,教学大纲、全国统考和课堂实践对学生的要求将与21世纪技能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如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广泛沟通和有效协作的能力等。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Baseline ICT Standards),对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各项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详细的标准,旨在引导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2.网络健康
为了给学生创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MP3提出了网络健康方面的一些实施项目,这些项目的目标均在于引导学生合理正确的使用网络,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潜在危险,并学会安全有责任地使用网络。“网络健康学生大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组每年都会组织网络健康会议,邀请前任的网络健康学生大使分享网络健康方面的实践经验,即将成为网络健康学生大使的学生学习优秀经验并提升全体学生的网络健康意识。
3.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环境,让教师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尤其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优秀经验。此外,新加坡教育部还将培训一批具有深厚教学功底的教师,让这些教师在校内外引领和指导其它教师的专业发展。
4.研发
为了促进最佳实践的共享,新加坡教育部将支持“教育实验室网络”的建立,这些实验室将提供最新的技术以促进教育技术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师共同探索学习的各种可能性,并作为职前和在职教师的培训基地。另外,新加坡教育部还将通过“未来学校”等项目继续支持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的创新实践,并推动良好实践在学校间的交流分享。
5.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更灵活、移动的基础设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信息技术,如接入无线因特网等,尝试为更多学校的学生配笔记本电脑,接入高数据带宽的网络等。
三、不同时期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比较分析
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三个发展规划是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不同需求而制定的阶段性纲领文件,因此,每个规划在目标、侧重点及内容上均有不同。下面针对这些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如表5所示。
虽然从整体上看,三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都包含课程评估、基础设施和教师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不同阶段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不同,因此对这些内容设定的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表6所示。
表5新加坡三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侧重点
表6新加坡三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内容比较
四、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一)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水平,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
通过比较分析新加坡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是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任务。而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加坡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过大依然是阻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我国应该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水平,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使用到信息技术设备;建立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融合
当前,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低、资源使用方式不恰当等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中小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等设备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个别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发使用了网络课程,但是在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网络课程只简单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数字化”,并未真正对数字化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以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未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协作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有更多探索和成效。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基于Web的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软件工具和支持服务,引导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及小组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沟通和交流。
(三)注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
纵览新加坡的三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无论处于哪个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是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新加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为了实现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建立开放性的网络教研平台,每个学校的教师可以与校内同行、校外的学科教师、学科内的专家建立联系,及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教师自身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习网络,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及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新加坡在制定三个不同时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时,均确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战略,不同时期的目标和战略虽然略有不同,但始终都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每一期的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都力图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保障,通过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我国在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该始终秉持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引导中小学校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全面变革,学生在信息时代应该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学校应该变革课程和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如通过设计基于Web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社会性媒体工具和平台,设计协作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间知识和资源的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2012,(03).
[2]李志涛,李震英.新加坡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战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
[3]Master Plan 1.[DB/OL].http://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715
[4][5][6]Master Plan 2.[DB/OL].http://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721
[7]唐科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3).
[8]沙红.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5,(2).
[9]张永军.新加坡智慧国计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8,(8).
[10]张敬涛,胡小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