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2012-01-29袁清智
袁清智
(新民市第三初级中学,辽宁 新民 110000)
浅探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袁清智
(新民市第三初级中学,辽宁 新民 110000)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一座知识宝库,古诗词则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如果我们的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话,他将如何学得好祖国的语文,又如何谈得上创新呢?所以,积极开展有效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的古诗词教学单元,如何认识语文诗词教学的意义,探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看是陈旧实则崭新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针对这个课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专家指正。
一、用故事引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执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给学生讲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五十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词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又如,在教授千古名篇《木兰诗》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举出我国古代女英雄的例子,再从中引导出“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的故事,把学生引领到一千多年前,花木兰既是个普通的农家少女,又是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战斗英雄,她不仅“弯弓征战学男儿”解除老父亲的忧患,而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巾帼不让须眉,建立了赫赫战功,最后又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在教授“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时,由同学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全神贯注的表情,我清楚地知道:同学们已经完全被花木兰的故事吸引住了,在木兰身上,同学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而又淳朴的美德,被她深深地感动。同时,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洋溢全篇的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带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用意境体会审美
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笔者在意境方面尝试了两种方法,效果很好。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例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执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象,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用情感引起共鸣
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又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用比较感受差异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词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则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想象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思念之情的;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词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方面,我们不仅要把握诗词作品的现实意义也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