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创新中的立体书籍*
2012-01-29洪缨李朱
文/洪缨 李朱
立体书籍是常规书籍表现形式的一个拓展,载体仍旧以纸张为主,但是内容不仅仅依靠平面性的文本和插图组成的页面表述,而是由彼此连贯、多层面、多角度的三维造型构建,设计打破了纯美术绘画的透视和构图形式,是整合平板印刷术、机械装置、存贮卡和袖珍扬声器等因素,借助纸张工程学、机械力学等技术多平台跨媒体结合的印刷出版物。从少年儿童到成人的读者族群,从童话故事到教育娱乐的表现题材均有较强的可扩性和可包容性。
一、立体书籍与常规书籍的区别
现代书籍设计强调的已经不再是纯平面的版面编排与装饰,而是解决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层次感,从函套、护封、封面、前后勒口、环衬到扉页、正文、封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终回归到信息传递的主要目的,这是它最重要的实用功能,因此,现代书籍设计注重可读性与易读性,形式服从内容,不为强调美感而肆意破坏阅读的秩序性与连贯性;以内书脊划分块面、组织内容,以页面时间流的续接来引导阅读行为。在阅读过程中,随着书页的翻动,连续的内容形成一种动线的延展。平面的文本内容、版式编排、色彩变化以及插图介入都有可能引发阅读情绪的起伏波澜。
立体书籍突破常规书籍的固有形态和依靠平面文本传递信息的形式,以新、奇、特的结构展示为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还是立体造型的艺术品,它更加强调结构的塑造与空间的节奏韵律,关注造型、体量与机关控件,注重玩赏性。通常是双页共同组织,内书脊是链接合理结构的重要辅助机关,以图形为主要表现内容,重情节的独立性,细节文本可以在单页中另外插接。立体书籍设计重视的不仅仅是页与页之间面的组合,更是体块性地解构了纯平面艺术的透视空间和构图形式,对阅读的次序并不特别重视,对是否从头至尾完整阅读也不做特别要求,从读者角度而言,对立体书籍的翻阅是一个期待,一种惊奇,是为了展开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机关,最大限度地满足好奇心。
二、立体书籍创新的结构
由于结构要求硬挺,对书籍纸张重量和质地的要求相应提高,为避免全书过重过厚、合启不便、成本增加,立体书籍单本一般在20页以内。书籍内容不一定按照情节铺展排列,而是合理安排情节序列、划分表现层次,在有限的页面空间中尽最大可能描述完整的情节内容。
1.基本结构
弹跳结构是立体书籍设计中最核心的形态方式,因此,立体书也被称为pop-up book,很好地诠释了其概念。一旦书页以180度展开,被折叠、裁切、粘贴的内容就会弹起跳出,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当书页合拢时所有弹出的结构迅速妥帖收回,从上下外三切口观察是平整的。这种快速收复的效果有赖于对纸张工程学和机械力学以及三维造型的理解运用。
2.附加结构
在十几页的内容中表述一整本书的场景,单纯依靠每一页的主体结构是不可行的,基于页数基本固定的前提,要在每一双开页面中适量增加折叠插页、提拉插页和平开插页等结构,以补充主场景无法详述的内容。折叠插页就是指在每一页的上、下或左、右放置尺寸小于页面同时不影响主场景结构启合的多层书页;提拉插页是将页面折叠成二次风琴状,依靠手的提拉形成多层次的透视场景,这类结构也可称为隧道结构;平开插页,是指卡片对折形态,一旦开启卡片到垂直角度,场景自动站立。这三种主要结构中多次增加时必须考虑书页闭合后的平整度和均衡度。
3.DIY结构
DIY结构的立体书籍更像是手工作品,读者只有按照指示完成内容,才能完整地阅读全书。这类书籍通常都会附有设计说明、制作图纸、平面文本图形等。以台湾古迹导游书《林家花园》为例,全书将台湾四大园林之首的板桥林家花园中最精彩的八景立体展现,儿童和白猫的形象作为贯穿全局的主线,场景依据实际行进路线给出指示和画面,提示阅读者观察角度并参照制作,增加阅读者参与的乐趣。
三、立体书籍设计“五感” 的理念延伸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提出了书籍设计的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感的相互交融赋予书籍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理论对现代书籍设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感性认知的视觉载体、沙沙翻动的听觉载体、心理沟通的触觉载体、书卷墨香的嗅觉载体和气息品鉴的味觉载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书籍的生命特质,受此启发和影响,立体书籍设计也创造性地表述了自身的五感。
1.视觉
立体书籍带给阅读者的视觉感受不仅仅是字里行间的情感抒发以及整体装帧风格的艺术审美,而是真实场景的再造,是故事情节、立体造型、插画创作完美结合的纸面效果的立体化实现。主场景的弹跳,分场景的移动引导着读者视线的转换,每翻开一页,每进入一个场景,每触动一个机关,角色就活了,场景也动了,所有的东西都站立起来,而当合上书页时,又都回复静静的原状,这种阅读方式颠覆了阅读者固有的视觉认知。以罗伯特·萨布达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为例,追赶兔子变身巨人、缩身小人、喝茶的三月兔等六个场景的内容以多种结构手法穿插交叠,夹杂着隐藏的旁白立体辅页,不断发掘出更多的惊奇。
2.听觉
立体书籍设计的听觉感受更强调的是数字电子技术的植入。如结合数码、印刷和电子技术的数字出版模式,通过装有光电扫描头和编码转换芯片以及FLASH存储卡的“发声笔”的触碰,发出声音。帮助阅读障碍和低龄阅读者理解情节内容,强调了阅读的主动性,如阅读者不按动机关就体验不到恐怖森林的气氛,不抽动绳结就听不到旋转木马的美妙音乐。
3.触觉
阅读者通过触动纸张来完成翻阅过程。纸张的平面可操作性强,立体可控制性强,形式多变,通过折叠、插接、卷曲、剪切、粘贴等方式引发无限的创意造型。而纸质不同,表现力也就不同。立体书籍设计的触觉感要服从于功能的需要,为了机关启合顺畅,对纸张的光滑度、硬挺度有较高要求。场景的三维造型复杂,开本要求较大。此外,PVC、线绳、三维成像、立体光栅板材等非纸类材料也常用来丰富场景设计,以增加触觉的多样化。
4.嗅觉
立体书籍设计不仅可用墨香带来读书的嗅觉体验,还可以加入真正的香料来应对不同主题。当读者翻阅到相关场景时,气味的散发带给阅读者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即丰富了设计语言,又满足了立体书籍的新奇特征。
5.味觉
书籍设计的味觉强调的是一种品位,这种品位不单纯指书籍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也指其商业性。主题不同,味觉不同,或高雅或通俗,或书卷或商业,多元化的设计和审美取向使得味觉的品格、气质与境界无论高低,全在对整体气息的把握。立体书籍的味觉设计可能使书卷气略弱,但商业价值与收藏价值得到彰显,这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是非常可贵的。
四、立体书籍的空间延伸
1.自身维度空间的拓展
维度可分为一维线形、二维平面、三维形态和四维时间,常规书籍虽然也被称为立体设计产品,但是只有静止的二维平面,立体书籍的第三维度形态空间使读者有了真实的视觉自由,结构形状可以在被觉察的空间上延伸与拓展,这种空间结构包含了多元化的视觉设计元素,跨越了“二维”与“三维”两种维度,实现了平面向立体的过渡,也是两种维度在空间中的契合。在立体书籍的设计中,不仅仅要关注外部形态的六面体,还要处理内部每一页面的独立结构与机关设置,因为有了立体形态的存在,阅读空间的认识被解构和重构。
2.读者阅读空间的延伸
阅读空间关注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感受,更兼顾其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从视觉感受角度看,立体书籍将平面视觉元素与立体形态解构并重构,形成特殊的页面,从而带动读者新奇的感官享受,使阅读过程充满刺激感、新鲜感,既是从平面向立体延展的过程,又是翻阅、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呈现出立体书籍阅读空间的视觉特殊性和阅读中心内容的转移。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声音、材质、气味等诸多方面刺激阅读者的其他感官,引起多重审美感受。
3.设计师创意空间的放大
立体书籍的空间拓展要求设计师打破常规定势,同时拥有二维创意思维和三维空间意识。因此,对设计师而言,激发灵感、创造性地协调并融合相异的平面形状与空间造型,使各个平面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并激活它们之间的空间,是构建“特殊维度”立体书籍的关键。有赖于设计师对书籍内容和材质的深入了解,并融深厚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技巧于其中,只有这样,立体书籍才会有不断放大的生存空间。
五、当下立体书籍发展中的窘境
1.生产周期受到各种因素限制
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传统书籍有着成本低、制作便捷、出品量大、用工少的优点,而立体书籍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尽管模板可以预置,但大量部件的粘接,穿插等加工工艺还必须依靠半机械或纯手工完成,受到用料多、制作成本高、费时费力、总量受限的制约。
2.没有形成出版市场规模
受到社会环境、文化差异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立体出版书籍的设计与制作、推广与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种尚未被受众熟识的新型传播媒介,影响力较弱。目前市场销售数量不多,制作精良的成品尤为少见,涉及领域较窄, 为数不多的本土作品大都集中于(低幼)儿童读物,少数媒体广告夹带其中,导致消费者缺乏对其准确的认知,从而影响销售与推广。而国外早在20世纪中期便已大量设计制作立体书籍及其相关产品,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立体书出版业发展也相当迅猛。因此,出版市场必须立足于挖掘创新题材,寻找空白的发展空间。满足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和审美心理的多元化要求。
3.缺乏专业的设计师
立体书籍模型的设计难度远大于生产行为,因此创意和设计是其核心。目前该类设计人才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产品印刷和加工工序则大多放在东南亚及中国南方技术性劳动较具竞争力的地区进行,即产品的知识产权多在发达国家。他们负责价值较高的出版编辑和设计工作,是绝对的版权所有人,国内印刷及纸品加工企业仅在利润率较低的环节提供高密度的生产服务,缺乏能够对创意可行性与实际操作合理性有效掌控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种缺失是制约国内立体书籍设计发展的瓶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华慧.论书籍形态设计的“材美工巧”.[J]中国出版,2008(3):57-59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172
[3][美]盖尔·格里特·汉娜.李乐山,韩琦,陈仲华译.罗伊那·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8):124
[4]辛华泉.空间构成[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8):13
[5]宗第.TMA:数字印刷出版模式的新革命[J].今日印刷,2007(6)
[6]姚霓.浅谈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动态设计观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