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2012-01-29于玲玲
于玲玲
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于玲玲
回顾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古代农业职业教育萌芽阶段、近代农业职业教育及新中国成立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总结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农业职业教育;中等;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从萌芽开始就一直培养社会所需的农业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它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古代农业职业教育萌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农业职业教育的萌芽
我国农业生产在七、八千年前就开始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便产生了教民农作的原始的职业教育。古籍记载“后稷,教民稼墙,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1]反映当时农业的发明及农作技术的传授。春秋战国时期,许行创立的农家学派,同时收徒讲学,内容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农业方面人们总结了以家业父传、以师代徒等传播职业技术的历史经验,通过官府或官吏加以集中和推广,使各业的科技水平、经济效益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南北朝时期,贾思懿的专著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丰富经验。汉武帝晚年,为了推广赵过在农业方面创造的新耕作法,曾下诏命令全国各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和乡里老农到京学习,然后再传授给广大农民。这一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汉代采取设官教民,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的一个范例,并为后代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我国进入明清两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日趋滋长,职业教育在民间进一步普及。当时以种棉、纺织为主的商品性农业经济空前活跃,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方观承撰著了有图文并茂的《木棉图说》,推动了民间种棉和织布技术的普及工作。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只是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和具有职业性的教育,还没有纳入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古代官方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封建国家某些行政机构所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官吏,以及培养和造就封建国家所需要的有各种技艺的“百工”人员。古代主要实行艺徒制来传承其技术,但又轻视从事农、商、工技的劳动者。古代农业职业教育使用的教材,一种是工巧匠在收徒传艺过程为推广行业技术使用的,另一种是职官教育和专门学校在教学用的科技教材。在收徒传艺时,比较看重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二、近代职业教育
我国近代农业教育开创于19世纪末,史料记载最早办农业学堂的有五所。20世纪初,各省又兴办了一批农业学堂。到1909年,全国已有中等农业学堂31所,学生3 226人。[2]
在维新派和洋务运动所提倡的实业教学中,农业教育占的比重较大。中等农业学堂在农、工、商三业中,学校数和学生数都占60%左右。1903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了《实业学堂通则》、《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等,规定办学宗旨、入学条件、学制和课程设置。
辛亥革命后的改制,使实业教育更接近现代教育。1921年,全国学校842所,农业学校407所,其中甲种农业学校增加到79所,但学生只增加468人;乙种农业学校增加到328所,但学生也只增加1 974人。[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教育家看到欧美国家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使他们开始关心农村职业教育,希望通过在乡村实施职业教育,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1925年8月,黄炎培最早提出划区农村改进实验,包括农事、工艺、义务教育、平民教育。农村改进实验主要是研究改良农事、教给农民除虫等有效的农作方法,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施行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当时经济与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专业结构也根据地域和经济的不同,专业也逐步分类。当人们认为实业教育越来越重要时,人们就开始重视农业职业教育,也逐步形成了以工、农、商科学技术为中心,初、中、高等在内的较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陶行知乡村教育、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对乡村的建设、农村建设者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职业技术教育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
1949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在农业方面,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社等形式不断的出现。为了适应农业和林业等部门所需的人才,国家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中等农业学校也恢复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据1950年统计,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有500所,农林类105所。[3]1951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对中等技术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和组织领导做了规定。同年10月,国家规定中等职业教育修业年限仍为6年,分高、初中两级。1953年,国家把接管的高级职业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停办了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把大部分私立学校改为公立,把原来多科性综合职业学校改为单科农校、林校、牧校,并逐步转归农业部门和林业部门管理。规定中等农业学校培养目标及任务。为了培养适应农业和林业等部门所需的人才,规定农业中等专业学校要培养掌握文化技术知识和一定专业技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等专业干部,修业年限为三年,重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服务三年经单位准许可以投考高等学校。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均归为中央有关业务部主管,实行集中统一的直接领导,并制定了作物栽培、果树栽培、茶叶等11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从而确定了我国中等农业专业教育制度的基本模式。
在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比较顺利地对旧农业教育进行了改造,中等农业教育发展也比较快。1957年,农业中专在校学生84 845人,比建国前最高年1946年的47 540人,增长78.5%;1949-1957年累计毕业74 447人,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中等农业技术骨干。[2]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二)高速发展及困难时期(1958-1965)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迅速掀起了“大跃进”,教育改革也进入了高潮。
1958年3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农业中学座谈会,交流了举办农业中学的经验。1958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江苏省委关于农业中学问题的报告,全国已出现了大办农业中学的高潮。1958年,全国新办农业中学、职业中学20 023所,在校生199.99万人;到1959年发展到22 302所,在校生218.99万人;1960年继续发展到22 597所,在校生数230.20万人。与此同时,农业中专也高速发展,学校数猛增至1 064所,在校生数达314 839人,分别为1957年的7.1倍、3.7倍。[2]
1958年9月,为了适应工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求改革普通中学,大力举办农业中学、工业中学和手工业中学。当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夸大人的能动性,出现了要求偏高偏急,违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1962年,农业中专学校数减少到156所,在校学生减少到43 660人;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只剩下3 715所,在校学生26.66万人。在大发展中,农业中专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中等专业学校的平均发展速度。以1961年与1957年比较,全国中专学校数平均增长1.43倍,在校学生平均增长1.85倍,农业中专则分别增长7.1倍、3.7倍。在调整和压缩中,农业中专压缩的幅度又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数,全国中专压缩79.6%,农业中专88.3%。至1965年,农业中专学校在全国中专学校数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20.5%下降到14.3%;在校学生数也由10.9%下降到8.5%。这种情况表明,在同一时期,农业学校所受的影响尤为突出,起伏波折更大。
1960年冬,教育体系方面进行较大规模的学校和专业调整、整顿,总结经验教训。1964年,刘少奇指出:“不仅要办初级农业中学,还要办中等农业技术学校。这种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搞半农半读,每年只学半年,三年、四年或四年半毕业都可以;农民有半数达到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的水平,工人中有70%-80%达到这个水平,我们国家就好了。”
1965年,全国农业中学、职业中学猛增到61 626所,在校生443.34万人,超过了第一次发展高峰,这是第二次冒进。其中农业中学54 332所,在校生3 166 904人,占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学校总数的88.16%,占在校生总数的71.43%。[4]这一时期,由于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也呈距离波动状态,城市人口由于受知识青年和新进城劳动力的返乡而有明显的起伏,虽然这一时期国家从政策上不断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但由于受教育人口在地域上的不稳定而导致我国职业学校招生数的波动,最终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不稳定。
(三)停滞时期(1966-1977)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文化、教育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残害。农业教育成了重灾区。职业技术教育严重受到破坏,中等教育只是单一的初中和高中,且教育质量低下,毕业生毕业直接进入工厂和企业,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培训。
农业中学几乎全部停办,农业中专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一度被撤销77所,占总数54%,被迫搬迁37所,占25%还多。与此同时,盲目地发展普通高中,造成教育结构出现严重地比例失调。1976年统计,全国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只占高中阶段的1.16%。[2]
(四)稳定发展提高阶段(1978-199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中央把教育放在首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并提出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这一时期,国家政策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到1979年底,全国已有农业中学及其他实业型学校200多所,在校生23万人。[5]1980年10月,《关于中等教育改革的报告》要求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并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农业高中,对条件差的中学进行压缩合并。
到80年代,农村职业中学培养了500万掌握生产技术,并有经营头脑的骨干和新一代农民,全国农村每年大约有3 000万农民接受各种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为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农业职业中学有了较好的发展,据数据显示,1985年其学校数8 070所,1986年达到8 178所,招生97.38万人。农业职业中学教职工由1985年21.59万人增至1986年25.1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6.36万人。1987年,农村职业高中5 142所,毕业生40.37万人,招生数64.92万人,这说明,我国农村职业中学规模正在逐步扩大。[6]
这一时期,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得到了有计划的恢复和发展。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解决国家提出要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做出了适当的改革: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新兴专业;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为了遵守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原则,学校执行定向招生和部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
(五)改革发展阶段(1992-1997)
1992年社会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农村带来了活力,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1990年乡村人口数为89 590.3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人数为33 336.4万人;1995年乡村人口数为91 674.6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人数为32 334.5万人。1990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为20.73人,小学程度人数为38.86人,初中程度人数为32.84人,高中程度人数为6.96人,中专程度人数为0.51人,大专以上人数为0.10人;1995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为13.47人,小学程度人数为36.62人,初中程度人数为40.11人,高中程度人数为8.61人,中专程度人数为0.96人,大专以上人数为0.24人。[6]可以看出,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不多,且学历程度不高。农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这就给农业职业学校提供了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农村职业学校的农业类招生情况出现困难,由1992年的25万人下降到1995年的16万人,下降了36%。“八五”期间以适应农业产业为目标的农村职业中学出现办学困难,尤其是一直强调的农、林类专业在职教整体发展的同时大面积下滑,与最初兴办农村职业教育的初衷相背。1995年两类专业在校生比重分别为9.3%和2.1%,与199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8.1和1.7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的关注,也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农业职业教育。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地位突出。1991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扩大中职招生,使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数超过普通高中教育的在校生人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要求职业学校走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以及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产教结合的路子;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1996年,《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明确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制定了职业教育的设置标准和进入条件等。
受1999年高校扩招的影响,职业中学招生数量急剧减少。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0年中等农业学校数为313所,招生数为107 155人,与1999年相比,学校数少了22所,招生数少了50 735人。[7]
(六)调整阶段(1999-2011)
进入新世纪,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人数。普通高中也逐渐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致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招生人数逐渐下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专招生分配制度由“两包”改为“两自”,培养现代农业需要的人才对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学校自身实施了改革。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学校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培养人才模式。不仅为国家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也为乡镇企业等培养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与企业,与农职高中等联合办学,双方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注重调整专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人才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为农村培养技术专业人才,加快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步伐;专业设置多元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职业学校开设了养殖类、经济管理类、园林园艺类等。
总体来说,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在此期间,是在困难中前行,在机遇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在不断摸索中进行改革和发展,其经验主要体现在:(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三农服务”。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振兴服务。(2)坚持农科教结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发挥人才优势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采取以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开展服务。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还通过加强基地建设,使基地成为教学、科研、推广、生产、示范、服务的结合点,功能也从单一的教学功能发展到科技实验、科技开发、科技转化等。
通过对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发现,农业职业教育从萌芽幼稚走向成熟,从落后走向进步,在整个过程中,农业职业教育不断摸索前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在新时期,农业职业教育也应为新农村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现代农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
[2] 彭干梓.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95.
[3]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71.
[4] 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29.
[5] 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622.
[6] 张新民.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7] 汤生玲,曹晔.农村职业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
An Overview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Yu Ling-ling
This paper review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ancient agriculture embryonic stage,moder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age,and sum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secondary;overview about the development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12GY063)
于玲玲,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G719
A
1674-7747(2012)25-0065-05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