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段特点 优化教学策略:例谈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段特点
2012-01-28张辉煌
张辉煌
(泉州市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400)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好中年级的学段特点,并优化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提高中年级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笔者结合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段特点。
一、优化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用”字上下工夫
新课标对一、二、三学段的朗读教学的具体要求分别是“学习用”、“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阶段的“用”界乎第一学段的“学习用”和第三学段的“能用”之间,有它的特殊性。第二学段的朗读,在正确、流利朗读方面,比第一学段要多一些自主性,而和第三学段比,则要有对情感朗读的比较具体的指导。下面是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课特等奖课例《中彩那天》的教学片断:
师:他说“神情严肃”可以看出来,但是他说不出来理由。咱们想想看,中彩本来是个好事,父亲他本应有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非常高兴。
师:高兴。
生:喜悦。
师:喜悦。
生:兴高采烈。
师:兴高采烈。他本应该高兴,但是他却(生:神情严肃);他本应该兴奋,但是他却(生:神情严肃);他本该兴高采烈,但是他却(生:神情严肃)。看,父亲神情严肃。他缓缓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驶过,心里为难极了。谁来读读这段话呀?好,你来读!
生:(读)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师:你读得很流利,但是父亲此时可是神情严肃啊!请你来读!
生:(读)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师:我感受到一点为难。请你读!
生:(读)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师:真好,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左右为难。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可以看出,“正确、流利地朗读”,老师并不把它作为着力点,而“有感情朗读”,老师则把它作为教学的聚焦点而倾力指导。老师扣住了描写神态的词语“神情严肃”,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左右为难,层层推进的导语,让学生也浸入了文本,从一开始的读得“正确,流利”到后来的“有感情”朗读,做到了情在读中生,读出了父亲的左右为难。
朗读是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才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第二学段的朗读指导,在巩固“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同时,要着力发展“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二、优化默读训练——突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课标对一、二、三学段的默读教学的具体要求分别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第二学段特别是四年级的默读,除了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外,还必须体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默读训练重点,并且渗透一定速度的训练。我们来看一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片断: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这一句话概括了整篇课文的内容,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创造吗?
生:“创造”就是做。
生:“创造”就是原来没有,后来有了。
师:这是我们对“创造”的初步认识,相信随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我们对这个词会有更深的理解。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
生:盘古是怎么创造宇宙的?
生: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是什么样的?
生: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
生:盘古创造的宇宙是什么样的?
生:盘古是从哪里来的?
能在课文的学习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是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重要标志。本教例在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后,就把默读要求明确指向产生问题,有效落实第二学段的默读训练的重点。
第二学段的默读训练着力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既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解决问题时的重点阅读,达到提高阅读效率,从而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
三、优化词句教学——着重体会词语的表情达意
词句学习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即使到第四学段也不能放松,只是各个学段词语的学习各有侧重而已。第二学段的词句教学点,在词语的选择方面,是“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理解程度的要求方面,是“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理解词语的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方面,是“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一要求,往下延续和发展了第一学段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往上则为第三学段的“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打基础。下面是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课一等奖课例《自然之道》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这么的着急,向导却若无其事,这是怎么回事啊?刚才是谁问的呢?你知道“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吗?
生:“若无其事”就是什么事也没有。
师:提醒你,还是要关注关键字,“若”是“好像”的意思。
生:好像什么事也没有。
师:这下就理解准确了,那大家来读读这句话,想想向导为什么这么说?说不定你就能读懂他若无其事的原因了。谁来说说看?
生: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那他为什么若无其事啊?你只是读了读,刚才你想解答对吗?请你结合这句话来谈谈。
生:因为他不想破坏自然界的规律。
师:是啊,食肉鸟啄幼龟,这自然规律向导他心里有数,所以向导若无其事,谁想读读呢?
(一生读)
师:就是这样的,你看,刚才我们在理解“若无其事”的时候,不仅借助了词典,还联系了上下文,读明白了意思,同时也解决了大家的疑问。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读第四自然段。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老师充分预设学生的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若无其事”,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若无其事”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
李海林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情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起来。”在课堂教学中,理解的过程与方法远比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更加重要,省略了这个过程,也就谈不上词语理解目标的达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必要时还可以加以运用。
四、优化内容理解——正确把握关键词“初步”
“和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再见”是崔峦老师对阅读教学的告诫,其核心在于提醒老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性教学要适度。特别是第二学段,更要正确把握“初步”这一关键词。第二学段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课标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两个“初步”,提醒教师在第二学段的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一定要适度,内容的概括要有老师的指导甚至要给学生拐棍,在课文内涵方面不能深挖洞,即使课文真有微言大义,也不能刻意引导学生去追寻。
内容理解能不能做到适度一直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请看一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夸父追太阳没追到,想到大泽去喝水,可是,还没到大泽,就渴死了。他倒下后,就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说得真好,精炼!谁再来说一说?
生: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师:讲出了事情的原因),就去追赶太阳。他手里拿着手杖,提起长腿,像风似的跑,一下子追了两千里路,结果口渴了……
师:如果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个角度来说,我更喜欢前面那位同学的概括。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要简练,越简洁越好。为了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好,老师这里有个提示,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来说一说。
出示课件: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 ),就去追赶( ),追到( )时,他倒下变成了( ),他的手杖变成了( )。
生(吞吞吐吐):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就去追赶太阳,追到虞渊时,他倒下变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机会是自己争取的,谁再来试一试?
生(很流利地):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就去追赶太阳,追到虞渊时,他倒下变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他说得对不对?(生:对)你们会不会说?(生:会)大家小声地说一遍。(学生看着提示自由地说)
这一教例,有正面的启示,也有教训。教训是没有把握好“初步”这一关键词。老师用“精炼”这一评价概括能力的最高水平的用词来评价学生的答问,导向的是高水平的概括,而不是“初步”这一关键词所要求的概括。所谓“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不那么精炼,允许有点拖沓,有点罗嗦。这一教例中,老师给学生一个框架,让学生根据框架思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则是很好地体现“初步”这一关键词。
对理解课文内容的“初步”,一是要把握好要求,时时注意不能过度,二是要有老师的指导,在老师的比较具体的指导下去达到“初步”这一要求。
第二学段是小学的关键阶段,第二阶段的语文学习常会出现“马鞍型”的学业成绩,这固然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有一定关系,和不能正确把握学段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也有很大关系。把握学段特点、优化教学策略应该是帮助我们走出第二学段“马鞍型”困境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