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护理
2012-01-28张安花
张安花
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护理
张安花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白山 1343000)
采取正确的体位护理,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促进患者的康复。根据病情、病程,采取不同的体位护理,同时配合按摩,通电针刺法、脑反射等治疗。55例脑卒中患者中无1例发生褥疮,其中1例发生坠积性肺炎。治疗后步行恢复率为87%。正确的体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脑卒中;良肢位;护理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和高血压患者的增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治疗及护理极为重要。而体位护理(良姿位摆放及被动体位变换),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康复科5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良肢位护理,经颅脑CT或MRI确诊,发病药物治疗7日至6个月内入院康复,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通过对患者实行康复护理和必要的功能训练,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康复的前提,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施护,认真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关怀、体贴和细心照顾使病人有安全感。随着病情的好转,引导患者对平时的爱好和兴趣的追求,多给患者一些鼓励,开展文娱活动,介绍伤残人战胜病患的事迹,接触病人的孤独感,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病人病情有所恢复时,不断鼓励病人,使其以坚强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接受康复锻炼。
3 预防压疮
压疮的好发部位为骶尾部、臀部外侧、内外膝部、内外踝部、肘后外侧部、肩甲嵴部、足后跟部,一般要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2~3h翻身一次。宜保持床面清洁、平整、柔软,昏迷病人应增加翻身次数或使用充气垫,并用酒精稀释后按摩受压部位,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良肢位摆放的方法[1]
4.1 仰卧位 患者面部朝向患侧,头部放在枕头上时,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臀部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垫一个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各放一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踝关节保持背屈90°以防止足下垂、趾屈、内翻。
4.2 患侧卧位 指导患者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时肩部前伸,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下面垫1个枕头,使患髋伸直,避免日后髋后伸受限。
4.3 健侧卧位 指导患者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患侧上肢尽量向前方伸肩关节屈曲约90°,下面用枕头支持,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位。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1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当患者处于以上2种侧卧位时,踝关节均处于中立位,防止趾屈、内翻。以上3种体位必须定时进行体位变换,每隔2h变换体位1次,并记入护理记录单,同时做好防压疮护理和皮肤护理。经常巡视病房,发现患者患肢摆放体位不当,应及时纠正。
4.4 坐位 从康复的角度出发,若患者发病时没有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从发病2~3d起就可以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床上坐位时髋关节尽量保持接受90°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子上。双膝屈曲50~60°,膝下垫一软枕,患侧足底踏一沙袋,保持踝关节背屈或中立位。被动运动时按正常的运动模式进行训练,活动顺序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要轻柔、缓和,逐步增加运动幅度,不能使患者产生疼痛。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床面,髋关节保持近于直角。双足分离,膝部垂直,双足平放于地板上。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2]。
4.5 半俯卧位 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者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此外视病情尚可以将上述体位稍加变更,变为健侧半仰卧位,患侧半仰卧位,俯卧位,上下肢各关节放置原则不变。
4.6 站立 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护士可一手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足充分着地。患者将双手置于陪护者腰部,以利于轻松站住,但患者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应注意站势,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4.7 步行 指导患者先用健腿迈步,陪护者站在患者身后,稳定其双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注意安全。
5 小结
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脑卒中偏瘫痉挛姿势表现为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下肢外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长期以来,早期床上良肢位的设计和摆放这一重要的护理环节被人们忽视,而此环节恰恰是预防脑卒中各种并发症,建立起正常模式的基础。在康复护理中,正确的体位护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①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②利用慢牵张反射降低痉挛,肌群的张力;③运用腱器官受强压时引起肌肉保护性松弛的生理特性;④有节奏的摆动躯干缓解肌张力增高;⑤早期负重利于正常肌力产生。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因此,采取正确的良肢位是预防瘫痪肢体挛缩、抑制痉挛、保持肢体良好功能的关键。我科医护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良肢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5.
[2] 霍焱,张莉琴,张永文.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3,12: 944.
(本文校对:张文娟 收稿日期:2011-10-1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6.083
1672-2779(2012)-06-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