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2-01-28周智美叶稳安
周智美 叶稳安*
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思考※
周智美1叶稳安2*
(1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260;2 广州医学院,广州 510182)
在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学生的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培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分析医学院校沟通能力培养的现状入手,结合临床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探讨加强医学沟通能力培养的对策。
高校教育;医学生;沟通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高素质的医师除了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操作技能外,还须具备高尚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得同行的合作、患者的配合,以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医学生沟通技能培训,对培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型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医学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从事一个整天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这就需要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不懂得与人沟通,见人脸红、与人相处无话可说,甚至性格孤僻或怪异的医师,在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困难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医疗活动中的交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医疗是医患之间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医疗的质和量。其次,医疗又是医疗机构各成员相互协作的一种群体活动,就医生个体而言,为保证医疗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必须医护人员相互协作,需具有与同行沟通的能力。
1.1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由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疗的主体逐渐由医方转为患方,这要求医生要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的人去认识和治疗,不仅要了解疾病的生理过程,还要了解与疾病相关的患者的心理、人格特征、家庭及社会因素等,通过语言、行为等的交流,与患者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达到与患者的充分理解,为患者打开心结,真正治愈患者的身心疾病。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医学知识迅速发展、专业细化,医生除本专业知识外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可能不太深入,因而在医疗活动中需要与多学科、在不同层次的合作。通过与同行良好的交流,建立融洽的协作关系,医师才能更好地完成医疗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因此,对一个医生而言,沟通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医疗效果,还影响着自身的发展,成为临床医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1]。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在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上、通过医疗实践历练出来的,在医学生阶段就注重培养其沟通能力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1.2 国内外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一些医学院校就开始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2]。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把“沟通技能”列为七大领域之一[3]。目前,美国医学院校已十分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内容之一。
现阶段,国内医学高校的总体情况是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训重视不足。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虽然医学院校也开设了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这类学科没有专门针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来设置,重点不突出,缺乏实践训练,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表浅层面,不能激发其学习热情。这种情况是医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重要原因。由于人文精神的欠缺,使得许多医学生对医患、同行间交流的重要性理解不足,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进入医院见习或实习后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医疗交往中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难以适应医疗工作。最近的研究显示[4],66.7%的医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医患沟通交流培训,学习和提高医患沟通的技巧,改善医患关系。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沟通能力的培训是一个薄弱点。此外,随着《医师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完善和实施,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医学生在医疗大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学习和工作将越发重要。
2 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交流与沟通能力
2.1 开展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基本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广大医学生应铭记“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加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新认识和理解“健康”的新概念,在自身的岗位上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强化法律意识。组织医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文件,医患关系是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让医学生明白医患双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能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正视这种医疗合同关系的特殊性是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基础。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肃的科学态度来从事医疗活动。
完善沟通技能相关课程。我们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临床学科的优化整合、相互渗透,强化医学生沟通交流理论基础、应用技能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医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使之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医学人文修养。
加强实习前的岗前教育。让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明确医疗活动中沟通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2.2 强化临床交流技能的培训 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结合实践的训练才能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可在以下方面做重点培训:
耐心倾听,细致观察。这不仅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也是获得有关医疗信息的有效途径。锻炼医学生倾听、接受、肯定、代述、鼓励、善于提问等多种沟通技能,学习不同情况下的谈话技巧,可以有的放矢地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深入。否侧,在医疗沟通中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诱发医患纠纷。
换位思考。由于不通专业的医护人员或医患双方在医学知识掌握程度上的不对等,作为医者应该学会理解对方,多为对方着想,理解病人的恐惧、担心和期望,理解临床医生的需求,主动服务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
认真负责,真诚平等待人。培养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病人一视同仁,对病人的正当要求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真负责地为患者服务;对同行应相互尊重,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建立信任、合作的平台,竭诚尽力为病人解除病痛。
尊重隐私,信息共享。医疗信息的共享不仅是对同行,也是对患者。医生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及可能需要的医疗措施的解释应清楚明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使病人从生理到心理上均得到关注,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共同完成医疗任务。
注重自身形象。端庄仪表可以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因此要培养医学生语言亲切、举止端庄、态度真诚、动作轻柔。通过言行举止来表达医生的良好职业道德,让病人、同行满意的同时获得对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实习医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多听、多看、多问、多想,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才能得到患者及教师的信任,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自信心,体现自身价值实现。
通过这些针对性训练,医学生学会了要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掌握了在医疗活动中沟通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常用技巧,帮助医学生不只关心疾病、更关心“病人”。
2.3 加强教师职业素养,重视临床带教 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人生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教师的品德与素养会对学生未来的行医模式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临床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要精于临床实践,积极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这体现在规范的临床行为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无论是医疗文件的书写还是诊疗的操作均应力求规范;与其他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建立良好人际环境;以病人利益为依归,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此外,带教老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学习需求。只有加强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建设才能切实保证临床能力培养的质量。
临床带教医师应以自身优秀的职业修养在医疗实践中影响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因材施教,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天的医疗实践中。带教医师应做人格的表率,与学生相互尊重。注重与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平等交流,了解和体谅医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能力;对医学生诊疗中出现的不规范语言和操作,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指出,尽量不要当面指责,以免造成医学生、甚至病人的心理负担。充分发挥带教医师的能力示范作用,在引导医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安排医学生与患者沟通交流,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方式的技巧,积累沟通经验。鼓励学生多与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想法。通过交谈或非正式的协作,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想法更加清晰,也能加强学生的反应、辩论、交际及反思能力,使医学生懂得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临床素质,把能力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及参与学生的交流,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纠正,有利于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临床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为达到医学教育的目的,必须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实践是获得能力的主要途径,因而,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沟通能力的培训,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素质,促进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换,适应临床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为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1] 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
[2] Epstein R M, Hundert E M. 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 JAMA,2002,287(5):226-235.
[3] 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
[4] 陈燕,须捷,平曲毅.医学生临床沟通交流技能培训需求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9(8):1120-1122.
(本文校对:韩世辉 收稿日期:2012-01-07)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No:12JDSZ3075];2011年广州医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No:广医教(2012)1号]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6.041
1672-2779(2012)-06-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