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风防治中的作用
2012-01-28段飞茹王志勇
段飞茹王志勇
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风防治中的作用
段飞茹1王志勇2
(1西安医学院,西安710068;2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04)
治未病;中风;防治
中风又名卒中。因发病急骤,证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风。本病是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故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它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中医这种治未病理论在中风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现论述如下。
1 未病先防 治在未病之先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风的发生主要因素当责之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火挟痰,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病机虽较复杂,但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1]。所以未病先防首先要补足正气,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养正御邪,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次,要避免病邪的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四时而适寒温。”中医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科学观点,指出人们应“顺应天时,天人合一,”防止一切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侵袭,防患于未然。
2 既病防变 治在发病之初
《难经•七十七难》云:“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病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总之,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及传变。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病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波及有关脏腑而加重。故在疾病初起,正气不足、气血衰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而出现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时,就应及时给予益气扶正,祛风养血通络治疗。痰盛者,加祛痰燥湿之品;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平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强语謇者,应及时给予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治疗;痰热重者,给予清化痰热之品。早期治疗,以免波及脏腑而出现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和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而出现的闭证,或者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离决,正气虚脱而出现的脱证。《金匮要略》谓:“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指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3 愈后防复 治在除邪务尽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中风一病,病机较为复杂,常涉及心、肝、脾、肾以及经络、血脉。其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证,后遗诸证亦往往不能短期恢复或完全恢复,且有复中的可能,如复中病情重者,其预后更差。故在中风后期,应抓紧时机,积极治疗。根据病情不同,在益气扶正,滋补肝肾的基础上,给予活血通络、祛风除痰、宣窍行气的治疗。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等综合疗法,并适当活动锻炼,以提高疗效。嘱病人应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调摄饮食,避免过劳,驱除一切致病因素,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由于本病多见于年迈之人,年逾四旬以后,阴气自半,气血渐衰,偶因将息失宜,或情志所伤等诱因,有如巍峨大厦,而基础不固,一遇大风,则颓然崩倒[1]。《证治汇补•预防中风》篇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所以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的预防和治疗意义重大。应树立整体观念,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止中风的发生和发展。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8.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6.070
1672-2779(2012)-16-0100-02
��苏玲
2012-06-01)